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谷裕科技有限公司(成长教育小说谷 裕 | “Bildungsroman”:“成长发展小说”“教育小说”抑或是“修养小说”?)

“修养(Bildung)”与“启蒙”和“文化”两个概念相伴而生,18世纪后三十年开始在德国知识阶层中流行,直至今天仍然是德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修养”具有三重含义:对人格的“塑造(Formung)”、对人的“教育(Erziehung)”以及人全面有机的“发展(Entwicklung)”。它既强调个体、内在、精神的修炼,又注重人在社会、公共生活方面的涵养。德语中的“Bildung”是一个集人文思想、道德哲学、教育培养为一身的综合概念,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迻译。英美学界多直接使用德语原词“Bildung”。鉴于修养小说与修养的相辅相成关系,修养小说的德语原词“Bildungsroman”也成为专有名词。对修养小说,英美文献中亦有“education novel”“adolescent novel”或“novel of formation”的译法,法语有“roman de formation”“roman d’apprentissage”等译法, 从其解释性翻译中也可以看到修养的塑造、教育和成长三个基本含义。汉语中不但找不到完全对应的翻译,而且无法直接移用拉丁词形。尤其考虑到“Bildung”的意思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侧重,对应不同的汉语意思。就其构词来讲,它是由名词“图像(Bild)”变为动词“塑造(bilden)”,再加名词后缀“ung”而来的抽象名词,有动态含义。汉语中最普遍的译法“教育”,是“Bildung”在19世纪引申出来的意思,既不能显示该词的原义,也无法涵盖其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本书只能将之拟译为“修养”。因为越是深究其意,越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修养”只是一个姑且使用的代号而已。在行文中,有时需要根据汉语上下文的语境,在“塑造”“教育”“教养”和“修养”之间进行调整,届时不一一列出。之所以选用“修养”,是因为它在儒家使用的意义上,最接近“Bildung”的历史流源及多元的含义。“修养”既是名词,也包含“修炼”“涵养”的行为和过程。两者都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对人的乐观认识上,认为人可以被造就,可以通过内在的反思和外在的教育、培养、道德实践,向人格完善发展。“Bildung”的榜样是“神的肖像”,儒家修齐治平的榜样是古之圣贤,两者都以至圣至贤者作为参照的对象和努力的目标。“Bildung”中人格“塑造”的含义大致可以对应“修身”,“教育”培养大致对应“涵养”,是以“修养”。选用“修养”还有一层用意,本文以下也会不断提到,“Bildung”就其古典含义,绝非通常所理解的只专注于个体和内在,而是特别强调个体与整体、内在与外部实践、私人领域与公共生活的联系,带有强烈的社会和政治诉求。在这点上,儒家之始于“修身”而终于“治国平天下”的主张,特别符合古典“Bildung”的含义。←帕西法尔Zweikampf zwischen Parzival und dem Heiden Feirefiz (UB Heidelberg, Cod. Pal. germ. 339, I.Buch, Blatt 540v.)痴儿西木传→Abenteuerlicher Simplicissimus“Bildungsroman”是一个直接与修养相对应的文学概念。该类小说亦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修养语境中。因此本书将之延译为“修养小说”。修养小说以文学形式,形象地演绎了修养理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和修养一道,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迁。其思想史意义不亚于文学史意义。在德语中有与修养小说相似的概念,一个是“发展小说(Entwicklungsroman)”,一个是“教育小说(Erziehungsroman)”。德语中的“发展小说”是一个比修养小说宽泛的概念,泛指以个人成长发展为线索的小说,是一个超越历史语境的概念。也就是说,它不直接与“Bildung”挂钩,不特别强调古典意义上的人格塑造。18世纪下半叶以前的作品,如中世纪的骑士史诗《帕西法尔》和巴洛克时期的《痴儿西木传》不属于产生于18世纪的修养小说,但可以算作发展小说。Melitta Gerhard在1926年提出“发展小说”的概念,把从中世纪到《迈斯特》的类似德语小说称为发展小说。她认识到,歌德以前的小说不能被称为修养小说。她提出新概念的目的,是想说明修养小说的特征早就根植于德国的文学和历史,这样就可以把德意志精神追溯到中世纪,为之找到历史支持。Gerhard的论述受到上个世纪20年代历史语境的影响。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Der Harfenspieler德语中的“教育小说”是一个比修养小说狭隘的概念。它特指产生于启蒙时期、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教化为目的的小说。目前国内学界约定俗成,把“Bildungsroman”译为“成长发展小说”,也有人把它译为“教育小说”“成长小说”或“成长教育小说”。从这些译名可以看出,人们难以找到一个贴切的词对应“Bildung”,在“成长”“发展”和“教育”之间举棋不定。同时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成长发展小说”的译法并不满意,因此不断出现新的尝试。“成长发展”的译法确实存在不足。最大问题就是它显示不出该类小说与古典修养观(Bildung)的关系,继而削减了修养丰富的内涵。本书因此统一拟用“修养小说”。其实,德语修养小说与宗教修身文学有很大亲缘关系,但若译“修身”,汉语听起来过于接近宗教文学。“修养”则更符合人文精神。节选自谷裕:《德语修养小说研究》德语修养小说研究

谷裕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978-7-301-22550-9(文学论丛·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pupwaiwen北大外文学堂如果您对文章感兴趣,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我们会为您提供优质的内容和服务。快和我们互动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