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最美社工评选方案(成长教育电影感婚纱照江苏省“最美社工”候选人事迹材料(南京、无锡))

南京(9人)

戈彬

城里小伙当村官:

将社会工作融入到农村工作

他是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毕业后却一头扎进了乡村,开始了全新的生活……1987年出生的戈彬,就是这样一名褪去了“城市外衣”的小伙子,8年来不怕苦、不怕累,扎根农村并爱上农村的“小村官”。

专业知识打造社区信息平台

2009年,初到禄口街道小彭社区的戈彬,当时的职务是禄口街道小彭社区主任助理。别说开展工作了,就连村里什么情况都不了解。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村,没接触过农民,甚至连铜山地区的方言都不能轻易听懂……大家也都觉得者小伙子是下来体验生活的,很快就会回城市,这下戈彬有点犯难了。那段时间正好遇到村里在开展水泥路“户户通”验收,他天天跟着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量长度、测质量,在这样一份看似简单却异常辛苦的工作中,由于作为城里人的戈彬居然和农村出身的干部一样吃苦耐劳,甚至更加主动积极,渐渐的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城里来的毛头小子。摸不着头脑的日子很快随着戈彬在小彭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渐渐消失。一段时间后,戈彬发现,在社区管理中没有一点信息化的影子,社区信息的上传下达依旧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社区的主打产业农业的生产创新虽紧跟国家发展的脚步,而销售模式,却停留在原始的市场交换状态,农产品的供需消息不灵通。他总会觉得,似乎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社区居民做点什么。

虽然做了村官,可四年的专业不能白学。于是,在社区提供一台简易的办公电脑上,戈彬开始了毕业后第一次重要的代码编写。那段时间,戈彬看上去像极了一个“功夫熊猫”。白天,他忙于社区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就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写代码。一个多月后,一个集社区信息发布、村务公开、农产品信息发布和农业经验学习的网站上线了。这是他作为村官以来,第一次独立利用自己专业所学为社区百姓办实事,为村庄带来新的变化,虽然吃了很多辛苦,没有一分报酬,但是,戈彬却乐此不疲,他觉得,自己开始融入到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他在想着,如何在这一片多情的土地上,书写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走上宣传岗位,却让“社工”心中萌芽

 不久后,因为工作认真而又出色,戈彬被选调到禄口街道宣传办公室,协助开展宣传工作,并且成功主导改版了街道的网站,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在宣传岗位上的几年,适逢禄口街道志的重新修编,他和修志团队一起了解禄口当地文化,发掘人文故事,寻找典型人物,去接触更为生动的社会百态。他也开始慢慢接触到农村“社工”工作。

从最开始的帮助宣传,到后来的参与帮扶,没少为他们做点事。但是,几年的奔走,戈彬总在思考:是社会管理出现了疏漏,还是社区治理存在盲区和不足呢?在禄口街道宣传办的这段时间,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弱势群体……一个个敏感的词语,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他的脑海。到底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他开始寻找答案:

在禄口敬老院的几次宣传后,通过对敬老院的老人们的观察,发现在社工们的悉心照料下老人们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需要是真情陪伴与心理上的理解以及来自子女的关心,而不是金钱上的欲望;

在和金城学院合作的几次留守儿童关爱后,他通过和关爱团队的深入接触被团队负责人的热情和专业所折服,开始慢慢的参与到她们的活动中,在活动中他发现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平等交流的心理认同以及来自父母的爱,而不是贴标签式捐钱给物;

就这样,一个即将小小的计划,在他的心中开始了萌芽。

2014年的秋天,一个寻常的午后,戈彬把平时一起关心帮扶留守儿童的小伙伴们都约在一起,三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让戈彬心中的那个小小的计划开始了发芽:一个崭新的社会组织——乐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雏形诞生了。这是个以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关心弱势群体,关爱服务对象,综合运用专业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标准为己任的公益组织。

说干就干,凡事不能纸上谈兵。戈彬和他的小伙伴从熟悉的社会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入手,陆续推出了包括二维码学习菜单,核心价值观墙绘以及核心价值观手机游戏等,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乐,一经推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可是,戈彬发现,这样做虽然“表扬多多”,可是,大家一阵热度过后,就没了兴趣。

该如何破解呢?

一次偶然,他接触到曹村社区的一对残疾夫妇,妻子是渐冻症患者,丈夫是聋哑人,结婚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心愿——和自己的爱人拍摄一组婚纱照。但由于妻子的健康状况,一直没能达成。戈彬知道情况后,决定要帮助这对夫妻实现这个微愿望。他们联系了电视台和相关单位,把这对夫妇接到婚纱店,免费为他们拍摄了一组婚纱照,拿到照片的那一刻,看着夫妇俩脸上幸福的笑容,戈彬和小伙伴们感到莫大的欣慰。戈彬这才发现:原来,大公益之外,做好身边的“微公益”,才能更好的拉近社区与邻里的距离。

创新工作,项目化运作公益活动

    2015年9月,戈彬被组织调任禄口街道彭福社区。面对新的环境,一个新的想法在他和小伙伴的脑海中落地。面对周边的空巢老人,他们想着把富余的土地利用起来,自己开展种植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于是,戈彬承租了几亩土地,联合南航金城学院开设第二课堂,招募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分成若干小组,由志愿者义务参与菜地的耕种与维护。这样,既能让大学生们了解现代农业,参与农业生产,又能体验丰收的喜悦;种出来的有机蔬菜,除了免费送给周边的失能老人家庭,还可以进行义卖,所得资金再用于公益组织的项目经费。

2016年底,通过戈彬的多方牵线运作,在打消了企业最初的疑虑后,由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区三方联动在彭福社区引入“奇乐儿”在社区建设了一个儿童活动室,并由中卡智能与合作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合作设立乐益中卡志愿者银行,通过服务积分兑换服务的形式运作。在丰富社区居民业余文化需求的同时培育了社区志愿者氛围。

2017年,戈彬又聚焦农村空巢妇女,设计了空谷幽兰项目,构建针对空巢妇女的社区支持网络,帮助面临生理和心理等多重问题的中年空巢女性,解决这一阶段中的多重问题。构建社区文化,引导成立各类兴趣小组,为项目服务对象提供多样化生活,丰富他们精神生活,增进他们自我效能感和面对生活的自信心,使其顺利实现生活中角色的平稳正常过渡。

转眼间,戈彬在农村工作已经8年了,勿以善小而不为,于细微处见精神。他知道,在建设新农村的前路还很长;他深信,只要开动脑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必定大有可为;他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更多的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决解农村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能够最大程度地把青春奉献给深爱的这片土地。

吕娟

坚守社工梦想,提升老年价值

带着为老的责任、带着社工的梦想,2013年31岁的吕娟来到国办社会福利机构—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成为一名一线社会工作师。在此之前,吕娟先后从事过青少年社会工作、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等。来到福利院后,吕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半自理、失能和失智的老年人。四年的时间里,她服务了数百位老年人,在工作岗位上它不断发挥优势、完善自身,将专业理念与优势运用到服务过程中,为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提升服务对象的生命价值不断的努力,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充分认可。

一、从咨询接待、入住评估到适应性介入的“一条龙”跟踪服务。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方式安度晚年,各种类型的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机构成为很多老年人的心头难事。作为国办养老机构,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成为很多老年人的首位选择,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吕娟面对每一位咨询者,都会以平等尊重的开放心态接纳他们,毫无保留地为他们答疑解惑,陪同他们参观护理区,实地了解机构养老的真实现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在工作中经常碰到听力下降、反应迟缓的老年人,吕娟都能一遍又一遍耐心详尽的介绍,直到他们真正了解福利院的养老环境

当老年人准备入住机构时,吕娟会制定合适的评估方案,组织评估团队对他们的生活能力、心理状况、社会功能、养老需求等方面进行全面、专业的评估。评估工作做到专业、客观、尊重、严谨。接手评估工作以来,吕娟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设计了适合不同类型老年人的评估方案,包括自理评估方案、失能评估方案、失智评估方案和营养中心评估方案等。为方便家属,她组织团队对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上门家访评估。

新入住的老年人对新环境会产生各种不适应,往往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适,为了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院内生活,吕娟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入住后的生活状态跟踪关注,为他们协调资源、设计适应性小组,通过个案服务与小组工作相结合,陪伴他们度过适应期、早日融入机构生活。

二、准确的需求评估,适宜的服务方案

点将台社会福利院寄养老年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每位老年人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平日的工作中吕娟定期为老年人进行需求评估,每日社工查房时,积极与老年人沟通交流,主动询问,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他们的问题。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计适合他们的服务方案。

人到老年,亲人无法时时陪伴、爱人同伴相继离世,生活孤独寂寞、身体与病痛抗争。吕娟努力成为他们的知心人,尊重他们、接纳他们,关注需求、发现问题。将专业理念和知识技能运用于每一次个案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提高生存质量。

小组工作也是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吕娟为老年人精心设计开展了大量的小组工作。为失智老年人开展康复小组,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延缓大脑的衰退。为自理老人开展各类支持性小组、社交康娱小组等。有疾病支持小组、养生小组等,帮助老年人缓解因身体机能衰退、活动能力减弱产生的身体和心理的痛苦。有将心理慰藉与老年人潜能挖掘相结合的各类小组,如书画小组、手工小组、声乐小组、电脑小组、社交小组等传统小组,还有时下流行的多肉种植小组和烘焙小组等。老年人参与到从未接触过的新颖活动中,感受着种植与烘焙的快乐,让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有效的缓解了各种情绪与心理问题。此外,每逢传统佳节到来时,吕娟都会贴心的为老年人设计一个独具特色的节日主题周活动,开展节日相关的系列小组,让老年人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充分的享受节日的氛围,缓解孤独与寂寞。

三、危机介入,解除警报

    在工作中吕娟也会遇到一些紧急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给老年人带去了突然的打击,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例如,吕娟在查房时发现,S老人因为好朋友J老人突然在房中离世,情绪低落、伤心难过,并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与此同时,该护理区内其他老年人也在议论纷纷,并对J的死亡诸多猜测,有些老年人联系自身,产生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严重妨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该护理区的服务管理。为此,吕娟采取了危机介入的方法。一方面,为了防止负面情绪不断扩大,止住不实猜测及言论对老年人的伤害,吕娟把握时机、及时处理、输入希望、提供支持,通过查房了解老年人的想法,解答他们的疑问,即时澄清,将该事件对老年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无助、焦虑、担忧的老人提供心理慰藉、输入新的希望;与此同时,她还充分利用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以及家庭、机构、社会资源,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同时开展工作人员心理疏导工作,缓解服务对象去世给自身带来的心理冲击;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工作人员从事件中积累经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协助工作人员妥善面对服务对象的议论和质疑,并通过耐心陪伴、恰当回应等方式,恢复他们与服务对象的良好沟通及信任关系。

