幻灯二

甘肃省永登县第一中学校长(我的受教育成长经历【我的“成长经历”展播】追寻教育之梦想----永登县第一中学 施泽玉)

最美的教育故事讲给你听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我的“成长经历”展播

       为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的精神和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激励全市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兰州市教育局持续深入开展“修师德、正师风、践师行、强师能、铸师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的“五师四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我的成长经历”“我的教育故事”两个系列主题征文,挖掘“身边的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故事,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听教育故事、讲教育故事,做有故事的教育人。

追寻教育之梦想

永登县第一中学  施泽玉

    “忆人生轨迹,看四季里长青,逐梦为哪般?今世为何意?读千古文章,凭一颗心上路。理想因梦在,追求因梦远。”

                         ——施比授《追寻梦想》

点燃梦想之火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教育世家,我的教育梦源于家庭的潜移默化。我家墙上那幅泛黄的“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字画是我从小读到大的教育原理。父亲施明善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慈祥、和蔼。他教过我音乐课、政治课,还是我初中时代的校长,中考时父亲所教的我们班政治课平均成绩全乡排名第一,当年父亲还荣获“兰州市优秀教师”称号。父亲成为我心中最好的老师,除了他执著的教育追求,宽容的教育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女孩子受到歧视的年代,他常鼓励我女孩子只要努力会比男孩子强;在母亲重病卧床面临生活压力的时候,与我们一起做家务、守护母亲,鼓励我坚持读书,为弟弟妹妹做出榜样。就连母亲离世的那段艰难日子里,父亲都引导与鼓励我们姐弟四人克服困难,不能放弃学业。“长大后我要成为你”——这是我对父亲的心声,也是我的梦想,我用勤奋与努力追逐着自己的教师梦。

     稍大些的时候,大舅爷巨舜德成为我心目最神奇的老师,既会教学,又会中医。他曾经是永登县龙岗高级小学(以前是永登县高等小学堂,1922年推行壬戌学制后改为高小)的老师,我上小学的时候他已经退休,逢年过节,一到我家,邻居们就找他来瞧病,让他把脉、开药方。他常常与父亲谈论教育之道,还经常用中医治病的原理来阐释教育学生的道理,我当时只觉得有趣,现在回想起来太精辟了,如医学上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预防),教育也要抓住时机,防患于未然;生病了要诊断准确后按疗程治疗,教育也要摸准问题,循序渐进;中医治病要不断调整药方,教育也要不断地调整策略等等。大舅爷的渊博学识至今都是我的理想与追求,那些通俗灵活的教育方法到现在仍常用常新。

追寻梦想之路

     1984年,我如愿以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永登师范学校。在那所离县城还有十九公里的简陋的学校里,最难忘的是同学们勤奋学习的场景,除了师范的教材之外,班里很多同学都找来高中课本自学,到了师范四年级,还加了教学法和教学实习,那时的学习为我的教师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在永登师范读书的时候,七十多岁的大舅爷还到学校去看我,要我好好努力。教师的身份让大舅爷特别偏爱我,有一年我们去大舅爷家拜年,老人家在亲戚们的诧异中,硬是把我们夫妻俩拉到堂屋的炕上和他坐在一起,说这个孙女、孙女婿是教师,有文化,理当上炕吃饭。大舅爷朴素的做法中蕴含着他对教育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情怀,也点燃着我对教育的激情。

    1988年,我成为一名正式的小学教师,当时担任三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工作,同时还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根据学校需要,后来还兼任过历史、音乐、体育等课,我们这些师范生在小学里几乎都是标准的“全科”教师,同事们戏称我们为“万金油”。其实当时除了教科书之外,我也读不到新书籍,补充不到新知识,深感乏力。工作的第三年我白天教学,晚上复习,参加1991年成人高考,离职进修。9月进入兰州教育学院政史系学习。到了省城,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课堂聆听学者的讲课,在图书馆里接受书香的润泽。当时学院历史系的武守志先生是甘肃高校历史学科的名师,他的历史课史由证来,论史结合,声情并茂,既有纵横捭阖的大气,也有洞隐烛微的精气,成为我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我的历史课堂笔记一直保存至今。当时的兰州教育学院(今天的兰州市教育局所在地)离兰州大学很近,我们去兰大“蹭课”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学院图书馆里自己喜欢那些书籍杂志还历历在目,那时养成的一边阅读一边笔记的习惯也一直保持到至今。

