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学燕 个人简介(教育家成长丛书邱学华:从乡村代课老师到教育家)
最近,由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毓珣教授等著的《从中小学走出来的教育家》一书,已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近现代33位教育家,其中包括蔡元培、徐特立、黄炎培、夏丐尊、晏阳初、叶圣陶、俞子夷、陶行知、陈鹤琴、廖世承、梁漱冥、钱穆、刘佛年、顾明远、斯霞、霍懋征、于漪、邱学华、李吉林等。这33位教育家书中按出生年月排序,其中健在的教育家均已八、九十高龄了,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着,有的甚至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如顾明远、于漪、邱学华。向这些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们致敬!
现将书中写邱学华先生的一篇《从代课教师到教育家》
邱学华:从乡村代课教师到教育家
贵州省黔南经济学院 申丽凤
邱学华,男,1935 年生,江苏省常州市人,196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毕业,198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教师、教科所教研人员等。中国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特级教师。曾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邱学华的主要贡献:提议并在浙江万里集团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所小学数学博物馆,收集了很多珍贵的小学数学教育资料,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通过40多年的思考研究和教学实践,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打开了新的大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曾经称赞道:“邱学华先生称之为楷模,称之为小学数学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邱学华先生的历史就是一部‘科研治教’史。
【学习目标】
1.了解邱学华的成长历程。
2.分析邱学华从乡村代课教师蜕变成教育家的条件。
3.学习邱学华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杰出的教育家成为引领教育改革的航向标,社会对于“培养教育家”“教育家办学”“教育家改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邱学华是中国教育界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尝试教学法的领军人。他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邱学华创新的尝试教学法为国内教学方法打开了新的思路,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邱学华从1935年出生在底层人民家庭,经历了穷苦,经历了战争的混乱,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入大学,编写教材,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邱学华自始至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地创新,为中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给青年教师在教育事业的探索过程中提供了精神支柱。
一、孕育期(1935-1945年)
1935 年,邱学华在江苏省常州市出生。邱学华的祖籍属于苏州市,但是邱学华出生的时候,他的家人就已经离开苏州,搬到了常州市。邱学华的老家在苏州的胥门大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常州市也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流派以及名人,其中“常州学派”“阳湖文派”“毗陵诗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以及“孟河医派”都是享誉全国的。也许受到环境的影响,邱学华从小热爱读书,即使出身社会底层,也没有泯灭心中对学习的渴望以及热爱。1937年11月,日本攻占常州,那年邱学华才不满三岁,就随着父母开始了逃难的日子。邱学华一家人从常州逃到安徽,再从安徽逃到江西,几经碾转,最后在上海的沦陷区暂且安顿下来,1941年,年满七岁的邱学华就已经开始打工补贴家用。之后跟着炒货店的师傅开始了练武生涯,也许就在这段日子中,邱学华形成了不服输的倔强精神,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也锻炼出一种凡事都要坚持到底全力以赴的意志。叶澜先生曾提及:“一个人的主动性以及独立性提高后,他就能利用有利环境为自已的发展提供可能。”① 邱学华利用环境,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造就了他艰苦奋斗的精神。
邱学华的父亲邱炳奎是一个特别勤劳的底层人民,母亲是一个连自己名字都没有的女性。邱学华的外公以前是铜器作坊店的老板,如果单靠作坊店的收入也能够养家糊口,但是后来作坊店倒闭,邱学华的外公只能每天挑着铜器在街上叫卖,以此来维持生计。邱学华的爷爷在胥门大街开了一家豆腐坊,邱学华的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他每天起早贪黑帮助爷爷准备材料,但是他不觉得辛苦,用挣的微薄工资来补贴家用。也许邱学华不怕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是由他父亲那儿传承而来的。仅靠父亲的工资是很难维持生计的,在邱学华姑母的劝说下,邱学华一家人来到了常州,这就是邱学华出生的地方。邱炳奎之后被安排在火车站工作。邱学华从小就感受到了底层人民的不幸,但是悲惨的童年,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也许就是因为从小感受到底层人民的不容易,邱学华养成了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性格。在上海那段时期,邱学华通过一位老人的介绍,来到夜校里面学习。就这样,断断续续地,邱学华读了一点儿书。邱学华曾经谈到:“对那些夜校的老师、教友,产生了无限的敬意和无尽的好感。”②这对当时的邱学华是莫大的鼓励,同时也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邱学华在底层家庭出生,他看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因而感触是极深的。这在邱学华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将来一定要为穷苦的人民开办一所学校,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朱永新曾经这样评价:“邱学华进行了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从算术教学、应用题教学、珠算教学到尝试教学法,结下了累累果实。”③邱学华的家庭也许并没有给予他深厚的文化知识,但是父母亲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邱学华,自己淋过雨,所以会想着给别人撑伞。