此外,在后续工作中配合危机介入,开展了对个案的哀伤辅导以及老年人生命教育等服务。

四、链接并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满足多元化需求 

缺乏社会支持的老年人,对年老、疾病和死亡的焦虑水平明显较高,机构老年人相较于家庭和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力量更加薄弱,生活的不安全感更重,对年老、疾病、死亡更容易产生焦虑情况。针对这一现象,吕娟为他们链接社会资源,组织志愿者陪伴、开展各类型的志愿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为他们提供社会关系支持。此外,在工作中吕娟积极与家属保持联络,引导家庭资源进入机构,让老年人从更多的家庭支持中获得精神慰藉。

五、坚持学习,不断积累社会工作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加深对服务对象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

为了更多的了解老年人,吕娟不断地学习与老年人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学习培训她先后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养老护理员高级证书。她相信只有更多的了解老年人,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系统、专业的服务。

这是吕娟的社工梦,想老年人之所想,急老年人之所急,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健康、幸福、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

任建兴

专业引领接地气,砥砺前行勇争先

任建兴,男,1988年7月,中共党员,助理社工师,南京市四月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主管。4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在社会工作领域默默耕耘,从一名新人迅速成长为一位实务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成为南京社工界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

一、热心公益,专业为他引路领航

虽然不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但是任建兴十分热爱公益事业,在校期间,主办了学校的“青协”社团,带领社团的同学们,一周三次前往敬老院看望老人。有一次,他和以往一样来到敬老院,院里的一位老奶奶与他聊起了往事,原来老奶奶是一名老教师,老伴去世后,与女儿住在一起,谁知一场车祸把女儿也带离了人世,老太太一度想自杀,是社工让她打消了念头,并协助她住在敬老院里……任建兴听了,很受震撼,这也是他第一次听说“社工”这个职业,并且深深刻在了脑海中。

2013年,任建兴偶然发现有一家叫南京市四月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单位正在对外招聘社工,出于曾经的“社工”念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简历……热情与执着,让他成功步入到这个大家庭中。

2014年,机构正在进行南京市无物业小区的治理路径探索项目,有一天,他被安排组织一场议事会,原本1小时的会议,因为居民的观点不一,足足“吵”了3个小时,而作为主持人的他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那时,他深深感受到了社工专业性是多么的重要。于是,他恶补专业知识,向老师请教,并且将2本考试书,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天道酬勤,终于,任建兴获得了助理社工师称号,从一腔热血的年轻小伙变成了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

二、项目牵引,伙伴让他不断成长

为进一步促进基层治理与服务创新,2015年南京市启动新一轮街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任建兴同志被派驻到东山街道开展服务。作为南京市新的试点工作以及他本人也仅是一名入职2年的社工,任建兴心中充满忐忑:如何对照项目书完成好工作?如何融入到新的群体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机构的专业性……成为了他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

于是,他反复研读项目书,请教项目督导,并走访了街道的每一个社区、每一家社会组织。1个月的时间,他走访了16个社区、60余家社会组织。他发现:东山街道每个社区的资源很多,却很急缺公益服务项目,而社会组织散落在各处,想做事却没有人财物的支持。于是,他提出:开展街道公益创投!

万事开头难,经过多次与街道协调沟通、在基层摸底真实需求、无数遍修订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东山街道公益创投正式启动,项目总资金200万,首批立项项目29个……这也是南京市首个资金达百万、制度健全的街道级公益创投!

公益创投启动才是第一步,任建兴继续以项目书为蓝本,带领项目组成员理清了“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区服务、培育社工人才、推动社会治理”东山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四条推进主线,并整合各类资源,成立“东山街道社会组织联盟”、举办“全科社工”技能大赛、开展大学生公益创投、协助创建江宁区首个社区型基金会……他以“伙伴关系”为助推点,以服务项目为载体,推动东山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形成了治理的伙伴、服务的伙伴、成长的伙伴、分享的伙伴,进而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山街道“三社”联动实践路径。

三、砥砺前行,梦想使他初心不忘

4年以来,任建兴同志加强学习,多方奔走,创新思路,紧接地气,截止目前,任建兴同志协助各项目点引进培育社会组织近200家;培育的组织入选省、市、区级公益创投项目数达120个;组织开展市区街社各类培训50余场;对接驻区单位、机关部门数十家;培育“全科社工”60名,其中4名同志在南京市两届“全科社工”技能大赛中荣获优胜……以他为主所在的东山街道项目点的接待外省市兄弟单位、省市领导、高校等上百次,接待参观人数上万余人,媒体报道近百篇。

4年的时间很短,社工领域还有很多东西等着他去探索;

4年的时间很长,他已经将自己和社工事业紧紧融合在一起,再不想离开。如今,任建兴正参与到东山街道的“大榕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课题中,他也期望自己如榕树一般,叶茂如盖,傲然挺立,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用行动展现新时代社工的新面貌,用专业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刘晓平

专业引领促发展,爱心服务益居民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怀着这样的信念,2006年4月,刘晓平来到大光路街道蓝旗新村社区成为一名社区专职工作者;2012年7月,经依法选举当选为光华园社区主任、秦淮区人大代表;2013年3月,成立晓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任中心主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踏实苦干在社区,为居民服务、为领导分忧、为社会解难,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一、恪守本职,专业引领,坚持走在社会工作的第一线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居民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矛盾,满意什么,不满意什么都会直接显现在社区。如何服务好居民、如何让居民满意、如何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刘晓平常常思考的问题。为此,刘晓平给自己定下“三心服务”标准:即对待居民“进门热心相迎,接待耐心倾听、帮助诚心相待”的服务标准。工作中她更是在“认真”二字上狠下功夫,社区工作“一口清”。特殊困难群体,特别是困难孤老、残疾人家、低保家庭、空巢独居老人,在刘晓平心里都有一本帐。

刘晓平率领她的社工团队,黾勉苦辛,朝乾夕惕,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以服务为本、面向鳏寡孤独、贫困残疾、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开展探访服务提供心理疏导、情感支持服务;接受、处理各类邻里纠纷案,促进纠纷家庭建立互敬、互让、邻里和谐的契约,重建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等,有效提高了服务居民的密度,增加服务宽度,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发展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综融性的社区服务,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从“政府配餐”到“百姓点餐”的转变,使居民群众获得切身的实惠。在四年的运作过程中,服务对象先后给她们赠送了十二面锦旗。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她积极探索以培养、评价、管理、使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工队伍人才建设,她对社工进行在职培训,给予教育性督导,传授知识技巧、提供实务指导、切实提高其实务能力。她采取项目合作、督导引领、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培养社工人才,同时制定服务的考核、评估、流程规范和岗位需求等系列制度,从专业性、服务态度、社会资源动员能力、群众工作经验、社会政策熟悉程度等方面对社工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社工服务项目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社工人才队伍素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2014年11月,刘晓平被聘为南京市中级社会工作督导,督导了4个公益创投项目,督导手记被《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刊登。2016年3月,她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南京市巾帼岗位明星”。

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提升转换,带出典型

2013年初,秦淮区在全区进行社区体制改革的试点。领导找到她,希望她能勇挑重担,带头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工作。她二话不说,辞去了社区主任的职务,成立了全区第一个社区服务社会组织——晓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为全国第一家能够承接政府下延到社区行政性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承包人,开启了社区公共服务外包的先河。

作为发展中心的带头人,从成立至今她一直率领她的服务团队,秉承“贴心服务为根本、专业理念为引领、公平公正为目标、居民幸福为追求”的服务宗旨,坚持“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能力、技巧服务广大社区居民,这样专注的工作态度,不仅受到服务对象的充分肯定,晓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更是名冠全国。仅2015年,接待全国省市区兄弟单位先后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就有160多批次。国家、省、市、区领导都先后莅临晓平社会发展中心,检查指导工作,并对发展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晓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2014-2015年度全市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绩效评估中”进入前十名;2016年发展中心获得民政部"优秀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光荣称号,并入围“2016年南京市十佳社会组织”。

三、积极探索,链接资源,拓展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项目

发展中心成立近四年来,在刘晓平的带领下团队逐步壮大,工作日趋成熟。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试点,刘晓平不甘平凡,积极探索,不断挖掘身边资源,先后开展并实施了省、市、区、街道共40多个公益项目,项目运作中她主要担任督导、统筹协调等工作。

其中“春天里”失独家庭关怀项目,服务对象遍及大光路街道内所有失独家庭,刘晓平和她的工作团队以个案工作为基础,小组工作为载体,为失独家庭提供全面、专业、综融性的社区服务。她们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特长,整合资源,统筹服务,解决失独家庭父母所面临的情感受伤受挫、社会交往封闭、生活照顾缺失等多样化问题。细致地关注、耐心地倾听、专业地救助,给予了失独家庭急需的关爱。项目的运行,使辖区内失独家庭先后走出了丧子失后的痛苦阴霾。

“但行耕耘,莫问收获”,刘晓平与她的团队,时刻不忘扎根社区、奉献居民的初心,一路走来,在服务居民的同时,也换来了居民的赞许、领导的信任、社会的肯定。“春天里”失独家庭关怀项目,荣获江苏省2013年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服务创投大赛优秀项目、江苏省青年社会公益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网络培训项目大赛二等奖、南京市公益创投十佳项目等荣誉,工作案例收录在南京市公益创投《发现与改变》一书,民政部主办的《中国社会组织》杂志。“四叶草”反家庭暴力关怀项目在“芳茉莉秦淮杯”妇女儿童公益创意创业大赛电视总决赛中荣获大赛一等奖。

刘晓平在社区工作这十余载的光阴里,她的心始终和社区紧密相连。有人说社区工作繁琐、她不厌其烦,用耐心和热情做好每一件琐事;有人说社区工作艰难,她迎难而上,用勤劳和智慧化解一次次困难;有人说社区工作平凡,她说:只有平凡的人,没有平凡的事!她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她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的细流中积累出属于自己的深邃;在平凡的荒原中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一滴水也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小小的社区也可以迎来事业的春天。

闫昭澎

用爱托举孤儿梦想,以情诠释“美”的箴言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十六字“箴言”,这一观点起初是为了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但因其“天下大同”的广博思想与社会工作“爱满人间,是为大同”的愿景不谋而合,因而社会工作者亦将其奉为圭皋,用以自我砥砺。自入行起,作为儿童福利机构基层社会工作者的闫昭澎便坚持以饱满热情和实际行动将这描绘“大美大同”十六字箴言诠释出“社会工作的味道”。

