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最懂男人的鞋(教育局长艳遇成长史最了解女人的男性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有两种作家可以称之为伟大。

一种是具象出背景里最格格不入的那个人,描述对时代的抗争;

一种则是将一个人融入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描述时代的缩影。

如果第一种的代表是卡夫卡,黑塞和加缪,那么茨威格便是第二种。

他把人性看的如此透彻,以至于每个人都能在他笔下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选出了最能代表其独特视角的三篇中短篇小说。也许在此之前你只是听说过茨威格,那么希望看完这三本的解读,你会对他有一个大致了解。

《灼人的秘密》

1911 · 豆瓣评分9.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922 ·豆瓣评分8.7

《象棋的故事》

1942 · 豆瓣评分9.0

三篇故事写于茨威格的不同时期,分别讲述了孩子、女人和男人视角下的故事。其中最后一部《象棋的故事》发表于1942年,也是茨威格在巴西服毒自杀的同一年。隔了一个世纪纵向来看,三篇故事笔法上苦涩的变化或许和茨威格本人的经历也有着莫大关系。

《灼人的秘密》

他不知道她也感激他

是他把她从一种无益的艳遇中拯救了出来

她就用这种拥抱把爱的既苦又甜的重负留给了他

像是一笔遗产

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而书名里的“秘密”指的就是小男孩发现了母亲的私通。

曾经幽默风趣、见多识广的叔叔,不过是为了吸引母亲而故意讨好他,男孩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给他们的私通创造机会和借口。一旦二人达成共识,小男孩便失去了某种作用,被抛入一个孤单的,充满猜疑的角落。

他那孩童世界里简单的非黑即白解释不了现在发生的事情,他不知道这些事是对是错,说不清这些人是好是坏。没人顾得理会这个可怜的男孩,他从人人欢迎的乖小孩变成了他们纷纷躲避的累赘。孩子独有的巨大的自尊心让他无法容忍这一切。成人的翻脸和利用让他震惊,而母亲光明正大的撒谎更让他憎恨。为了引起周围人的重视,也为了发泄这个秘密带来的愤怒和失望,男孩选择了离家出走。

电影《灼人的秘密》(1933)剧照

故事的结尾部分是我最喜欢的:男孩很快被领回家,家人围绕的嘘寒问暖让他重获安全感。或许男孩最初的目的有一种要把这张窗户纸捅破的快意。而最终,当他看到了母亲的哀求和羞愧,男孩选择担起这个秘密,将出走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孩子感到,突然间一种温暖的感情,一种巨大的狂喜流过他的全身。他明白了她要他保守秘密,他觉得他那小小的嘴唇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她信赖他,他全身浸透着骄傲。猝然之间,他产生了一种自我牺牲的勇气,他要加重自己的过错,为了表明自己是多么值得信赖,自己是一个好汉。

在这一刻,男孩窥探到了成年人的内心。他藏下了母亲的秘密,这个秘密是母亲跟他之间的纽带。这个秘密让一个女人回归家庭,成为合格的母亲,而男孩将从此踏入成人的复杂世界。

他温柔地回答了母亲的爱抚,把这当作是和解,当作是对他的沉默的答谢。直到以后,多年以后他才认识到这泪水是一个老之将至的人的誓言。从现在起,她只属于他,属于她的孩子,这意味着她放弃风流生涯,意味着她与自己的欲念诀别。他不知道她也感激他,是他把她从一种无益的艳遇中拯救了出来;她就用这种拥抱把爱的既苦又甜的重负留给了他,像是一笔遗产。

这篇故事写于茨威格30岁的时候,收录在《初次经历》小说集里发表。这一年,茨威格与弗洛伊德结识,并深受其影响,在他笔下,对于孩童和母亲细腻真挚的心理描写已初见锋芒。

之后茨威格的著作几乎全部围绕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进行描写,把种种荒诞,极端甚至变态的心理进行精准切割,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的同时,又深信不疑。十年后轰动世界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将这种风格带到了极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48

你从来也没有认出过我你从我身边走过

就像从一条河边走过你踩在我身上如同踩着一块石头

你总是走啊,不停地走

却让我在等待中消磨一生

《一位陌生女人的来信》享誉全球,可以算作茨威格感情描写的代表作,也是大多数人的爱情启蒙。茨威格被誉为“全世界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而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他笔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女人。

全文贯穿着炽热又绝望的感情,伴随着主人公从一名少女到名媛再到母亲的成长史,就像在聚光灯下,拿手术刀一寸一寸地剖析了她的一生。从13岁开始,她的一生便都献给了爱情,一直到她临死前都没有片刻的暂停。

你或许会讶异一个人的感情怎能如此强烈,怎能持续如此之久,如同在熊熊大火之下燃烧不尽的森林。而这漫天的烈焰都被一副薄薄的血肉之躯包裹住了,以至于爱情的另一方置身火焰却毫无察觉。它让我知道了,真正的爱情是说不出口的。

我没有想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说在你和我那抬头仰望的目光之间只相隔你窗户的一层玻璃,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

