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家庭教育十大基本原则(成长家教育【家庭成长课堂】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家庭教育宣传周

——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则

爱孩子,是我们的本能

给孩子立规矩

让它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人

是我们的责任

规矩与爱的统一

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则

01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态,是时间往往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是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当中,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只有在父母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共进早餐、晚餐,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戏,或者在睡前进行15分钟的亲子共读。如果平时实在没时间,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园、参观博物馆。这就是李希贵校长说的第一条原则: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02

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什么是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当然,孩子每个年龄段需要设置不同的底线。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要求,并且充分向孩子说明理由。确定底线同时,还要明确,如果孩子达不到底线,你会对他采取哪些惩戒措施。这里的“惩戒措施”,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规矩和小惩罚。比如“吃不完蔬菜就不能吃肉”,“完不成作业就不能玩玩具”,等等。

03

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对于孩子,家长无疑是权威,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如果总是用权力来压制孩子,你的确可能经常“赢了”孩子。可孩子呢,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频繁失败的话,孩子要么会变得反叛,要么容易变得盲从。事实上,咱们做父母的,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们。所以,才要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04

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长期培养。咱们要做的,就是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比如,几乎所有家长都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那么以后只要出门,咱们就要带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上孩子最喜欢的书。出门之后,至于看不看,不那么重要。让孩子时时刻刻知道,即使出了门,我后面的小书包里也是有一本喜爱的书的。仅仅这样一个暗示,其实就是一个脚手架。按照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较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你要看书,必须看书”。这就是“设计策略,培养习惯”,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

05

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培养习惯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可能让他从绘本一步跨越到文字阅读,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桥梁性的书”,就是插画版的文字书,帮助孩子提升阅读水平。

06

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父母得培养这样的习惯: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反思,是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的方法。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说,看见就说,而是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07

转移目光,发现潜能

咱们得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转移视线,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如果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可以尝试舞蹈、绘画、其他的艺术门类。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赋中的短板,非得盯着它不放,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造成孩子的对抗,不仅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发展。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激励自己,并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

08

多帮少管,供给资源

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让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跟同龄人相比形成明显的优势。有了资源,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视自己的时间,热爱生活,进而珍爱生命。如果希望孩子爱读书,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也可以和孩子定期一起浏览图书网站,商讨购书计划。父母买孩子也买,一起来挑。

09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孩子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老师也会因为孩子喜欢自己而反过来更加喜欢孩子,从而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关系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家长就要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越是孩子不认可的老师,家长就得反复想办法在老师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认可的特点。你传递给老师的认可,也会慢慢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当家长的,就得两头传递好消息,让孩子更喜欢老师,老师更喜欢孩子。

10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发生冲突,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会越强烈。所以,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情。你先冷静下来,再处理孩子的情绪。家长可以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而不打断他;可以用复述孩子的话去回应他,而不评价他,每一次复述其实都意味着,“我听到了”、“我理解你”。家长还要思考孩子情绪底层的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以上十条原则,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孩子社会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选出你觉得最简单的一条,马上操练起来。只要开始行动,你就可以立即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