一、各美其美:深耕专业,精益求精

福利机构的孤残儿童大都患有各类身心疾病,要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强化专业素养,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一线服务的五年中,闫昭澎始终践行着“坚持专业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一)学无止境,要想深耕社会工作专业,提升服务品质,必须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经过大学本科四年的专业训练,闫昭澎自信满满地走上工作岗位,但孤残儿童的状况是易变的、需要是多元的,很快他便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常常在实际工作中捉襟见肘,于是他下定决心,鞭策自己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几年来,他先后通过了中级社会工作师考试、取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文凭。通过不断自我充电,闫昭澎不仅对专业有了更深层地认识,也在服务中表现得愈发沉稳自信。

(二)初生牛犊,在虚心学习专业知识以及行业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外,要求自己勤于动笔、善于总结。从每天的工作日志和服务记录开始,闫昭澎一点点尝试着思考。渐渐地,他发现福利机构内的社会工作服务确有许多经验有待分享,也有许多问题尚需解决。近两年,他撰写的《家庭寄养工作中离别情绪的应对》、《社会工作督导本土化的探索与反思》等4篇文章被《中国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国家级期刊录用,他总结的服务案例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案例一等奖、江苏省优秀案例一等奖。凭借着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东风,闫昭澎等一批基层工作者也在各自所属的领域为专业的宣传和发展贡献着绵薄。

二、美人之美:抚孤助残,助人自助

“以孤残儿童之美为美,助人自助”是闫昭澎长期奉行的服务理念。五年中,他在社会工作者的岗位上时刻谨记以孤残儿童的利益为重,尽力满足孤残儿童发展需求。

(一)发挥专业所长,聚焦儿童需求

自2012年走上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岗位,闫昭澎先后承担过四个板块的工作:链接资源,聚焦孤残儿童服务需求。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闫昭澎担任院内社会工作者,负责评估儿童需求,链接院外的社会爱心资源。一年时间,他为5名儿童争取到爱心助养,为3名重症患儿链接到助医费用,全年接待300余批次爱心捐赠,并争取到40余名具有专长的志愿者服务资源。

家庭寄养,提高孤残儿童生存品质。福利机构的硬件条件再好,也无法弥补家庭环境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损害,因此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闫昭澎接受委派到谷里街道从事新家庭寄养点的开拓工作。期间,他组织2次大型宣传招募活动,为34名儿童适配到合适的寄养家庭,为5名寄养儿童链接了教育资源,并进行了3次寄养家长培训,为提升寄养儿童生存环境品质做出了努力。

个案管理,关注孤残儿童身心发展。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间,闫昭澎负责为200余名机构寄养儿童提供服务与监管,同时在院内提供学龄期孤残儿童的个案管理服务;在此期间,他担任市民政局社会收养评估员,累计为21名社会弃婴或孤残儿童评估收养家庭,协助他们正式回归家庭。

团队合作,实现孤残儿童全人服务。2016年6月至今,闫昭澎担任儿童福利院社会工作组组长,他带领社会工作团队以个案管理模式为全院800余名孤残儿童提供评估、心理干预、行为矫正等服务,并着力打造“社会工作+”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等多学科综合评估和服务团队,力图为孤残儿童提供全面服务。

(二)工伤坚持服务,休养期间心系儿童

闫昭澎对孤残儿童倾注着关爱,也在服务中体现着敬业的态度。2014年3月10日,闫昭澎与同事一起为谷里家庭寄养点儿童运送奶粉、玩具、尿不湿等物资,在物品搬运过程中,他的右眼不慎遭到包装盒尖角的撞击,然而为了保证孩子们能够及时得到需求品供应,他默默承受着眼睛的不适。随后的几天,他为学龄儿童联系学校、到寄养家庭走访、与寄养儿童谈心,直至服务结束他才到医院检查。身体状况并没有他想象中的乐观,医生告知他右眼视网膜已局部脱离,并责令他立即入院接受手术治疗。被迫放下工作,但他心中哪里会安稳闲适,养病期间他依旧心系着寄养在谷里的孩子们,每当同事前来探望,他总要特别问问寄养儿童的情况,在他心中,多么希望能够一直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三、美美与共:奔赴灾区,爱心无界

   “爱心无界,责任无界”,虽然一直扎根基层民政,服务孤残儿童,但只要国家和社会有需要,闫昭澎都会尽其所能地进行服务外展。2016年6月23日,闫昭澎正在陪伴福利院孩子们听广播关注时事新闻,突然得知了“盐城市阜宁地区遭受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侵袭,灾区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的消息。接下来的几天,他虽借此事件平静而耐心地为孩子们进行有关“自然灾害”和“危机自救”等知识的普及,但心里却越发担忧灾区群众,尤其是受灾儿童的状况。经过认真的准备和积极的争取,最终闫昭澎凭借丰富的志愿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本领通过了省民政厅的严格筛选,第一时间奔赴阜宁地区提供心理社会援助服务。

到达灾区后,闫昭澎根据组织的安排,接受培训后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安置地探访。救灾的过程充满着艰辛和挑战,起初的阶段甚至存在着失落和无奈。幸而,在带队领导的指导下,闫昭澎很快明确了信念:“社会工作者的到来,是要为灾区同胞带来正能量的”,我们无法带回他们的亲人,却更应该给他们温暖的鼓励和坚定的支持。在灾区的十几日,白天实地入户探访,晚上团队讨论、整理材料,不分昼夜地高强度工作终于让闫昭澎的身体亮起了红灯,应激性肠胃炎把他折磨得险些脱水,然而“孩子王”还是心系安置地的一对小姐弟,拖着病体、买了玩具,驱车数十里,坚持要在服务结束前完成自己许下的“陪你们姐弟俩踢足球”的诺言。

作为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一名平凡的社会工作者,90后的闫昭澎跟同龄人相比,少了一些物质攀比,多了一些隐忍奉献;少了一些张扬个性,多了一些沉稳踏实。岁月如梭,时光逐渐掩盖了他曾经俊朗的外表,却让他那颗探究社会工作之美的心愈发执着。

吴卫华

“向阳花”开   幸福汇聚

也许,您不会相信:一个工作千头万绪的社区主任每次的职称考试,都是一次性高分通过,被同事们誉为“考试高人”;也许,您不会相信:一个社会组织连续3年获得省市级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被同仁们称为“中标牛人”;也许,您不会相信:一个青年社区主任,赢得了百名忠实的积极分子,千名老年志愿者,被百姓们称为“人气红人”;也许,您更不会相信:一个普通的社区到她手上,有效的社区治理创新项目从无到有,不断突破,被街道称为“创新达人”。这个单位就是秦淮区向阳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这个主任名叫吴卫华。

向阳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是一家专注于社区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于2015年2月承接了政府下延到社区的行政性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吴卫华也因此由大阳沟社区主任转变身份,成为机构法人,同时兼任快乐老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在她的管理运营下,两机构被评估为南京市3A级社会组织,获得“南京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区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一、向专业发挥引擎:从我做起、向我看齐

她曾经是位接受过记者专访的优秀培训教师,8年前投身社区工作,她虚心请教,专注实践,注重宣传,是《社区服务》、《老年周报》、《扬子晚报》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的忠实投稿人。她用文字反映群众呼声,展现社区风貌。在她的培养下,团队不但形成宣传报道人人写,及时写的良好工作氛围,也充分发挥宣传导向在推动社区发展、促进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她成为市民政局聘任的初级督导,她不断强化团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业务团契活动,督导团队成员:从我做起,向我看齐,着力探索“职业化”社工的实现路径。

二、向团队提出要求:再小的团队也要规范发展

大阳沟社区试点公共服务外包,她勇挑重担,带领的团队,虽然只有9名清一色的娘子军,但她信奉:就算是再小的团队也要规范发展。从制度建设入手,健全完善了服务标准、例会制度、绩效考核等一系列激励机制,把思想政治建设的“从严”要求落到了每一名班子成员身上。她制作了“本月之星”社工亮相台、开办了“为我点赞”优秀社工微信投票窗口。她注重内部管理,引进了“7S”现场管理理念,建立了社区资料共享栏,引导团队成员规范“一站式”服务,强调创造人文环境的互助信任,既优化办公环境,又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向服务制定标准:居民满意我满意

她擅长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一线工作,讲究个案工作,助人自助,真诚接纳,细微之处显现真情就体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区低保户姚某多次入狱,风烛残年刑满释放后独居一人,不时到街道社区要钱要物要补助,稍不如意,就冲砸办公场所,搅得社区不得安宁。她经过走访调研,评估该低保户胡搅蛮缠的行为是错误的,但他确实是有实际困难的。为此,从同理心的角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掏腰包给该低保户买营养品补补身体,送他衣服给他御寒,人心都是肉长的。细微之处的真情换来姚某深深的敬意。“有事到社区,有话好好说”。姚某一再表示,就冲着小吴,也决不到社区找麻烦。

大阳沟社区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在推动作风改进上,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她以“全程代理制”为失独高龄老人颜某跑了区街5个部门,办下了特扶金。当她把补足的一万多元的存折递到颜老手上时,老人为之动容。每逢重大节日,她都带着团队走访慰问独居、残疾、失能、高龄老人,逐步建立个案工作关系。组织志愿者亲手包饺子、包粽子送到他们手上,组织孤寡老人集体生日宴,组织金婚银婚的情人节活动,老人们都说,是吴主任让他们感受到了节日气氛和亲情般的温暖,为了让社区老人突发意外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她精心制作了“社情民意联系卡”,对一些生活确有困难的老年人,积极筹措社会资源,结对帮扶,工作成效明显,居民满意,我满意。

四、向难题发起挑战:敢拼敢试重点突破 

针对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人际关系淡漠,她逐步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先后组建了书画队、合唱队等十多个草根社团,常态化的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针对社区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她排除困难,开办了“快乐老饭堂”,解决了30多位老年人的吃饭难题。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她开通了微信关爱群,开展了阳光向导就业服务活动,举办就业培训,整合招聘信息,有效对接需求,使22人实现了再就业。

她善于整合资源,牵线搭桥,为低保家庭对接南京生活频道装饰家居,旧貌换新颜;为重病家庭与交警二大队结对认亲,解决了看病出行难等问题;她贴上难点诉求,亮化了背街小巷的路灯,解决了老小区的煤气管道、自来水出户、精神病人侵占楼道灯多年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乐当解忧草。