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而你对我的一生却始终一无所知。

这份感情如此令人称奇,它曾多次被翻拍到荧幕,著名好莱坞女星琼·芳登和徐静蕾都曾诠释过这位陌生的女子形象,各自都有不同的韵味。

芳登的形象娇弱惹怜像陷入爱情魔咒的苦命仙女,不食人间烟火

徐静蕾则沉稳冷静看上去是被生活折磨过的有故事的风尘女子

此外书里有一点也十分有趣。

全文开头便道"41岁的小说家R先生",茨威格也是写在41岁。若把整个故事翻过来看,这一点很有意思。文中把R先生概括成16个字:感情炽烈,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这种看上去矛盾的评述一针见血,同时也印证了女人在信中反复强调的一点:R先生性格上的“双重性”——即严肃的学者心态,象征着他本人形象上阳光的一面;和感情欲望强烈的孩子心态,象征着他阴暗的一面。或许这也正是茨威格本人的心理状态。

《象棋的故事》

你就像玻璃罩里的潜水员,身处寂静无声的黑黝黝的海洋里

甚至感觉到通向外部世界的绳索已经扯断

你永远不会被人从这无声的深底拉回到水面上去了

你的周围到处是一片虚空一片绵延不断的完全没有空间和时间的虚空

《象棋的故事》1999年版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这篇故事突破了茨威格惯常的题材,不再描述情爱,但手法仍是采用第一人称。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是全篇的亮点,将一个正常人在纳粹监禁下的压抑,和他逐渐发疯的过程展现的淋漓尽致。

B博士的家族多年来管理着皇室和修道院的财产。纳粹分子上台后,把他监禁了起来,想从他那里搜刮奥地利高层的财富。在一间只有桌子,床,窗户,洗脸盆的房子里,B博士过着死寂一般的生活,和无休止的盘问。

我的每样东西都被搜走了:搜走手表,让我不知道时间;搜走铅笔,我就无法写东西;搜走小刀,使我无法割断动脉血管;就连抽支烟稍微提提神也不允许。除了不许说话、不许回答问题的看守,我见不到一张人的脸,听不到一点人的声音;从早晨到夜晚,从夜晚到早晨,眼睛、耳朵以及所有其他感官都得不到一丝养料。

你就像玻璃罩里的潜水员,身处寂静无声的黑黝黝的海洋里,甚至感觉到通向外部世界的绳索已经扯断,你永远不会被人从这无声的深底拉回到水面上去了......你走来走去,走去走来,来来回回,循环往复......什么也没有发生。你仍是孤独一人。孤独一人。孤独一人。

偶然间,B博士从盘问室里偷来了一本书,这是一本棋谱。这本画满了天文符号的棋谱构成了他整个的精神世界,他没日没夜地钻研它,企图逃避严冬般的牢狱生活。他把床单当做棋盘,把搜集的面包屑当做棋子,日复一日地复盘着书上的一百五十盘棋局,把所有象棋大师的心思都琢磨个透彻。随后他分裂出了另一个自己,无休止地下起棋来。

他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探索这小小的格子上,一步一步走近自己内心的深处,直到无法控制。B博士无法忍受象棋之外的世界,离开棋局的一分一秒对他来说都度日如年。监禁结束后,他获得身体的自由,灵魂却依旧被束缚。他被诊断为“象棋热病”的患者。

虽然他走来走去显得很急,然而他的脚步所迈经的那个空间范围每次都是一样的,这就仿佛他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每次都碰到一个看不见的障碍物,迫使他不得不往回走。

我不禁打了个冷战,我发现,他这样走来走去,无意中重现了他从前那间囚室的尺寸:在他被囚禁的几个月中一定也是这样,双手抽搐,肩膀蜷缩,同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一样跑来跑去;他在那儿一定就是这样,就只能是这样来来往往跑了上千次,在他僵呆而兴奋的目光里闪烁着发狂的红光。

B博士的棋如此高超,他轻易地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在象棋的世界里,他是随心所欲的王;而在现实生活里,他却被永远的困在那间小房子里,他将永远都无法走出那一张小小的棋盘。

精神上一时的馈赠是能让肉体追求一生的动力,同样精神上的折磨也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对于观察敏锐、感情细腻的人来说,精神大于肉体。这大概是茨威格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描写压抑的情感,描写那些癫狂的心理的原因。

借助着这篇充满控诉的故事,茨威格在文学上确立了反法西斯的立场。但命运还没来得及让他写出更多,就给他的人生匆匆画上了句号。同一年,茨威格因忍受不了纳粹的迫害,携妻子一起服毒自杀,惨死在异国他乡的巴西。

茨威格跟妻子服毒自杀

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茨威格的绝命书

很多人诟病他那大段大段太过华丽优美的辞藻——称之属于文学上深度的降低。

简洁的神态动作固然可以将内心展示的惟妙惟肖,但对感情的直面描写从来不可能是精炼的。它更类似于直抒胸臆,不是讨论事物发表观点,也不为解决问题,它可以说是精准,是深思熟虑,但绝不是从乱线团里捋出来的那条最为凝练的线性的表达。

弗洛伊德曾说:

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

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茨威格被永远的困在了自己那精彩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去了。 但“精致的细枝末节”,是让书中那些人物活起来的魔法权杖,从叙事者的口中,从信中,从回忆中,从忏悔和控诉中,代替作者永远的活下去。

end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