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育学家罗素(罗素成长教育罗素《论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1926年)

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 ~ 1970)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 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6岁 以前,一直接受家庭教育。1890年进剑桥大学主修数学。大学毕 业后曾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并到世界各国讲学,产生广泛影响。

1921年9月,罗素与朵拉•布莱结婚,相继有了 2个孩子。 由于在知天命之年才得子,罗素对孩子钟爱有加。也正是由于这 一原因,罗素在这一时期对教育问题(特别是幼儿教育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写成的《社会改造原理》 一书中,罗素就从改造社会的需要论述对通过教育改造人性的问 题。现在,由于孩子的出生,罗素又从新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更为 系统的研究。他的研究心得、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自己早 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对目睹的现实中各种教育成败 得失的认识,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中。本书共分上、 中、下三篇,在结构上则由5部分构成:(1)导言,介绍了作者写作 本书的宗旨及思路。(2)上篇(包括1、2章),论述了现代教育理论 的基本原理及教育的目的。⑶中篇(包括第3~13章),论述了品 性教育。(4)下篇(包括第14-18#)论述了智力教育。(5)结论(第19章),对全书作了回顾,并重申了某些重要观点。

罗素声称 本书主要是为做父母的人写的;同时,还说自己对教育是外行,只 是业务爱好,可能有不少无知的看法。这些当然是自谦之言。值 得注意的是,罗素的教育理论以民主与科学精神为基本特征,充满 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此外,书中的字里行间充满 了辩证的色彩。虽然总的来说,罗素属于本世纪初欧洲新教育思 想家之一,吸收了当时许多新兴思潮或理论一尤其是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及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的观点,但他对任何 一种理论、观点的分析(包括最流行的理论及传统理论)并未全盘 肯定或全盘否定,而是抽丝剥茧般地细致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这使得作者的立论较为公允,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本书于1926年同时在英国及美国出版。在英国出版时书名 为《论教育:特别是儿童早期教育》(On Education:Eq)ecially in Early Childhood);在美国出版时名为《教育与美好生活)(Education and the Good Life),除个别标题、文字不同外,两种版本内容一样。本 书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一版再版,成为20世纪教育经典著作之 一。作者也因此跻身于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家的行列。

一、导言

世上有许多父母急切地想使自己的年幼的孩子接受尽量良好 的教育,但又不愿让他们受到现存教育机构的弊病的危害,因此教 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为2个目 标所制约:(1)关于人类性格的理想;(2)对他们将来在社会中所扮 演的角色的期盼。过去有人将教育作为灌输某种信仰的手段,另 有人则认为教育应致力于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现在心理学和教 育学新成果的面世为人们超越上述争论,正确处理教育问题提供 了新的思想。这一点尤其适用于人生的关5年6这也就使得父母 在教育上的重要作用相应增加。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

1.民主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制度民主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9世纪前,教育理 论的两大改革家是洛克和卢梭。但他们思考的只是贵族子弟的教 育,与现代教育家的境界存在着差距。现在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制 度是一种能为每个男女儿童都提供最佳机会的民主制度。但在民 主与教育关系上,决不可简单地整齐划一,否则将使科学进步遭受 重创,并使得普通教育在低水平徘徊,故我们必须谨慎地接近教育 上的民主。

2.装饰与实用的关系。

与其重视教育的装饰功能,不如重视其实用功能,这是现代教 育的另一发展趋势。这个问题与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紧密联 系。有人认为,古典学科是装饰门面的,而科学是实用的,教育应 当成为某些职业的培训。罗素认为,上述争执中,单纯地偏向任何 一方都是片面的。旧时代英国绅士的教育只是最狭义的装饰,它 是贵族化教育理想的表现,时至今日,已经完全过时。罗素认为, 科学教育可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这是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学 科无法具有的功能。此外,科学不仅实用,而且具有重大的内在价 值,例如可提供沉思默想的题材,因此在当代,除去专门人才的教 育外,青少年不应将过多精力耗费在古典学科的学习上。但这并 不意味着教育中人文主义的要素不如功利主义的要素那么重要。 他认为,如将教育的装饰功能及实用功能作一广义的阐释,二者是 可以协调的。人文学科有愉悦精神的功能。人们如果不知如何利 用闲暇与健康,物质文明的获得就无意义。

3.心理学、伦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罗素指出,心理学现已发展到极具实际重要性,应用于教育, 将使教育获益匪浅。罗素分析了以下问题:

(1)纪律。旧的纪律观将纪律解释为禁止及体罚,现代教育则 将传统纪律悉行废止。只要遵从儿童的心理,不用强迫手段也可 达到教育目的。

(2)人性。过去教育方法深受基督教的“原罪说”影响,惩罚成 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无数前人深受其害。现在这一观念已 近绝迹。关于人性的另一种观念是卢梭倡导的性善论。事实上, 儿童生来既非“善”,亦非“恶”,他们生来只有反射特性及几种本 能,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才形成或好或坏的习惯。儿童本性 在人生起始阶段具有难以置信的可塑性,向或好或坏的方向发展 主要取决于养育者的智慧。