二、蓄力期(1945-1960年)
1945年,全家人又跟随父亲回到了常州,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回到常州后,邱学华终于可以上学了,邱学华进入了凯乐小学读书。虽然落下很多课程,但他更加勤奋,常利用课外的时间弥补一到三年级的课程,不仅跟上了进度,还在班里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邱学华格外珍惜。之后通过努力以及老师的帮助,1950年,邱学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凯乐学校中学部学习。邱学华在面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敢于突破自己,勇于尝试新的事物,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在他上学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了。邱学华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韧的品质,同时也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在机遇面前,勇往直前,能牢牢地抓住机遇。
后来由于凯乐中学倒闭,邱学华便进入私立武进初级中学学习。邱学华的好学上进引起了校长徐槐青的注意,徐槐青是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严谨又不失幽默的教学方式,让邱学华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邱学华的数学之梦在这里被点燃。之后邱学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常州中学,这让邱学华异常激动,因为常州中学是当时江苏省最好的中学之一,其中名家荟萃。在常州中学,一位名叫金品的老师,给邱学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邱学华在学校遇见的数学老师是他学习数学的一大动力,老师的看好加上自己的数学兴趣,让邱学华对数学学科的激情越来越高涨。
1951年,因为家庭变故,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邱学华不再继续读书。为了尽快找到工作,他进人了会计训练班,准备通过几个月的速成训练,随便到工厂或者店铺找一个会计活,担起家庭生活的担子。这一年盛夏的一个晚上,邱学华姐姐的一位好朋友到他家来玩,想让他姐姐去塾村中心小学当老师,姐姐因胆法不敢前去应聘时,邱学华眼前一亮,说:“姐姐,能不能让我去试试? ”
就是因为这一次偶然的机会,邱学华进人学校当了代费老师,教五年级算术,这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没有教学经验,对邱学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怎样上好一门课?”“学生会听话吗? ”“第一句话该说什么?”……作为一名新老师,邱学华对第一堂课有过种种设想,最后邱学华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启了人生的第一堂课。就是这堂课,打消了校长对他教学的不信任。1952年,年仅17岁的邱学华在自己的努力下。被提为小学教导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教学条件是很差的,师资匮乏,教材以及教学设施不全,这让刚上任的邱学华更加为难。邱学华开始担任各科的老师,缺什么老师,邱学华都能顶上,这也为邱学华储备了很多教学知识。1954年,邱学华遇到了教育上的困难,他开始思考学生怎样才能提高算术正确率。邱学华开始研究,他翻阅大量的书籍,在一次阅读中,邱学华接触到了苏联普乔柯《小学算术教学法》,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启示,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大胆地假设,结合普乔柯的口算方法,研究出适合中国学生的口算表。这是邱学华自己发明的口算表,也是邱学华最初的科研成果,是他向尝试教学迈出的可喜的第一步。邱学华的第一篇文章《一张可以组成近万道题的口算表》就是在这时写成的,不久便在《江苏教育》上(1956年第23期)发表。《一张可以组成近万道题的口算表》可算是邱学华在尝试教学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这让邱学华尝到了尝试的快乐与甜头,可以这样说,从这时候开始,邱学华走上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道路。
1955年,原校长许汉璋调离中心小学,不到20岁的邱学华被任命为小学校长。为了更好地研究小学教育,邱学华决定提高自己的能力,开始考大学。通过不断的努力,邱学华考取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979年出版了《小学数学口算表》,虽然只是几十页的小册子,但它是邱学华花费了多年的时间才研究出来的。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也一直影响着邱学华的尝试教育人生。在大学。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去看书的路上,邱学华在大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关于教育学的书籍,基本上把图书馆所有小学教育方面的书籍都读了个遍。他还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教育史,研读了毛泽东的哲学书籍,这奠定了他的哲学基础。
在大学期间,邱学华的专业是小学算术教学法,他有幸遇到了我国著名的小学数学教育家沈百英老师,并成为沈老师的弟子。从俞子夷到沈百英再到邱学华,他们把中国小学数学一步一步推向了新的高度。1958 年,教育大革命在全国兴起,在“解放思想”的精神鼓舞下,邱学华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小学算术教学法还没有统一的教材,邱学华向教育系领导提出之后,得到了大力的支持。邱学华一直心系小学算术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沈老师的指导下,邱学华很快拟定提纲,然后分配编写工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小学算术教学法讲义》就出版了。邱学华第一次尝试编写教材,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给了邱学华很大的自信。他坚信,只要不断地大胆尝试,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当时下了一个决定,挑选一部分教育类的师范生去小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此时的邱学华就被安排在其中。当时小学的教学改革,一方面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邱学华自编教材,使得教学内容与政治思想更好地结合;另一方面是改教学方法,提倡以练习为主,精讲多练,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此次教学改革,可以称得上是尝试教学的萌芽。之后华东师范大学接受了中小学数学革新教材的任务,因为邱学华在小学教学改革中的优秀表现,他又被抽去编写小学数学的教材,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工作,上海名师顾汝佐曾在《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一书中写到:“邱学华在小学数学这块领域上,辛辛苦苦耕作了五十多个春秋,他始终站在一线工作岗位,他从发现问题,到探索问题,再到解决问题,都是亲力亲为,积事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探索了许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三、发展期(1960-1980年)