五、向创新助推引领:拓展服务平台 打造特色品牌

她始终把推动社区建设上台阶、创佳绩作为工作落脚点,深化特色品牌工作。

她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创新管理的长效机制,2014年9月创建了南京市首家“志愿时间银行”,带领团队研发了志愿慈善体系管理系统,供需匹配,精准帮扶,推广一卡结算。吸引全市各领域志愿服务团队单位59家,注册志愿者1089人,每年开展近90场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积累公益时长26072小时。她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区治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融合起来,打响了属于自己的本土化志愿服务品牌,该项目受到了中央文明办、省市区等各级领导的关怀、调研以及媒体的广泛关注。

她推出的精神文化养老项目“幸福微影院”不但方便老人在家门口、不花钱看电影,还带困难老人进大影院观看3D,给失能老人送影上门。她竟然拍摄了秦淮区第一部以老人为原型的公益微电影《父母的一天》,展现出社区20多位独居、高龄老人的真实生活,让无数人动容,倡导子女要树立家庭养老的观念,呼吁社会关爱老年群体,传递孝道文化。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她却在家长里短的小事中,针对社区邻里、家庭、公共、信访这四大类矛盾,开办了“百姓矛盾诊所”,调解纠纷案例100多件,解决5起信访积案。

她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孵化出 “我是大民星”、“百手宴”、“潮爸妈学堂”等一批接地气、强底气、聚人气的服务项目,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先后80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获得服务对象的广泛赞誉。

向阳花开,幸福汇聚,她愿意根植社区,把谋求和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她的首要责任,不忘初心,不断进取。

何春兰

保护未成年的先锋

何春兰,女,任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未保中心社工部副科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届别)。作为南京市民政系统招录的第一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何春兰从学校毕业至今,一直供职于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的挚爱之心,扎根民政基层,默默奉献。工作中她践行“尊重接纳”的理念,关注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子,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立足本职做好服务

在流浪儿童服务过程中何春兰积极引进社会工作理念,探索专业化、人性化、科学化的工作方式。她热爱民政救助工作,倾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事业。带领团队年轻社工团队针对不同需要的流浪儿童进行专业介入,开展心理辅导、行为矫治、非正规教育、生活技能培训、社会融入等多项工作。她关心少数民族流浪未成年人,带领团队社工在站内积极推行人性化、针对性的救助服务工作。在救助穆斯林流浪儿童的过程中,尤其是服务新疆籍的维吾尔族儿童时,积极将机构服务和特殊群体的需要对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在救助特殊流浪乞讨儿童时,她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在促进个体发展,回归家庭学校,融入主流社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3年组织团队救助“南京街头吸烟乞讨裸体女童”;2014年积极联合媒体、高校资源救助老挝籍被拐女童;参与2015年“养母故意伤人案”未成年人监护评估,并跟进后续该儿童服务;组织开展街头多起监护人携带未成年人乞讨等公众聚焦案例,妥善服务,并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后续救助相关工作,为身处困境中的儿童发声,为他们的正当权利呼吁并奔走,为他们争取福利和相关保障。

勇于创新实践探索

何春兰结合工作实际,务实努力,全心投入,带领未保中心社工部,结合青春期孩子的特点,编写了适合流浪儿童阅读的生理卫生知识读本、法律法规读本等七本教材;设计了系列小组工作方案,提升了未成年人工作成效。她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努力探索部门合作共建、加强未成年人工作的新思路。结合2012年救助机构与市检察院共同研究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实施救助的合作意见,创建“南京市外来未成年人关护基地”,同时在站内成立了“新苗工作室”,对在宁违法未成年人实行未保中心寄养照料,开展日常学习,尝试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作为救助机构的社会工作者以“合适成年人”身份参与到涉案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过程中,推动建立了救助站与检察院、团市委、公安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构筑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网络。不管是在站内的管理服务,还是庭上的监督保护,在保证社会治安和社会公平的情况下,保障了未成年人基本发展权利。对预防违法犯罪和保护未成年人职责方面开展有益探索。

争创新领域排头兵

随着国家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流浪儿童的数量锐减,南京市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服务重心也从传统的流浪儿童涵盖到辖区内的困境儿童,服务的人群从单一的流浪儿童扩展到五类困境儿童的服务。自2014年起,中心以何春兰为首的社工部面向全市困境儿童开展服务,从倡导制度构建、关于儿童保护相关条例法规的积极宣传、重大特殊敏感性案件的介入服务,到2015年,2016年的项目化运作,全市“千人受训计划”,针对全市不同层级,不同条口的未成年人保护专员开展儿童保护政策解读、社会工作实务介绍、特殊个案分享、心理危机干预等精彩纷呈的内容。从层次上、深度上、高度上,对南京市儿童保护工作做了梳理和提升。未保中心的工作也开启了新纪元。

面对新的工作挑战,她勇于担当,在与国际救助儿童会合作开展的项目中勇于挑大梁,善于总结经验,勤于提升团队能力,为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献计献策。带领团队探索出困境儿童保护的有益经验,为全市各区未保工作竖起一面积极开拓的旗帜。2014年3月份,救助儿童会与国家民政部合作,指定南京救助管理站在内的四个救助站开展“建立以家庭监护为核心的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模式”项目。合作初期,全国各地的儿童社会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开展工作、以什么为切入点都没有较清晰的思路。何春兰带领社工团队,结合工作实际在儿童保护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不同的尝试,积极推进构建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借助救助儿童会试点项目和全市困境未成年人工作推进,何春兰组织站内年轻社工,联合民政局业务人员组成培训讲师团,以集中培训、分片轮训、实地督导为抓手,为全市区、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民政、团委等1600多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队伍,实现了未成年人保护培训工作全覆盖。培训内容涉及政策法规、个案管理、小组活动、家庭正向教养、困境评估、热线接听、危机干预、督导等10多个专业内容,有力地提升了未保队伍的工作理念、专业素养和实务能力。在加强社会宣传和培训的基础上,为因父母吸毒、服刑、失踪而监护缺失的20多名困境未成年人开展紧急庇护,送往亲属、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和福利机构临时照料等具体服务。链接资源,对接服务,为5名无户籍困境未成年人办理了户口。为6名辍学未成年人协调学校就读。在服务过程中,指导秦淮区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机构寄养管理等相关制度。带领未保中心社工骨干编制了未成年人保护社区工作手册、督导手册、个案管理工作规范等服务手册和操作工具,并将工作经验总结归纳,在中国民政和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发表困境儿童保护类理论文章2篇。参与救助儿童会关于儿童权利相关课程开发,为儿童社会工作的不断进阶贡献智慧。2017年双方又签署了第二个三年合作备忘录,开启“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及服务建设”项目,相信随着项目的扎实推进,南京市困境儿童保护工作的道路会更加开阔。

何春兰作为一名女性社工,在儿童保护工作中,积极践行专业理念,充分发挥性别优势,为困境儿童积极倡导权利与争取资源;工作中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在年轻职工中树立了新时代女性的良好榜样;面对困难与挑战,克己奉公,讲原则讲奉献,带动社会工作团队不断发展,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张琪

动真情助人自助,寻资源践行公益,

项目化促社区发展

“动真情助人自助,寻资源践行公益,项目化促社区发展是锁金村街道锁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琪同志的人生信条, 2008年她考取全国首批社会工作师,2015年5月通过选拔成为南京市社会工作督导。工作14年来,主要事迹如下:

坚持专业社工理念,真心实意为民解困

一是把“三无老人”当亲人,做好专业关怀,送老人最后一程。作为社区书记、主任,在最难的居民需求面前,在最繁重危急的任务时刻,随时做到敢于第一个行动,敢于第一个负责。把“三无老人”王洪福当亲人,做好专业关怀,送老人最后一程。76岁的王老是低保户,又是“三无老人”,2015年9月老人被诊断出肺癌晚期,她依据专业社工“临终关怀”的工作要点,一是联系南京红十字医院,针对低保户能够医药费全免,解决老人治疗费后顾之忧;二是在2015年12月老人去世前后,提供临终服务关怀,在老人最后一程天天联系,不间断看望,提供情感支持。2016年11月26日将王老骨灰亲手捧进红布包,从中山码头乘船在长江上为老人进行江葬。二是助人自助,照亮两劳释放人员的希望之路。居民小徐是做过三次牢,又吸过毒的问题青年,张琪同志并没有放弃他。用专业社工方法,一是帮助协调其家庭关系,进行情绪辅导,用亲情感化冰冷的隔阂;二是连接资源,应对生活困难。按照政策,办理相关生活补助,帮助他找工作,申请到公租房,恢复社会功能,积极融入社会。三是运用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服务困境产妇。15年6月,社区产妇小梅生产要从军区总院出院,家里父亲癌症重病,母亲又要照顾不能出门,公公婆婆在老家赶不过来,身边只有丈夫一个人,出院都遇到了困难。接到小两口的求助,张琪同志首先清晰界定问题,产妇出院是头等大事,照顾好新生儿是当务之急。做好决定,张琪同志不顾周一早高峰又是滂沱大雨,面对紧急情况,立即驱车赶往医院,产妇生产带的东西多,她左手挎着沉甸甸的大果篮,右手拿着婴儿的被褥衣服医药包裹送产妇回家。医院没有车位,张琪就在滂沱的大雨里穿行1公里到路外停车场,当时虽然浑身湿透,但看到新妈妈和可爱的小婴儿的笑脸时,一切都值得。在社区工作的14年,真正用专业社工真情服务“从生到死”各类有需求的人群。   

项目化服务需求群体,发动多方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创设党建带社建“北斗星幸福行动”项目,规划社区整体需求布局图,项目化开展民生服务。社区七家驻区单位党委(党支部)书记与社区党委(党支部)书记一一对接,认领党员先锋岗,参加为老、为小服务、环保、党员义工课堂等公益岗,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项工作中来。具体为社区党委与好享购物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党员先锋岗  橙益达人行”;与江苏省血液中心党委开展“红马甲党员义工在行动”;与南京市兴河市政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开展“紫金绿水环保行”;与锁金村第一幼儿园党支部开展“小手拉大手德孝一起走”;与锁金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开展“四季健康讲堂”;与玄武区发改局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爱心行”;与锁金新村第一小学党支部开展“党员义工公益课堂”等7个具体党建子项目,落实“比党性争先进、比作为争贡献、比业绩争一流”的“三比三争”活动,项目开展以来,40余位北斗星志愿者已经为社区70位独居老人送上每周以及端午、中秋、重阳等1682人次慰问,280只亲手制作的粽子,320个圆圆满满的月饼,140把健康的长寿面条、让独居老人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特别是今年4月27日,“北斗星在行动——紫金绿水环保行”行动在紫金山一沟锁金段开展。作为社区书记第一个带头跳下黑臭河道,带领社区“北斗星”志愿者等70余人参与此次行动。经过2个多小时的努力,步行了1.2公里的河道,清理出垃圾及其他杂物20余袋,重量约1025斤。通过共建项目的服务运作,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的锁金村本土专业化实践。

