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生命成长纪录片感悟(江西教育台成长对话对话| 纪录片《生命·成长》:我能为孩子的成长做什么?一起踏上寻找答案的旅程)

平凡人家永远期待下一代出人头地;社会精英永远期待下一代青出于蓝;而当你发现,人到中年,无论自己成功与否,都还在苦苦寻觅自我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又该怎么办?我们到底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两季,每集一个专家,涉及心理、家庭教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教育实践者,讲述他们个人成长中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

今天小美将给大家介绍其中的部分主题下的大咖故事分享,和《生命·成长》系列纪录片一起探索未来的教育。

漫画艺术家蔡志忠:

每个人都可以找出自己独立的蓝海

蔡志忠

15岁成为职业漫画家,著有《庄子说》《老子说》等100多部作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获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金漫奖”终身成就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小孩鹤立鸡群,与众不同,然后你又生怕他与众不同,去推他,把那个小孩推成跟大家一样,每个人都把小孩丢进红海。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找出自己独立的蓝海。

第一课,我,我叫蔡志忠,我爱画画,我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弹吉他、不会游泳。

然后第二课,你,你叫某某某,我会画画,你会唱歌。

然后第三课,我们,再有就是他,然后他们。

然后她(女儿)说,“再来呢?”

我说:“再来,再来毕业啦!”

她说:“这么少?”

我说:“全世界哪一个学校教这么多!”

认识我,也认识你,然后我们,因为一个人再厉害也不会太厉害嘛,所以我们就是一个Team。然后他,还有他们。我们跟他们可能是敌对的,可能是要合作,所以当这个都学会了,那你一生所有做的事,不是只是这样而已吗。

我的女儿从很小的时候,她问我什么事,我就说,“你自己有大脑你要自己决定”,我从来没有替她决定。我认为如果是你替她决定,即使她走完这一条路,都会怀疑可能她自己决定比较好。

比如说她有两个男朋友,她喜欢A,如果我说,你和B最好。如果她跟B结婚,无论多好,她自己都永远会想说,可能当初她选了A会更好。那现在她选择了A,我就说,好啊,你就选择A。她就没有后悔,毕竟是自己选择的,人不能抱怨自己所选择的路。

我只会帮助她,帮助她不是说“这个不好”,而是说,“你可以犯一百万个错误,可以考一百次零分,都不会变更你是我女儿的事实。”

这个话大概从女儿三岁开始,讲到二十三岁,一直跟她讲,有机会就跟她讲。二十三岁的时候,她说知道了,我说我再讲一遍,从此不讲了,永远不会改变。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奥托·夏莫:

了解你真正热爱的东西

奥托·夏莫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

蜚声世界的“U型理论”的创始

创造力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就是为了金钱去做某件事;激励薪酬措施,是创造力的另外一个敌人。因为我们会强迫自己为了达成某种目标而去做一些事情,这不是获得创造力的方式。

如果你去和真正有创造力的人谈话,你会发现他们内心都有一些更深层的东西,这些几乎都是和金钱无关的。当然这些最终会为他们带来金钱,但过程与金钱是无关的。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了解你真正热爱的东西,然后基于此开始一步步前进,围绕这一点展开小的实践。即使一开始它看起来离任何能挣到钱的东西,或者任何有实际用处的东西都很遥远。

比如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辍学了,但是他说这是他做过的最好的决定。因为他不需要再去做那些为了通过考试而必须做的事情,他可以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他做的其中一个就是美学,有关日式的以及排版的艺术等等。通过这些他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这种审美体现在了苹果的产品中,比如苹果的用户界面,现在每个公司都在复制这种设计。但是如果你知道早期的机器是什么样子,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飞跃。

在他学习这种能力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的,他这么做是因为他喜欢这个事情。你做某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是因为你在乎这件事、是因为它对你很重要。这会让你走上一条道路,让你获得一种能量,这种能量驱使你向着可以获得更多真正的创造力的方向前进。

抖音科普大V严伯钧:

学艺术是为了得到持久的人生乐趣

严伯钧

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后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组建过室内乐团的专业级业余小提琴手;开设《西方艺术课》《少年宇宙课》《如何开发孩子的音乐潜力》等网络课程。抖音科普大V,拥有百万粉丝。

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在学钢琴,学古典音乐,但是他们的父母可能其实对古典音乐并没有什么了解,只是觉得隔壁家小孩学了,班上的同学学了,自家孩子不能落后。

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得到一些艺术的熏陶,是一种值得培养的素质,于是家长花钱,孩子上课外班、比赛、考级。而大部分孩子最终就是跟艺术做了一场斗争,然后结束学习,因为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

艺术教育,最后的本质都是让人有乐子,是这件事情本身有吸引力,而不是做了这件事情我就能怎么样。艺术带给人的乐趣是持久的,随着修为的不断提升,会越来越感受到它的美好。

我上小学时最讨厌的就是音乐课,因为小学的音乐教材大部分都是一些儿歌,非常天真的那种。

上了高中之后,我开始对物理感兴趣,物理带来的幸福感和美感跟艺术是很类似的。大部分人认为,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是感性的。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大家的一个误解。

艺术并不绝对是感性的,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来看,很多时候艺术是由理性来推动的。

比如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什么水平提升得那么快?背后是几何学和解剖学的进步。达芬奇就亲自做过很多解剖,所以他对人体的构造非常了解,用在绘画上,也让作品更精确。蒙娜丽萨的面部就完全符合黄金比例。

印象画时期的画,比如莫奈,多是很模糊的感觉,其实并不是画家在故意追求模糊的效果,而是当时照相技术的出现,大大冲击了绘画行业,促使他们去追求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并不是去描绘这个物体本身,而是去捕捉物体的光影,自然就没有线条的概念,所以看上去一片模糊,但可以给观赏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往后,到了毕加索时期,他的立体主义的作品,好像是把一个的正面和侧面画在同一个平面,让人觉得很怪异,但又充满想象力,但其实他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即如何用二维的绘画平面去表现一个完整的三维的物体。

因为任何一个实物都是三维的,可是绘画时人的视角只能看到一个面,并不完整。所以毕加索的画就是在尝试把不同的面画下来,放在二维的平面,再组合起来。所以,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和一个正面拼在一起,但这其实是画者对一个哲学问题的思考。

再到后面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极简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其实都有很多的理性的、哲学性的思考在里面。

很多家长看到一些大师作品会说:“这种我们家孩子也能画出来!”还真的不是。孩子的画也会很美很有灵性,但是没有经过理性和哲学的思考。艺术的表现要依托感性的方式,但艺术的内核、附带的思想,包含了很深的哲学意味和理性思考。

艺术跟物理跟数学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不管是文是理,甚至工程学,可以说都是在哲学这棵大树下。

很多国人受“术业有专攻”的影响很深,所以就很好奇,一个学物理的怎么去搞艺术?但我觉得学物理的对艺术感兴趣很正常。

《傅雷家书》里有一段话,“先做人,再是艺术家,然后是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如果能够融汇贯通,在你所从事的任何领域肯定都会做得更好。

生命是可贵的,成长却是充满磨炼的。在不同的领域因人而语存在不同的天赋和问题,慢慢来,不要忽略了成长过程中的风景。感受生命的力量,积攒成长的力量。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