     1994年,我被选调进入永登一中成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我潜心致力,乐事劝功,几年功夫,收获颇丰。我任课班级教学成绩突出,在学校民主评教活动中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除了自己努力地了解学生、挖掘教材探究教法、研究试题之外,还得益于学校的老前辈帮助和指导。我一直保存着一封短信和60张《老年文摘》,短信的内容是“施泽玉老师:你好。《老年文摘》报中有些史料可供你参考。政史课老师们休闲时看看,从另一方面多了解些社会。——周启凤  2011年12月22日”。周启凤老师是我来永登一中之前就已经退休老同志,我有时候跟他请教历史教学问题,时间长了就熟悉了。他常说历史老师得有历史情怀,课堂才会生动,学生才喜欢历史课。后来他随孩子们到外地休养,联系得少了。这些报纸是他在外地整理后托人送到学校门房,帮助我们教学。作为我们的师长与前辈,离开讲台二十年如一日,对教育的热爱丝毫没减,对历史的情怀更加执着,对我们的指导从来没有间断过。每当我有一丝职业倦怠的时候,我都会用周老师的行为振奋自己,每当我身边的老师出现倦怠情绪的时代,我也会用周老师的故事激励他们,因为教学是一个文化传承活动,是一个由老及新的动态过程。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老教师要唤醒他(她)的内在动力,青年教师要积极求教于身边的老教师,推助自己快速成长。

     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中遇到过好多棘手的问题,回想起来总会让人心潮澎湃。某一个下午的体育课上,班里一个调皮的男生悄悄逃课回来将班级教室日光灯管的两头都垫上米粒大的纸团,导致晚自习灯不亮,危害到全班同学一个晚自习无法学习,危害到学校电工与我几个小时的无奈工作,大家愤怒了,要求严查严惩。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做思想斗争,不断地调整解决方法,最终既没有在班上公开捣乱学生的姓名,又达到了对调皮的学生长期跟踪,时时教化的目的。从那天起,这个学生在等待我责罚的过程中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不良行为,一直到进入大学。很多年以后他问我:“老师,你当时设计了一个什么样的责罚方案,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没想清楚。”我告诉他当时的责罚方案是等有机会了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孩子,让孩子教育他。他楞了一下,哈哈大笑,回去后发来短信“老师,你是我遇到的最宽容的老师,到时候我会自己告诉我的孩子的,我会一直记得你。” 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就这样,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成长经历,每一个点滴的收获与感悟都成为我班主任智慧的元素。我曾连续五年评为永登一中“优秀班主任”,都得益于恰当及时地处理班级问题,化危为机,与学生共同成长。

放飞梦想之时

      2000年,高中课改启开了我的教研之门,我开始深度思考教学作为一门实践艺术,让学生喜欢让自己满意,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学研究。我尝试历史研究性学习,将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入历史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尝试预习作业的设计、教学立意的提炼,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与之相关的乡土文史校本课程类、教学设计类、作业设计类课题相继立项并陆续完成,相关论文连续发表。当时我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3+X”新高考,将考试大纲、教材、高考真题相结合,寻找规律,指导备考,新作不断地出现于报刊杂志。上海师范大学李海林教授认为一名优秀教师至少需要两次成长过程,“第一次成长靠的是经验积累,而第二次成长靠的是理论提升;第一次成长是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成长则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教研与写作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双翼,使我突破了经验积累阶段,上升到理论提升阶段。“师德楷模”“优秀班主任”、县市省各级“骨干教师”等荣誉或称号也随之而来。

      2011年我有幸被选评为兰州市首届金城名师,赶上了兰州教育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兰州市教育局一方面为我们搭建多样化的研修平台,多次组织“三名人才”去绍兴、苏州、南京与李虞南、朱永新、杨瑞清、王开东、柳袁照等教育名家相遇,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情怀与境界去感染我们,用他们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坚守与创新去激发我们,为我们迅速成长提供内源性动力,从而去影响和唤醒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另一方面为名师提供了教研活动经费与其他保障条件,组建名师学科工作室,将外力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我领衔的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依托本校、立足本县、放眼全市,树立“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观念,以专家团队为引领,以核心成员为示范,以共同成长为愿景,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课题研究为引擎,以往来交流为途径,以多样管理为保障,聚焦教学一线,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教学能手正在这个平台上得到锻炼和成长。正如工作室成员陈百秀感言:“名师工作室,在人生的更高处与你相见,使我褪去浮躁,不再安于现状。是你,给了我仰望天空的平台,也激励着我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继续前行。路还很长,且行且思,向着更高的目标,勇敢地走吧!”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会有路;只要迈开脚步,坚守正道,坚持走下去,就会实现梦想。

感谢伟大的时代!

关注兰州微教育,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