二是践行“互联网+”做公益服务。依托南京汇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发起“暖心年夜饭”爱心捐赠活动,并在2016年除夕前为锁金村地区300户低保、低保边缘和重残等困难家庭发放,这些家庭的未成年孩子还收到了儿童食品糖果礼包。此项公益项目被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网易新闻等多家电视台、报纸、网络媒体宣传。通过移动互联端“线上+线下”实现公益活动实践。三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13396人捐款141906.32元,平均每个人约捐赠10.59元。实践“移动互联网+社会组织”做公益的高效和便捷,真正做到以自身行为感召社会,对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真心为民服务,解决居民最迫切需求

 2015年以来,张琪同志积极联系各方资源将锁金村1-1号小区院落道路进行了出新。为社区添置维修二十余张休闲桌椅,为锁金村7号院落进行“亮化美化”的修树工程,居民都感觉“阳光心愿”实现了,心里高兴。修建了锁金六村休闲凉亭,方便居民生活。再如今年3月31日下午5点35分在锁金六村12号大院1栋201和301西外墙电线发生了电线老化失火的火情,张琪同志带领社工和楼栋长任师傅第一时间找到1个干粉灭火器,5个防触电水基型灭火器,冲进现场,爬到汽车顶,对准火源,用掉6个灭火器,把火灭掉90%,5:50救火车赶到,喷掉剩余10%,至此,火全部熄灭,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未有任何财产损失。附近居民看到社区党组织快速有力的处置突发事件,在关键时刻展示了社区工作者的形象。

一路走来,张琪同志在工作中秉承“接纳尊重”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身体力行、带动更多人深入实践公益行动,奉献真情为民服务,是深受锁金群众欢迎的一线社工。

章小怡

春风化雨,用爱托起希望

章小怡,197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1年9月参加工作。进入民政战线二十六年来,先后在儿童福利院、南京市慈善总会工作。该同志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怀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1991年参加工作后,章小怡同志就在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从事孤残儿童的教育工作,一干就是17年。十七年来,她凭着对孤残儿童特教事业的热爱,凭着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一心扑在特殊教育这片芳草地。曾荣获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师、玄武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在市教育局举办的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荣获一等奖。2013年6月,章小怡参与编写的《福利机构儿童成长教育活动设计》一书正式出版,书中围绕促进儿童发展,满足儿童各种需求为主线,设计了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活动,为福利机构一线工作人员开展儿童养育及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

2008年3月,章小怡调到南京市慈善总会工作。无论是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还是扶贫济困的慈善事业,章小怡都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刚到慈善总会,就遇到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这对她来说是莫大的考验,也给她留下了更多的磨练和终生难忘的回忆。汶川地震给灾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从汶川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起,南京人民的心就与灾区同胞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一场无需发动的捐助活动,在金陵大地展开。章小怡迅速地熟悉了业务,全身心地投入到赈灾工作中,每天帮助协调各项工作,接受捐款、接听热线、策划活动、做好宣传、进行信息统计……每天工作都在16小时以上,她说:“那时候,人好像被上了发条,有使不完的劲,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因为想到一线救援人员,想到灾区人民,我们这点辛苦不算什么。只有拼命地工作才能早日将南京人民的爱心送达灾区。”短短的48天时间,南京市慈善总会募集款物6644.9万元。

2009年6月,章小怡取得了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对社会工作和慈善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她认为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是紧密相联的,慈善工作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指导下,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调动社会力量,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 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挖掘他们的潜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章小怡认为,作为一名基层社会工作者,一名慈善人,就是要发挥慈善组织的中介作用,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与困难人群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贯彻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慈善有机结合,为推动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工作中,她做爱心捐赠者的朋友,主动服务捐赠人,为实现他们的捐赠意愿做好服务。对于弱势群体,她想困难群众所想,急困难群众所急,像亲人一样为他们排忧解难,把社会的爱真正传递到他们心里,做和谐社会的“稳定器”。

慈善助孤活动早在1998年起就已开展,每年“六一”儿童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就会奔赴各区给18周岁以下社会散居孤儿发放慰问金。2014年起,章小怡提出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策略介入慈善助孤项目中的想法,得到会领导的认可。大家先从孤儿的走访调研开始,委托志愿者走访孤儿家庭,了解孤儿的基本情况和需求,与孤儿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通过调研发现,孤儿需要的不仅仅的金钱上的帮助,他们心理和情感上也需要得到关爱。另一方面,爱心人士对慈善项目的信息公开也提出很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知道捐的钱用在哪里了。因此,自2014年起,每年在章小怡的参与策划下,慈善总会通过媒体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与孤儿结对,并通过见面会等活动增进与结对爱心人士的沟通,每次活动都会设立主题和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打破孤儿与爱心人士之间的距离感,让大家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会感恩,感受快乐与温暖,促成爱心人士与孤儿结对率超过90%。现在,爱心人士每到六一,都会想着主动到慈善总会捐款,而孤儿们也与慈善总会的志愿者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2015年,章小怡被南京市民政局聘为社会工作中级督导,督导了“志愿时间银行”、双闸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溧水慈善超市创新发展项目、固城镇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等,取得较好效果。

《慈善法》出台后,慈善事业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对慈善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2016年,在章小怡力推下,南京市慈善总会按照《慈善法》的要求打造网络平台,章小怡为此付出了许多智慧和心血,在慈善宣传、互联网+慈善的运用、慈善项目设计与指导,团队活动指导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平台自2016年5月上线至今,通过网络募捐150多万元,同时她通过讲座、培训进行经验交流,得到省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章小怡工作突出,2013年获得江苏省首届“福彩杯”公益慈善摄影奖;2014年被中华慈善总会评为全国慈善优秀通讯员,同年被南京社会工作者协会授予首届“南京最美社工”称号;2015年获得江苏省第二届“福彩杯”慈善宣传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6月被南京市民政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无锡(7人)

王文进

聆听社会心声,坚守社工梦想

“社会工作的真谛在于聆听,作为社工,我们要善于聆听社会的心声,善于聆听自己内心的回应,要坚持自己的社工梦!”在从事社工行业的三年内,无锡市新吴区社会工作协会的王文进一直用这句话勉励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温暖了越来越多的人,用微笑融化了人们的内心。

王文进2008年金融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太平保险集团,同年任职于太平人寿安徽省公司教育培训部,2011年任职于太平养老保险公司银行渠道部。在工作的四年之间,她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为她之后的社工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为了增加就自己的阅历,扩充自己的知识,她继续进入江南大学攻读硕士,在此期间,她获得了“特等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也学到很多对工作有帮助的专业知识。2014年,她进入无锡市新区社会工作协会工作,担任协会秘书长一职,带着责任、带着满腔热情地开始了自己的社工之路。

在无锡市新吴区社会工作协会工作的三年里,王文进时刻牢记协会“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宗旨,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为使命,“团结社工、多元参与、助人自助、服务社会”为己任,以身作则。现在,协会已经获得“AAAA”级社会组织的称号,协会内部设有社工项目部、品牌宣传部、财务部等多个部门,在王文进秘书长的带领下,各部门相互合作、协调运转,一起为社会公工作事业出力,为新吴区、无锡市乃至常州市的越来越多的人带去了专业性的帮助,让越来越多的居民感受到了“社工”这一新鲜职业和人群的关怀,让社会因为社工的辛勤服务而越来越精彩。

在从事社工行业的三年内,王文进始终坚持三个理念,并且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努力。

用微笑温暖每个人

王文进始终秉承“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居民奉献者自己的光和热。三年来,她每天上班都面带笑容,不管是和同事还是与服务对象相处,她的微笑都像是一汪清泉,滋润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王文进经常与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服务对象谈心,为他们带去了关怀。她经常会弯腰和残疾人聊天,蹲下与孩子们闲谈,坐着和老人们拉家常……在这些服务对象的眼中,王文进的微笑总能给他们带去温暖,带去安慰,带去如亲人般的鼓励与问候,让他们原本艰辛、困难、孤独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在同事们眼中,王文进工作认真负责、与同事相处和睦,正是因为他的带领,新吴社协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也正是由于她的微笑,鼓励了大家,让大家一次次坚持下来,一起携手克服困难。

用踏实的工作帮助更多的人

自从进入无锡市新吴区社会工作协会工作以来,王文进一直踏实认真地工作,默默地付出,她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三年来,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区、企业提供了许多专业可靠的帮助。2014年12月,在王文进的带领下,新吴社协承接了第一次社区购买服务——江溪街道第三方满意度测评。由于协会是第一次承接此类项目,各方面经验都不足,因此,王文进事事亲力亲为,她提前绘制好江溪街道地图,并带着问卷表走访了街道的几个社区,为居民们一一讲解问卷所调查的内容,当居民们有不明白的地方,她总会及时给出解答。接着,她又带着问卷回到办公室,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将数据录入,并且一一分析数据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将数据转化成为直观的表格,给出专业的评价。正是由于王文进的努力,新吴社协圆满的完成了江溪街道的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并且又承接了旺庄街道、新安街道和硕放街道等觉得居民满意度调查,给出了专业的评价和建议,获得了街道、社区和居民的一致好评。

由于之前在银行工作的经历,王文进在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也颇有经验。新吴社协通过定期向企业和社区推送社会组织月度活动内容和计划,制作各类宣传材料,整合社会组织优秀项目进行推送,为企业与社区对接合适的合作项目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截至目前,在项目资源对接上,基本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其中,企业、社区与社会组织三方合作项目资金达到5000元以上的项目共有15个,资助金额约116万元。而这些正是由王文进带领协会的其他工作人员一起牵头的。三年来,王文进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踏实的态度对待工作,她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专业客观的建议为很多人提供了帮助。

永远坚持学无止境

在从事社会工作的这些年里,王文进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就像他一直说的“不管我在哪里,不管从事什么岗位,学习是不能停止的。”在工作之余,她时常认真看书。她的办公桌上经常放着《社会工作技巧》、《中国社会工作杂志》等书籍报刊,她时常认真阅读书籍中的内容,重要之处还标记号,方便认真研究。

