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假如生命只剩最后一年(成长教育书假如生命还剩最后5年 你还愿意选择尊重生命成长,回归教育本源吗?上游新闻2021-04-01 15:38)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受访者供图“假如生命还剩最后5年,你会选择做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询问了世界上很多不同地方的小朋友,回答也五花八门,“想制作能治愈疾病的良药”、“想要创造个全新的东西”、“想拿到5个总冠军戒指”、“想去探寻暗物质”……还有更多的受访小孩并不明白,为什么要问他们这样的问题。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在警示着人们,孩子们相比他们的父辈寿命可能会缩短五年。今天(1日)上午,由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重庆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南开中学校承办的“新时代普通高中体育育人方式变革峰会”在南开中学举行。会上,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晓赞的演讲刚一开场,就引起了全场老师的关注,她表示,来自全世界的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青年一辈的寿命与健康问题都值得因起高度关注。美国和英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分别下降了32%和20%。汪晓赞教授说,青少年健康体质下降是由身体活动水平下降决定的,而这种现象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尤为明显。是什么让青少年体质下降?其实就要回归活动的主题:尊重生命成长,回归教育本源。峰会上,普通高中体育育人方式变革创新共同体成立,讲致力于体育育人为根本。▲普通高中体育育人方式变革创新共同体成立被“偷走”的运动技能汪晓赞教授是一位4岁孩子的妈妈,在此之前,她的关注点一直在青少年的运动发展上,但自从转换了母亲的角色,她将目光转移到了婴幼儿的体育技能上来,她发现,我们的家长,可能偷偷“偷走”了孩子的运动技能。在孩子“三翻六坐八爬”这个阶段,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省力,用上了学步车,学步车不但对孩子的运动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因孩子减少爬行,导致未来的运动技能下降,从而在婴儿时期,就没能具备充分的运动,导致运动技能退化。不过,这个技能在7岁以前,都是可以找回来的。▲汪晓赞教授被“偷走”的运动时光遗憾的是,比拼学习的时代,运动被逐步弱化,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汪晓赞教授带领的研发团队用了五年的时间,在借鉴西方优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三大要素,开发了KDL体育与健康课程。在KDL的研发团队中,不仅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还有一线的教研员和体育教师等。五年前的4月1日,他们开始招募第一批团队,来自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李燕老师加入他们这个团队。李老师的身体健康情况欠佳,但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位优秀的负责人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多运动多锻炼,她邀请家长们在假期送孩子来她集中训练,“但我发现,孩子在运动,家长又在顶着寒风玩手机,能不能一起运动呢?”在李燕老师的鼓励下,家长开始逐渐加入。而那些曾经只为“参加中考”的家长,也开始逐渐改变想法,把孩子从繁重的课业中慢慢解脱出来,让锻炼成为学生生活的话题,他们收获的,是一个个健康、开朗、善谈的孩子,和不爱锻炼之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样。“软、硬、笨、晕”的娃值得关注汪晓赞教授指出,曾经有人用四个字形容中小学生目前的状况:“软硬笨晕”,软是骨头软,硬是关节硬,笨是动作笨拙不协调,晕就是平衡性差容易摔跤。“这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指向着孩子缺乏锻炼。”汪晓赞说,自己小的时候跳皮筋,根本不用大人教,几个小朋友和在一起玩,一会儿就学会了,“但为啥现在的孩子老师教都很难呢?就要回归到之前说的,孩子可能缺乏运动技能。”在峰会现场,汪晓赞教授介绍了国内一所学校的课间运动课,学生们即便不能出门,也可以坐在座位上活动头脑、双臂甚至四肢。汪晓赞说,“伏案久坐、电动代步、手机成瘾、孩子学业压力繁重,特别是遇到加气的话,我们的生活也大多是散漫没有规律的,这样的生活方式无形中在摧残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值得关注的增值教育评价教育部西南基础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乃庆出席峰会,他表示,国际上和国内不少地方都已经开启了“增值评价”。▲宋乃庆主任什么是增值评价?宋乃庆说,是指教育评价改革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具有关键的、前瞻的、引领性地位,事关教育发展方向。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颁发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针对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问题,首次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四个评价”新理念。这是我国目前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宋乃庆说,也是第一个提出“不要一味看重结果”的文件,其中,提出“探索增值评价”还是首次。以成都的石室小学为例,这所学校从2015年以来,将增值性评价融入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而评价的核心,一是“增加值”,即联系学生的先前基础和最终结果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而不是只关心学生的最终成绩,实现“不比基础比进步”,二是“净效应”,即剔除教育中,学生、老师和学校都没办法改变的二因素,仅评价其可以改变的方向做出的努力,实现“不比背景比努力”。新闻链接:一所中学80余年的体育之路证明教育缺少体育是不可能的高考前一周,体育课依然是学生们课程的主角。这是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在峰会上发言时透露的消息。▲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校长讲述一所学校80多年的体育史1936年,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南开中学创始人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建校之初就提前设计400米标准跑道的大操场。从1984年开始,南开中学开始选修课程探索,初期开设有六门课程,到如今已开设过三百门。▲南开中学花样繁多的体育项目90年代中期开始,学校开发了体育活动类、艺术活动类、科技活动类、社团活动类、学术活动类、自主探究类等等课程。近十几年,学校将选修课、活动课积累的有益经验迁移运用到必修课程中,陆续进行了语数外课程、综合课程、体育选项、艺术选项等走班课程改革。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课程,南开的体育比赛很多,老师们开发了高水平竞技类、校运会综合类、专项比赛类及角色体验类等多类型竞赛课程,在每年的十项比赛中,所有孩子都可以上场,每个孩子至少可以参加三到四项比赛。同时,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比赛,频频传来喜讯,南开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冠军6人次、亚军1人次、季军6人次,国家级比赛中获冠亚季军有240多人次。体育对于文化的相辅相成也是明显的,这所中学80余年的体育之路,就是给了我们运动最好的“借口”和“证明”。举报/反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