四、成熟期(1980-2006年)
20世纪80年代,祖国的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邱学华受邀到常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当老师,之后开始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1980年常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办起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班”。同年,江苏省普通教育考察团到日本访问,邱学华成为我国第一批出国考察的教师,回国后。在日本投影教学的启发下,他发明了“小学教学演示板”,收到了不错反响。1983 年,邱学华被任命为常州师范学校的校长,负责全校工作运转。他在任职期间确立了“办好学校主要靠教师”的管理理念,提出自己的办学主张“面向小学、面向实际”,他认为师范学校需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这一目标也成了邱学华一生的教学目标。
1983年,全国性小学数学研讨会在西安举行,一位小学数学界的权成人士公开批评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这让当时还是一名普通教师的他感到焦虑。之后福建教育出版社连续发表了邱学华关于尝试教学法的论文,这对于当时处于困境中的邱学华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为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4年初,邱举华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评为师范学校特级教师,这份荣誉给了邱学华莫大的肯定,同年2月,邱学华又被选中当常州市人大代表。邱学华二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热爱,对尝试教学法的坚持,终于得到了认可。1986年邱学华发表尝试教学法的相关文章,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国家教育委员会初教司在北京召开“小学数学教改与实验座谈会”,邱学华应邀出席并在会上汇报了尝试教学法实验情况。198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邱学华“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邱学华花费一年的时间着手编写《尝试教学法》,这本书系统地写了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得到业界老师们的支持,这本书的出版打响了邱学华的名声。此书一出版,便参加了全国首届教育理论著作评选。第一次参加评选的都是著名的教育理论家编写的重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尝试教学法》脱颖而出,获得优秀教育理论著作奖。尝试教学法研究成果还荣获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随着尝试教学实验研究不断发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也慢慢地走上正轨。1988 年,邱学华辞去校长职位,到常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当了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从90年代起,邱学华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尝试教学法在中小学都表现出积极的效果,它是否受到一种教育规律制约?”之后他开启了在各个学龄段、各个学科中的“尝试”。1994年,他开始了“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这项课题被列入“八五”规划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使得尝试教学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经过四年的钻研,“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果,邱学华发表了上百篇研究报告以及研究文拿,最后编写了《尝试.成功.发展》论文集。1995年邱学华到陕西西安举行尝试教学法观摩讲习会并推广尝试教学法。1996 年,全国尝试教学法研讨会在湖北十堰举办,推动各区县的教学改革,当时的房县地区的小学数学开始了试点研究,确立了首批11所尝试教学法试点学校。
五、成名期(2006年至今)
陶行知曾言:“如果全国的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邱学华经过长达20多年的尝试教学实践,最后提出他的尝试教学理论。该理论经久不衰,应用的规模还在逐渐地扩大,足以证明他的教学理论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2006 年,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的“教育家成长丛书”《邱学华与尝试教育人生》出版,此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标志着邱学华是教育家的称号就坐实了。