在她的提议下,新吴社协每月还会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大家相约一起,学习诸如视频剪辑处理、微信公众号制作推广、摄影技巧和图片处理等工作技巧,在每个月的坚持举办下,大家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年多来,群众都为王文进这种作风所感动,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在协会工作的其他同事也深深佩服她的工作精神,大家都以她为榜样,都工作起来刻苦努力。王文进也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辛苦与不易,但她一直在坚持着。正如伏尔泰所说,“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在未来,王文进还会在社工之路上越走越远,还会始终坚持初心,以跬步换取千里,以小流汇成江海,用自己的努力为越来越多地人服务,为越来越多地人带去帮助。

王爱播

助人自助 服务社会

来自农村,也曾是低保家庭,在小学、初中阶段均得到了社会的资助,高中至大学的学业更是在慈善学校的捐助下完成,这也促使她在大学期间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希望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2014年6月,她从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秉持着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服务社会的价值理念,来到无锡市锡山区乐助社工事务所,走上了一线社工的岗位。在社会工作服务的三年多里,从社工实务部的一线社工晋升为高级主管,始终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为成为一名更称职、更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在工作中,她积极向社工前辈学习,抓住机构提供的各类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实务技能,并于2015年6月参加了社工职业水平考试,顺利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等级证书。

三年多来,她与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乐助社工“用生命影响生命,以专业服务社会”的理念,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先后负责国家级、省级、市区级社工服务项目、企业CSR项目、社区服务项目等20多个,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协助服务对象和社区解决问题,促进企业和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

   社工服务项目经历:

2014年起,负责参与执行无锡市锡山区慈善会资助项目2个,累计服务无锡市锡山区低保家庭青少年及弱势青少年5400多人次。项目包括:2014年“兴达学堂”——锡山区低保家庭青少年周末关爱空间项目;2015年至2017年“成长新助力”——锡山区弱势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2015年,负责实施无锡市新区公益创投项目——快乐星期八,累计服务外来务工子女600多人次,为其开展学业辅导、社工小组活动,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等,以弥补外来务工子女发展机遇的社会性差异问题,并在项目期间,研发了1套志愿者培训手册。

2014至2016年,连续三年参与执行江苏省社区公益服务采购项目共计5个,累计服务青少年1800多人次。项目包括:2014年江苏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采购——“外来务工子女生命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2014年江苏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采购——“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2015年江苏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采购——外来务工子女生命教育的社工介入;2015年江苏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采购——外来务工子女责任感培养计划;2016年江苏省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采购——“青春护航”社工服务项目。

2016年,负责执行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流动儿童安全与环保教育项目,带领团队开发安全和环保课程16节、开展志愿者培训30次、主题活动72次,累计培训志愿者200多人次,服务无锡市新吴区3所小学、1个社区的流动儿童达9000多人次。

企业CSR项目经历:

2014年至今,持续参与执行“一切为了慈善”希捷慈善高尔夫资助项目——“希捷智汇空间”外来务工子女社会工作关爱项目,目前已累计服务外来务工子女2700多人次。在项目期间带领团队成员优化项目方案、提升服务质量,并不断总结提升,研发出1套“希捷智汇空间”标准化课程指南。其中2014年希捷智汇空间项目获2014年度江苏省社会工作优秀项目三等奖。

2015年至今,持续参与研发、执行康明斯企业CSR项目,为外来务工子女研发能力发展课程、环保教育课程、三点半能力提升课程等,目前已累计培训企业志愿者300多人次,服务外来务工子女10000多人次。项目包括:2015年康明斯动力家园项目;2016年康明斯小学生环保教育项目;2016年、2017年康明斯动力学堂项目。其中康明斯动力家园项目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2016年起,负责实施博世中国慈善中心资助项目,带领团队成员研发情绪管理课程、生命成长课程、社区环保活动等,培训博世汽车柴油系统志愿者,目前已累计服务无锡市新吴区高浪小学外来务工子女1400多人次。项目包括:2016年博世汽车柴油系统志愿者环保及流动儿童服务行动;2017年博世乐学堂——外来务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2017年,负责实施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资助的项目——快乐星期八、无锡市恩福油封有限公司资助的项目——恩福童乐汇,目前已累计服务外来务工子女300多人次,同时开展企业志愿者培训活动,调动企业志愿者资源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社区服务项目经历:

2017年8月任职机构社工实务部高级主管以来,参与执行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泰伯花苑第三社区”社区服务项目,探索以社区照顾、社区参与、社区融入和社区发展为重点的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除实施项目本身,也与团队成员参与培训学习、认真实践,力争在社区服务领域做出新的工作成绩。

从投身于社会工作服务,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坚持不懈的事业心。对于大学时期的她来说,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对于现在的她来说,社会工作是她的职业更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在机构中,踏实努力、不断进步,她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获机构年度“最佳进步奖”、“优秀员工奖”,并从一线社工逐步晋升为项目副主管、项目主管、高级主管,统筹整个社工实务部的管理。

在直接的社工服务之外,她也积极参加各类社工培训交流活动,推广社会工作理念、促进社工伙伴共同成长。在机构内部,为一线社工开展“小组策划”“沟通技巧”“统计分析”等系列培训内容,提升团队成员的实务工作能力,同时参与市级、区级各类社工培训交流活动,为更多的一线社工分享实务经验、促进社工专业发展。其中,2016年11月为无锡团市委社工骨干开展“青少年社工服务项目设计培训”、2017年6月为张家港市妇女儿童专委会成员开展“青少年活动设计培训”。

在与企业、高校的合作中,积极宣传社会工作理念,挖掘志愿者资源。工作期间,为康明斯涡轮增压技术、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恩福油封、松下能源等企业志愿者团队和江南大学等高校志愿者社团开展系列培训活动,累计培训志愿者6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企业和高校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与能力,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社会工作服务任重道远,在未来的工作中,她将继续秉持社会工作理念,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团结社工伙伴,提供更优质的社工服务,同时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推动。

冯浸

传递正能量 青春留余香

冯浸,男,1983年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是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的专职社工,多年以来一直活跃在为孤残儿童、残障人士服务的第一线。他本着“服务对象利益最大化”原则,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服务特殊人群,用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关爱,陪伴着孤儿的成长,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人生道路,就像一个在海边拾海星的人一样,他无私地帮助着需要帮助的人们。

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作风端正,业务能力过硬,深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在长期的一线工作岗位上,关爱孤残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多年如一日,也深受孩子们的爱戴,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诠释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冯浸常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索取享乐,而在于奉献追求。我们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理念,可以在福利院发挥更多的作用,可以让这群折翼天使们学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是的,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不平凡的工作,在诠释自己生命意义的同时,也让阳光洒进了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一、孩子们心中的“好哥哥”

说起冯浸,孩子们的嘴角总会不自觉的上扬:“他是我们的老师,可更像是我们的大哥哥。”是的,冯浸每次见到孩子们,脸上总是挂着阳光的微笑,让孩子们如沐春风,所以孩子们特别黏他,当然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在儿童福利院未搬迁新址之时,院内有几个孩子要在外面学校上学,晚上还要接回来继续辅导功课。于是,无论是在凄风苦雨的清晨,还是在骄阳似火的午后,抑或是寒风萧瑟的深夜,都能看到他为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对待处于青春叛逆期的福利院青少年和成年孤儿,他更加显得耐心,秉持的专业助人的理念,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采用多样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逐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危机,战胜逆境,重获新生,多年来使得许多曾经的“问题青少年”走向了自强自立的道路。

二、领导心中的好职工,同事心中的好榜样

    冯浸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勤勉不懈,对待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对待服务对象如亲人一般,除此以外他还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关心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转型发展,积极探索社会工作在福利机构本土化发展之路,并且撰写发表了多篇论文,曾获国家、省、市级诸多殊荣,他的论文《成年孤儿回归社会机制研究》获得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优秀奖,《儿童福利院模拟亲子教育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救助路径探究》、获得江苏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二等奖,案例《点亮折翼天使前行的路》获得第三届全国社会工作案例征集二等奖以及其他一系列荣誉。可以说,冯浸同志是无锡市社会福利中心走向“专业化、信息化、职业化”发展途径的领军人物之一。

除了在单位脚踏实地做好社工的本职工作,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冯浸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进敬老院、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为老人包饺子、过生日,整理为西部山区贫困儿童捐赠的衣物等等,作为一名社工积极组织和策划各类志愿服务,引领和带动一大批人参与志愿服务,因此还获得了2016年度无锡市“最美志愿者”的称号。

 三、社工专业的布道者

作为一名社工,冯浸主动发挥自身的能量,积极营造社会支持系统,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广泛运用到福利事业当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开展了亲子义工活动、涉外夏令营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类家庭、儿童寄住养等工作。将专业的个案和小组社会工作方法融入到实际工作之中,收效明显。

冯浸为人和善,待人真诚,注重团队的力量,不断向周围的人传播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思维。他常提起雷锋同志的一句话:“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会永远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才能最有力量。”因此,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同事学习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为志愿者开展社会工作培训,还多次利用社工小组活动的方式,组织大家参加培训活动,让社会工作的理念深入人心,带动了身边一大批人,掀起了一股学习社工的热潮。

四、恪尽职守的典范

冯浸在无锡市民政局挂职期间,在组织开展全市国际社工日主题活动时,为了确保办好这次活动,在妻子即将临盆产子的情况下,他连续多日加班加点,舍小家顾大家,但是就在开幕式正式开启的前一天晚上,妻子突然临盆,在医院陪护一整夜之后,由于活动现场很多工作还未对接,万般无奈之下,凌晨六点他抛下疼痛万分的妻子,不顾家人的劝说,执意返回工作岗位,等志愿者都来到活动场地,将各项工作交办布置妥当,确保万无一失以后,他才匆匆赶回医院,回到妻子身边,不过此时爱女已经降临人间。

为了他心中的爱,也为了神圣的职责,冯浸在社工的道路执着追求,冯浸积极运用专业知识,整合社会资源,全心全意为孤儿群体的全面发展奉献着青春和热情,将对专业的信念、民政工作者的职责有效对接起来,诠释了民政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谛的领悟,践行着民政人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何彩霞

破蛹成蝶,绽放“社工梦”

2012年8月9日是个激情荡漾、烈日炎炎的夏日,在无锡市梁溪区广益街道广益佳苑社区书记顾英英的办公室里,她郑重地在社区就业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是她人生中又一个重大选择,完成了从一名军嫂到社区工作者的转变,踏上了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在这里,没有令许多人趋之若骛的财富和权利,但她已经决定用全部热情与青春奉献在这份工作上。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她在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努力学习社工专业知识,相继通过了国家初级社工、中级社工等级考试,拿到了国家的专业社工等级证书,承担起了省、市、区等6个“公益创投”项目的负责人或核心成员,服务居民群众500多人次,其中《“拥抱蓝天”自强不息项目》连续3年获得区优秀和十佳项目,《优势视角下的4050低保家庭赋权成长项目》获得省优秀项目一等奖和市公益创投十佳项目。“以社工之名,让每一个角落都洒满爱的阳光”——这就是她的社工梦。

