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与美好生活原文的摘抄(罗素成长教育名著导读 | 《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与美好生活》

(作者伯特兰·罗素)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26年。

★ 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家之一。

他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30岁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先后在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并到世界各国讲学。罗素曾与数学家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一书,试图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主义数学体系。

在教育上,他著有《教育与美好生活》《教育与社会秩序》。1950年,罗素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 创作背景

1921年,罗素与朵拉·布莱克结婚,同年,儿子出生,1923年,女儿出生,罗素对孩子钟爱有加。正是这个原因,他在这个时期对教育问题尤其是幼儿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从新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

他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中各种教育成败得失的思考加以整理,于1926年出版了《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

★ 内容简介

书中伯特兰·罗素分别站在家长、教师、学生和社会的角度,对品性教育和智力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作者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

作者提出教育应以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应重视教育的实际功能,认为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品性包括活泼、勇敢、敏感和理智四种特征。

该书出版后在一年之间重版了6次,成为20世纪经典的教育著作之一,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推荐原因

罗素的教育经典著作《教育与美好生活》一经出版,影响了一代人。

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的教育体制必须给每个孩子提供现有的最佳机会。

——罗素

罗素把教育分为品质教育和智力教育,他通过分析了从古到今在教育过程中发现的优缺点,得出了理想人格的四种品质:活力、勇气、敏锐和智力。教育首先要保证这四个特质的得到良好的发展。

如果可以让人人都有着优良的品质,这个社会也将变得不同,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人类知识的总量和人类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须为了找时间学习新东西而改进其教育方法。——罗素

罗素用大量的篇幅给我们讲述了0~6岁孩子品质教育的具体方法。这段时间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最容易受到影响和伤害的时期。这段时间的教育处理不好,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我们现在的家长对于这段时间的教育却是极为忽视。中国家长更喜欢把孩子早早的送到早教班,美其名曰开发幼儿智力,但其实这是严重的错误,父母才是这段时间最好的老师,游戏才是这段时间最好的教育。真正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教育应该从六岁之后开始。

好的教育理念,什么时候学习都不会晚,好的教育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虽然已经出版近一百年,但今天仍然再版,仍然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值得我们不断的从中汲取给养,来完善我们对于教育的理念。

章节目录

《教育与美好生活》共分三编,19章。

全书从婴儿教育论述到大学教育。

★ 第一篇 教育与美好生活

第一章 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

全篇共2章,主要论述了作者对教育理想的观点,包括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及教育目的。

★ 第二篇 品性教育

第三章 出生之年第四章 恐惧第五章 游戏与想象第六章 建设第七章 自私与财产第八章 诚实第九章 惩罚第十章 同伴的重要性第十一章 爱与同情第十二章 性教育第十三章 幼儿园

全篇共11章,以现代心理学的新发展为依据,集中讨论了6岁之前儿童的品性教育问题。

★ 第三篇 智力教育

第十四章 一般原则第十五章 14岁前的学校课程第十六章 最后的学年第十七章 走读学校和寄宿学校第十八章 大学第十九章 结论

全篇共6章,主要讨论了6岁以上儿童的知识教育问题。

先讨论了智育的目标、课程、智育的各种可能性,又分别论述了“14岁以前的学校课程”“最后学年”“日间学校”“寄宿学校”以及“大学”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思想

在该书中,罗素批判了以为儿童绝不可能情愿学习的旧的观念,指出以恐吓强迫儿童学习完全是缺少教学艺术所致,罗素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一、习惯

罗素认为,儿童生来既非“善”,也非“恶”,只有反射特性和一些本能,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才形成或好或坏的习惯。

儿童本性在人生起始阶段具有难以置信的可塑性,向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发展,主要取决于养育者的智慧,所以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二、恐惧

在儿童教育中,使他们对危险的事物有合理的理解是必要的,但无端的恐惧则大可不必。

无论是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惧怕都应该逐渐克服,因为长期的恐惧会养成儿童怯弱的性格,并且会泯灭儿童的好奇心,对其智慧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公正

在儿童教育中,公正是应当努力培养的品质。

不宜用空洞的说教方式来灌输公正的观念,并压抑私欲,否则只会使私欲进入潜意识,并产生扭曲的效果。

四、奖惩

教育离不开奖励和惩罚,但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奖励和惩罚都不应该采用比较的方式。

第二,多夸奖,少惩罚。惩罚要谨慎,要因人而异,不宜体罚。

第三,对于普通的事不宜夸奖,只有经过努力,在勇气或技能上有所进步,或克服私欲,表现美德时,才可予以奖励。

五、爱心

爱是良好品性的精髓。爱和知识是正确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

爱有很多种,就亲子之爱而言,正确的爱应当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

六、智力

培养孩子的“智力美德”是智力进步的先决条件。

“智力美德”主要包括好奇心、虚心、耐心、勤勉、专心、精细和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其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而且目标正确,其余的品性便会随之而来。

好句摘抄

好习惯几乎可以自动产生大部分美德。

——罗素

在罗素看来,品性和美德的养成绝非依赖外在强制,也不能诉诸意志控制,而是取决于儿童早期确立的良好习惯。

教育者们常常因为热衷于灌输所谓的正确信念而疏于对理智的训练。

——罗素

罗素认为,理想人格的基础是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等四种品性。他特别指出,传统教育的一大缺陷是轻视理智,而没有理智。

时至今日,这样的提醒仍旧值得我们谨记。

即便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要把他当作一个将会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尊重。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便利或照料孩子的乐趣而牺牲他的未来。

——罗素

罗素对道德教育所作的讨论是异常全面而具体的,他的许多见解尤其可以供中国的家长们借鉴。

道德训练应该在婴儿的出生之日就开始,这样最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自律能力。

在道德问题上花费大量时间或心思,应该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孩子所需的其他美德应该是纯粹的智力训练所自然产生的结果。

所传授的知识应当是出于智力上的目的而传授,而不是为了证明某个道德或政治结论。

——罗素

罗素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要限制乃至排除道德因素对智力教育的影响。

总结

在该书中,罗素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站在学生的角度,希望采用蒙台梭利等现代教育家摸索出的理论来破旧立新,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站在社会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提出“如果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就无法承认它是令人满意的方法”。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英国贵族式的传统教育提出了非常犀利的批评。

希望宝宝们在小明学姐的带领下,认真阅读本书,收获自己的教育感悟。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