2009 年,邱学华被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江苏省先进作者。同年参与编写了《职业学校尝试教学设计》一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至此,“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一套8本全部完成,历经10年时间。2011年,《人民教育》(第13、14期合刊)推出尝试教学专辑,邱学华发表主题文章。2014 年,教育部举办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邱学华主持的“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获一等奖。2017 年,邱学华发表《我在民族地区维广尝试教学法》。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以前出现了不少的教育家,而当今却很难再出现杰出的教育家,目前国家以及社会迫所需要教育人才,通过邱学华的成长历程以及分析他成为教育家的内外因素,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是教育成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学者苏君阳在《教育家特质之我见》中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并目也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可以看出,教育家需要有独特的教育见解。有自己特有的教育想维,这种思维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苏春景认为:“邱学华以尝试教学为裁体,不断地壮大实验的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验得到了有机的结合。”邱学华从刚开始在一个班级做实验,到后面在一个学校做实验,再扩展到在一个区县做实验,慢慢地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教育实践基地。他的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这使得他的尝试教学法历久不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真正抓住教育的本质。教学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考验,才能立足。“教育家型教师必须是在实践中成长的,他的发展始于实践,落脚点也在实践。”邱学华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学习的地方。
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家成长的关键因素。教育家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在认识的基础上能动地改造世界,金美福在她的博士论文中提到:“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挖掘更先进的教学理论以及方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以及完善自己。”邱学华是一个不满足现状的人,他从普通的代课教师,发展成为教育专家,到最后成长为教育家,这些都离不开邱学华自己的努力,他善于充实自己,知道自己不足的时候,就寻找机会弥补,扎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紧跟时代的步伐,发规新的事物,与时俱进。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家必备的教育品质,教育家提出的新的教育理论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航向标,教育家只有在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探索中发现正确的教育方向,才会使教育改革少走弯路,才能引领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
三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的新事物也在不断地更替、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创新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经过自己的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等。教育创新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方向,使得国内教育事业不断地完善。邱学华在采访时被问到小学数学教师的优秀品质应该体现在哪些地方的时候,他给予这样的回答:“一位优秀教师必须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樊晓旭提出:“教育家的成长,应该是亲身体验教学实践,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不断地探索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乔锦忠在谈及校长如何成为教育家时提到:“教育家型校长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不要刻意以及过度地追求革新,教育家在不断追求创新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教学的实践,将理念与思想落实。”教育创新强调大胆,在科学的教育理念中大胆地尝试。邱学华的一生都是在大胆的尝试中度过的,他在尝试中摸索出了正确的道路。朱旭东曾说:“国家出台的《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对于树立正确人才观,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荣誉性本质,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具有重大的价值重塑意义。”邱学华一开始“尝试”以学生练习为主,然后开启了尝试教学法的研究,最后将尝试延展到各个学科以及名个学龄段。邱学华从小就不满于现状,在面对困境时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最后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对中国小学数学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是坚定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是每一位教育家成功的前提。教育家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都是从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长起来的,他们成长为教育家的前提是他们有坚定的教育信仰。“教育工作者要成长为教育家,他们自身首先就要从内心深处热爱教育事业,并将教育事业的发展视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所在。”教育家在形成教育信仰的过程中,首先要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因为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的奉献才是不求回报的,任何一位教育家的成长都源于他坚定的教育信仰。每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但是他们的教育信仰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在奋斗,都是为了使国内的教育更加完善,邱学华的教育信念在踏进教育行业后就开始萌芽,他出身贫苦家庭所以希望更多底层人民的孩了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通过他不断在偏远地区建立实验学校,可以看出他通过自己的教育能力也实现了他的教育理想,也使得他的教育信仰在实践过程中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