一、“巧”学勤思,社工启迪,构筑“社工梦”

 2012年10月,刚刚参加社区工作的她,以义工身份加入区政府“七彩工程”社工服务项目。第一次“邂逅”社工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从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她认识到社工的使命在于激发人们发展的潜能、改善生活、避免功能障碍,社工工作要聚焦于解决问题和推动改变,社工就是服务对象们改变的媒介。使命与责任,促使她不断去学习、去实践。从义工到社工,从团队核心成员到项目负责人,从社区事务工作站到陈瑶社会工作室,面对疲惫怨愁的照顾者、陷入危机的失独者、孤寂自卑的残障人士、孤寂不满的老年人,她们需要保持真诚、尊重和同理来沟通和倾听,预估综合情景、周围重要他人、自身优势等因素以及其他变量在服务实施中的价值和影响,对自身能力和所在机构功能的评判,来制定方案。

二、“克”难攻坚,社工相伴,渲染“社工梦”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2014年,作为《“残友同伴会”残疾人互助项目》的负责人,她以真诚服务为手段,以残疾人个性化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服务对象开发潜能,来满足他们提升自我、渴望社交与被社会所认同的精神需求。项目不同于平常的困难救助,而是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成立精神支持小组,建立起一套“互助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在提升残疾人群体个人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增加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开放空间技术手法,开展适合各类残疾人特点的各类活动,使他们发现自我,认识自己,提升自我。同时辅之以社工的个案和社区的专业性服务,实现残疾人自助团体的自我成长,培养出了一批残疾人“精神领袖”活跃在社区舞台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服务、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与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正直和能力是社工的伦理原则,也是所有社工都应追求的理想。2015年,在《低收入家庭妇女社区支持网络建设项目》中,她致力于为收入低于2000元的贫困家庭妇女服务,选取了40人作为服务对象,她们文化层次普遍偏低,无一技之长,收入不高,长期回避人际交往,交友窄,缺乏有效的支持网络、情绪宣泄途径和获得缓解自身压力的相关政策的来源,同时来自家庭的负担和现状让她们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和自我认同,家庭成员交流互动缺乏。她从协助服务对象建立自身能力网络、家庭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出发,强化服务对象对自我的认同,不断扩大交友圈,逐步获得朋辈等支持,百分之八十的服务对象重新走向创业之路。

三、“力”争进取,社工同行,绽放“社工梦”

社工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职业,“助人自助”是她恪守的价值理念。以终为始,内化于心,奉献与锻炼同行,服务与喜悦相伴。《百户因病致贫家庭“五爱行动”项目》中,针对因病致贫的家庭容易产生悲观、抑郁、自闭等负面心理情绪,家庭关系紧张、家庭功能失常、社会参与弱、社会支持网络瘫痪等特点,通过建立9个爱心驿站开展“爱的守望”、“爱的呵护”、“爱的传递”、“爱的牵手”、“爱的联动”等“五爱行动”,组成互助小组、兴趣小组,提供心理辅导和医疗、就业等家庭救助服务,开展社区教育和社会参与,修复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增强家庭应变抗压能力,实现家庭成员增能和家庭发展,为“支出性”贫困家庭精准扶贫提供有益探索,得到新华网、江苏文明网 、无锡新闻等9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媒体的广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她以“巧克力精神”默默投身于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的第一线,以乐观向上、助人自助、塌实肯干、精益求精、勇往直前的社工精神,赢得了服务对象和单位领导与社工义工同仁的多方认可与称赞。她坚信:“小社区大舞台”、“微社工大梦想”,接纳与同理是她的社工精神,以同伴的视角、同伴的心理去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和真心关爱,以社工之名让每一个角落都洒满爱的阳光,真正谱写“用她的手温暖心灵,用你的心点燃青春”的“社工梦”之音。

林歌

我的中国梦

做一滴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林歌,1984年出生,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她生在红旗下,长在党的怀抱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并曾经拥有一个五世同堂的和谐的大家庭。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给她三观的正确树立提供了保障。她有着坚定的政治信念,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在多年的社工实际工作中,她始终本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模范遵守社会工作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社工的基本信条,努力工作,努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诸多的荣誉,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回想当年报考社工专业时的情景,她父亲是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提出的报考社工专业的意向。当时她父亲形象的形容社工专业这个外国的舶来品,称其为“社会链条的润滑剂”,“从小处说,不会失业;从大处说,社会需要这个新兴的行业,并将大有作为。”就这样,她在理科成绩还相当不错的情况下毅然报考了南师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之后又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了硕士。很庆幸,她的第一份社工工作是在广东省发展的。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开放理念让她在社工这一行里有了先机和更广阔的视野。一线社工服务的三年间,参与研发预防青少年校园欺凌项目、青少年抗逆力提升项目,并多次在市级初、高中开展大型宣讲活动,均取得了上级的赞誉和良好的社会效果。还经常在社区开展普及性宣传活动,具备较强的一线实务工作能力。于2012年6月取得中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自从2013年7月加入到无锡市乐助公益发展中心从事社会组织支持、公益项目监管、社会工作人员督导工作以来,四年间,她所辅导的公益项目涵盖了无锡市、江阴市,无锡市滨湖区、锡山区、惠山区、新吴区,无锡市妇联,江苏省妇联,常州市妇联,张家港妇联等市级、区级项目达1000多个,并针对各级项目开展项目运营的培训,多次担任各级创投的评估工作。此外,还数次至苏州市、昆山市、南京市等市、区、街道进行项目设计与申报、项目运行与管理等培训,辅导大量项目组,成功申报各级创投并顺利实施。在社工专业人才督导方面,积极参与无锡市梁溪区社工协会组织的社工论坛,为到场社工进行专题分享讲座;成功实施常州市女性社会组织人才培育项目,为37名女性人才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督导。

此后,又于2016年带领团队承担无锡公益创新创业园的运营托管服务项目,在这个市级的孵化平台上,孵化园内组织20家,园外组织15家,辐射全市组织近百家,为组织提供发展规划、人才建设、志愿者动员、项目设计与管理等多方面多角度的专业支持。通过举办无锡市首届公益创客大赛、无锡市基金会公益论坛,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吸纳各方资源;此外,开展多场专业培训,并邀请到王思斌、金锦萍等业内知名“大咖”来锡,为无锡市社工人才进行专场培训。

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她也经历过许多难以忘怀的情景和案例,让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记得在申报公益创投项目的组织中,有一部分是老年团体和癌症病人团体,这一部分群体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但他们不畏年老和病痛,热爱生活,愿意尽自己的所能,为社会、为更有需要的人群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了她。其中,有一个项目申报组织全部是癌症病患者,他们深知绝望和无助的痛苦,他们希望通过社工的平台,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唤起社会对广大癌症病人的关注和帮助。但是,从项目实施的角度来说,他们没有社工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的项目人员,不论是项目设计还是项目实施均处于草根状态。看着这个热心公益的团队,她无法用常规的流程去组织、监管这个公益项目,而是需要自己拿出极大地热情和努力,从零开始,加班加点讲解培训,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达到或接近一般社工的能力,力所能及的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支持。在项目设计上她手把手的教,并请来了专业的辅导团队,将项目书进行了最终的完善和优化。整个过程中她随时与项目方保持沟通,任何问题都能做到快速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对活动现场更是时时关注,及时指导,即时解决,最终使项目得以顺利完成。

多年来她就是本着为社会服务、为一线服务原则,她人在那儿,哪儿就是她的一线,哪儿有问题,哪儿就是她的岗位,深入基层,深入项目,注重掌握第一手资料。

她的专业设置是为一线的社工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和掌握相关的国内外信息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社会调研。在担任公益创投第三方期间,通过对项目的日常监管与督导,及各项评估工作,发现问题,并对公益创投的运营及项目实施、组织发展、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的项目实施者都是由志愿者转化而来,存在着较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在专业性及规范性方面亟需提高。所以,她将工作重心前移,现场办公,一方面,带领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为项目实施者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将每个项目方每次的督导时间提高到2个小时以上,从而促使她能够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她要提供支持的对象的现状,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其中有一家草根组织从项目是什么都不了解,到最终成长为一个专业的助残服务机构,甚至是在世界级的论坛上进行分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的公益组织的涌现,也迫使她必须将眼光放得更宽更远。如何帮助组织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进行自我造血,是她下一个希望能够尽快突破的问题。为了能够突破这个难题,在运营无锡公益创新创业园的有利背景下,2016年她带领团队成功举办了无锡市首届公益创客大赛。在本届大赛中,和多家媒体、企业、基金会进行对接,为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并为获奖项目的启动筹得启动资金,此次活动也得到了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人民网、中国江苏网等多家媒体的竞相报道。2017年她又参加了腾讯公益研习营,在整个江苏省推动互联网筹款工作,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分别在无锡市、苏州市、昆山市、南通市、徐州市、张家港、常州市等多地进行了巡回宣讲,最终促成近百家机构进行了互联网筹款工作,并在今年的99公益日期间,取得了上千万的筹款效果。

展望未来,她愿在习主席指引的筑梦路上不懈努力,砥砺前行,

做一滴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实现她的中国梦。

顾伟锋

十年坚守  他的社工之路无悔

顾伟锋,男,1977年9月出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十七届江阴市人大代表。现任江阴市澄江公益坊入驻社会组织青年点点爱心港会长、党支部书记,江阴市澄江街道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同时兼任江阴市平安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江阴市青少年权益保护协会理事及江阴市传媒业商会常务理事等社会组织职务。

他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积极进步,政治觉悟较高,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率先在江阴市青年点点爱心港设立党支部,是无锡组织部首批“雁阵计划”培育单位。多年来,他在做好本职工作外,坚持践行公益理念、开展公益行动。2015年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2016年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从事社会工作事业超过10年。2006年创办江阴市青年点点爱心港,成为江苏省较早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多年来坚持在助学、扶老、救灾等多个领域开展实务工作,足迹遍布云南、贵州、青海、广西等地,深入一线捐资助学,以“一对一”的方式结对帮扶600余名西部学子。自2014年起,在澄江街道组织开展情暖空巢系列活动,熟练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方法综合解决空巢老人面临的社会问题,取得了老人的一致认可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他热心公益事业,热爱社会工作,责任感强,工作业绩突出,多次获得各级部门表彰、奖励。2013年被无锡民政局评为无锡市社会工作先进个人、2015年被江阴共青团评为“我身边的好青年”,2015年被无锡共青团评为“青春榜样”,被澄江街道评为“十佳志愿者”、“群众身边的好党员”等。

在积极发展江阴市青年点点爱心港的同时,不忘兄弟组织的发展。2007年,在江南大学开展了首届苏锡常NGO组织论坛,为地区组织协同发展打下来良好的基础。之后多年关注周边兄弟组织发展,积极出谋划策,不遗余力地为其它组织提供各种支持,主动创造交流机会,带动大家“走出去、引进来”。以自身行动感召社会,推动了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的大发展。自2015年起,制定专业化发展的战略,为机构工作人员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聘请学术和实务专家担任顾问,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情系西部边区 心系贫困学子

2006年3月,顾伟锋同志联合爱心人士组建江阴市青年点点爱心港,同年7月,带队赶赴云南省盘房希望小学开展支教助学活动,为山区的孩子们送去了学习用品等。并在当地开展贫困学生的实地走访调研活动,了解孩子们存在的困难及需求,组织爱心人士和孩子们开展“一对一”结对助学。

这一开始,就坚持了十余年。每年他会带领志愿者、老师、学生前往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开展支教助学活动,并将支教、助学、助医、学生体验生活融入到西部行活动中,开创了全国先例。十余年来,他运用社工理念、社工知识,积极为西部学校链接有效资源和物质支持,先后帮助盘房希望小学等学校建立图书室3个、爱心图书角12个、爱心餐厅2个、阳光操场1片、水窖1个、蓄水池1个,帮助600多名贫困学子重返课堂,继续完成学业。

如今许多远方的孩子承载着社会寄语的厚望和期待,渐渐走出大山,开始在各自的岗位上奉献自己,回馈社会。

关爱空巢老人  情暖美丽夕阳

出生于1932年的胡大爷,在1947年于梅园游玩时曾与同学拍过集体照,多年来想故地重游但一直未能如愿。顾伟锋了解情况后,经多方联系及帮助,最终于2015年协助胡大爷再次走进梅园。时隔68年后,面对当年的太湖石,胡大爷泪眼婆娑,握着顾伟锋的手连连道谢。

从那以后,顾伟锋就成了胡大爷的“编外儿子”,密切关注着胡大爷的生理及心理需求。胡大爷老伴去世得早,儿子远在上海工作,逢年过节才会回家。由于胡大爷不会做饭,加上年老体弱,各种慢性疾病缠身,他便一直肩负着为胡大爷送餐责任,还不时变换花样送些馄饨、饺子给老人换口味,空闲之余也会陪老人聊聊天、拉拉家常,缓解老人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如今,老人家脸上洋溢着越来越多的笑容,精神也一天比一天健旺。

胡大爷只是空巢老人群体中的一员,为了服务和帮助更多的空巢老人,顾伟锋组织点点爱心港的义工踊跃参与到”编外儿女”的队伍中,为空巢老人尽一份爱心。从2012年起,他启动“暖巢行动--关爱空巢老人”公益项目,一对一结对帮扶城中社区、花园社区等70余位社区高龄空巢老人,为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平台。多年的坚持,不仅改善了老人的社会功能,同时也丰富了老人的晚年生活。

投身公益组织建设  大爱行动千里情

顾伟锋一直在社工的路上默默付出心血和精力,他不惧路程遥远,奔赴大山深处,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计工作繁忙,活跃在暖巢爱心行动中。除此之外,他还怀揣着初心,用自己的智慧投身于公益组织建设与志愿工作。点点爱心港于2013年10月正式入驻澄江公益坊,成为第一个入驻澄江公益坊的社会组织,多年来积极参与澄江公益坊组织的公益项目,并依托澄江公益坊带动江阴本土社会组织发展。

同时,2008年10月,他在江南大学发起并主办首届苏锡常NGO组织论坛,助力周边公益组织发展。2012年7月,受邀参加于香港召开的全球志工领袖峰会,与全球社工精英共同进行一场颠峰对话,推动生命关怀及志愿工作事业发展,10月受邀参加于北京召开的世界环保大会。

在祖国其他地区面临无情灾难之时,顾伟锋也是义不容辞地扶危济难,弘扬善举,在“汶川大地震”中,募集现金17万多,全部交由江阴慈善总会,物资20余吨,运往重灾区江油;在“玉树大地震”中,当天即安排5名义工前往震中结古镇成立救灾点,并在江阴紧急募集物资20余吨,第一时间通过救灾点进行发放;在“鲁甸地震”抗震救灾活动中,安排义工随车前往龙头山镇进行物资的发放。

如果一定要像时下流行的做法,为顾伟锋贴上一个闪亮的标签,恐怕很难,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只是一名芸芸众生中的社工代表,以一介平凡之躯,用心之所作所为,默默坚守在自己的社工之路上:存谦卑之心,与服务对象同行,不标新立异,不追求名利,真诚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之事,其中并无可歌可泣之业绩作为亮点,亦无可圈可点之事迹作为谈资,他所持有的,无非也就是作为社工人,秉持的一颗坚持的心,一颗善良、执着、慈悲的心。就如一抹冬日里温热的阳光,在所遇之人心深处,激荡起一阵阵暖流。

爱心人人皆有,关键是如何长在骨子里化为行动落实到位,关爱到这个社会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并且去坚持、去延续、去传承。十年如一日献身于社工事业,顾伟锋的回答:无怨无悔!

顾雪窈

专业社工扎根基层  专业服务更接地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整合社区资源,拓展社区为民服务领域,也成为新时期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顾雪窈同志受水秀社区工作站的委托,在社区成立项目化管理的专业社工团队,并创办“金邻居社工事务所”,这一社区综合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五年来,在无锡市民政局、滨湖区民政局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下,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资源环境下,顾雪窈作为社区专业社工,以丰富和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为根本落脚点,积极推进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先后实施了国家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江苏省民政厅、江苏省妇儿工委、希捷慈善高尔夫基金等公益项目35个,获得项目资金240万元,服务12120人次,年均服务2400多人次。顾雪窈本人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社会工作领军人物,荣获江苏省社会工作优秀项目二等奖等各级奖项15个。“金邻居”被民政部门评定为4A级社会组织和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

她以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模式,推动基层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本土化的专业社工组织,并依托社区资源,加强和创新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专业化的社工理念创新社区服务

增强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顾雪窈通过水秀30年的社区管理经验和12年《零距离工作法》的具体实践学习,积极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将社会工作理念真正融入社区工作。

每年,顾雪窈组织社工开展一次居民需求摸底调查,通过访谈法、问卷法,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个人因素三个维度,绘制出一张集社区治理问题和居民需要的需求地图。精准对接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需求、不同收入水平的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分别开展普惠型兼容性和差别化精细化服务。在开展社区服务中,注重激发受助群体自身潜力和相关能力,帮助其重建自信,逐步恢复正常社会功能。

二、以职业化的社工队伍执行社区服务

基层服务的质量水平取决于一支宏大的高素质服务团队。作为滨湖区引进的第一位专业社工,顾雪窈是水秀社区内培外引的“典型”,逐步让职业社工、社区工作者、义工成为推动社区服务的三支主体力量,并在党建、团委、民政、妇联、文体等条线工作上大力推行“1+1+2+x”工作机制,实现“社工机构、职业社工、社区工作者、义工”四者的联动互补、互动共进。“1+1+2+x”即一个社区本土的社工机构“金邻居社工事务所”,一支由8名持证社工组成的职业社工队伍,每名社工固定联系2名社区工作者和若干名义工,以开展服务项目的形式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三、以多元化的社工资源促进社区服务

2012年,由顾雪窈发起的水秀社区“义工爱心银行”,一改传统不求回报的自发性志愿者服务,变成以爱心换积分,积分换服务的互助循环服务模式,重点开设“爱心车位”、“代买代办”、“助残救孤”、“爱心体检”等志愿者服务,储蓄公益时间和爱心。

随后,顾雪窈以“义工爱心银行”品牌服务为基础,面向全社会为水秀居民自治服务和志愿服务筹集爱心物资,2015年起设立“义集”,搭建“义仓”,建立“大家义起来服务体系”。 针对居民提出的难点问题,设公益岗位、招募志愿者、成立志愿服务互助小组,调动居民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储蓄爱心、爱心换积分、积分兑换,参与社区治理,实现自我价值。

自开展“大家义起来”,为水秀社区的提供志愿服务项目多达20余项,服务时间超过5249小时,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义工组织十余个,志愿者771人,累计服务7499人次。

四、以标准化的社工方法开展社区服务

根据社会工作的理念,社工在水秀社区还专门建立了一套社区服务标准流程和工作方法。在设计开展服务前,要通过问卷调查、民主议事会、社区信息平台等方式征集社情民意,经“海选—筛选—入选”三选方式,由居民自己选择服务项目,确定服务群体和核心需求,确保服务的实施以居民真实需求为导向。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对不同的特殊对象实施的服务也必须有针对性。比如,对残疾人实施自强人生个案服务;对人际障碍的青少年实施青春协作小组沙龙服务;对无人照料的空巢老人实施“义工爱心银行”社区互助服务等。这种个性化、项目化形式介入服务的方式,改变了社区以往大而全的统抓统管,提高了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五、以规范化的社工管理保障社区服务

顾雪窈以水秀创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为契机,从群体选择、需求分析、项目设计、项目立项、服务实施到效果评估,在水秀社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工作服务监测和评估体系,以确保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有效性和推动性。与此同时,为了激励专业社工留在社区,也为了鼓励社区工作者尽快向职业社会工作者转变,还配合社区制定了一套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明确了职业社工的主要职责、道德规范和权利义务,也明确了职业社工区别于普通社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

在水秀社区的工作中,顾雪窈不断摸索社会管理创新之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公益项目为纽带,使社会工作“三社联动”介入社区服务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服务成效。

一是服务品质提升,群众满意。经过五年多专业介入,持续的跟踪帮扶、考核、评估,使社工便捷有效的服务深入民心,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受益群体对社区新型服务表示肯定,社区也以居民的信任获得更强的发展动力。 

二是服务效能提升,社区减负。顾雪窈在社区实施社工专业服务,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自治活动,培养壮大社会组织承接公益项目的能力,提升了工作效能,受到社区的极力认同。

三是服务模式创新,政府认可。顾雪窈是专业社工在基层扎根的典型。根据居民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实现居民服务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借志愿者和社区组织等社会资源,承接政府购买项目,实现公共服务的效能化和社会化,以社会工作服务织起了百姓生活的幸福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