4.重视幼儿期。

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亦为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之一。这与人 们关于品性训练观念的转变有密切关系。精神分析技巧对此作出 了贡献。过去流行人性恶,认为人无法扫除邪念,对人性只能加以 压制,而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在习惯易于养成 的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习惯又使得美德几乎成为自动具有的一 样。单纯的压制绝不能消除邪念,只能使欲望扭曲,并男辟通道。 精神分析学对幼丿匕期重要性的论述虽有所夸大,但确有道理。品 性教育必须始于诞生之时,有目的的教育可以比前人所认为的更 早进行。

5.教育的目的。

关于教育目的历来众说纷纭,与不同的社会制度有关。现代 世界列强(如日本、美国)都有一种重要趋势,即以国家的强大作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罗素指责这些国家的做法是把学生当作实现目 的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他明确提出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在现有的国家里尽可能培养美好的个人。完善个人和完善社会必 须同步进行,但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更为关注的应是个人。

罗素认为,一个理想的義师应当真心地爱学生;但教育者光爱儿童还不够,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堵养理想的品性。在他看来, 理想的品性表现为以下4种特征:⑴活力;⑵勇敢;⑶敏感;(4) 理智。罗素并不认为具有上述4种特征已经足够,但认为它们确 实可使人们趋于完善。他坚信,只要人们在身体上、情感上和智力 上适当地关心儿童,所有这些资质均可形成。教育是打开新世界 的钥匙。一个由最高等级的教育而培养的具有活力、勇敢、敏感和 理智等特性的男女组成的社会,将与迄今存在的一切社会截然不 同。

三、品性教育

罗素的品性教育学说受到精神分析学家的深刻影响。他认 为,品性教育主要是婴幼儿时期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当,6岁前便 能基本完成。

1.1岁前的习惯培养。罗素认为,在儿童出生后,成人首要的 事情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即使对待婴儿也要像对待成人一样给 予尊重,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孩子视为比巴儿狗更有趣的玩物。人 性既非善,亦非恶,本能的素质,在伦理上是中性的,不同的教育与 环境可将其引向不同的方向。婴儿出生之日,便应是道德教育开 展之时。新生儿有反射和本能,没有习惯,但养成习惯的迅速性令 人吃惊。婴儿期首先养成的习惯十分重要,因为每个坏习惯都会 阻碍以后好习惯的养成。如果首先养成的习惯是好的,日后无穷 的麻烦即可免除。不但如此,首先养成的习惯以后会有本能之感, 并且能与本能一样根深蒂固;后来养成的与之相反的新习惯则不 会具有同样的力量。因此,最初的习惯应当引起养育者的极大重 视q通过良好的习惯产生成绩,这是现代道德教育的秘诀。

在婴儿期习惯培养的方法上,应考虑到健康和品性两个方面。 身与心的健康并不矛盾,于健康有利的,于品性也有利;反之亦然。 首先,可通过睡眠、饮食和排泄等活动来使婴儿养成按时行动的习惯。其次,应当极力提倡婴儿的自娱活动,阻止他们求助别人。教 育婴儿的主要困难是在忽视与溺爱之间求得一巧妙的平衡。健康 所需要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去做,但在护理孩子的时候不应当过分 娇惯,应尽量减少对他们的外部约束,与此同时,培养婴儿的自制 力。

2.恐惧。罗素指出,新生兀极易受到惊吓,到第二年和第三 年,还会产生恐惧。其原委既可能出自本能,也可能出自联想,不 过人们通常认为属于本能的恐惧,其实大多是后天形成的,如果未 经成人渲染,它们根本就不会产生。在幼儿教育中,使他们对危险 的事物有合理的理解是必要的,无端的恐惧则大可不必。无论是 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惧怕都应逐渐克服,因为长期的恐惧会养成 儿童怯懦的性格,并且会泯灭儿童的好奇心,于其智慧发展极为不 利。为了消除幼儿的恐惧,可采用以下方法:⑴利用其他儿童(如 幼儿的兄姊)为幼儿树立表率。(2)尽可能借助于传授操作或控制 物质的技能(如拳登、探险)来培养肉体上的勇敢。(3)当儿童有了 小病小灾时,成人不必过分流露同情,要培养儿童的忍疾耐苦而不 怨天尤人的习惯。(4)幼儿的许多恐惧来自对神秘物的无知,向幼 儿讲解科学道理可消除这种恐惧。(5)害羞是胆怯的一种表现形 态,不妨让幼儿多见生人,并受生人抚摸0 (6)成人也要为儿童树 立表率。如要消除孩子的恐惧,父母自己先要无所畏惧。

3.私心与公正。私心是儿童身上一个与恐惧类似的部分属 于本能的品质。人人都有个人利益,人的自我若无外界压力的约 束,就会不断膨胀。但维护个人合法权利不应视为罪恶。道德家 们倡导的自我牺牲不能成为人人必须尊奉的真正信条,因为它不 可能普及。在儿童教育中,公正是应当努力灌输到他们的思想及 习惯中去的观念。罗素主张通过以下方法克制私欲,传授公正的 观念:⑴不宜向个别的儿童传授公正的观念,真正的公正教育只 有在儿童聚集之处才能施行。故儿童不应独居,而应有伴侣。(2)公正感不是天生的,但成人只要处事公平,儿童会迅速战胜排斥他 人的私欲,并服从公正原则。(3)不宜通过道德说教来宣传公正观 念,并压抑私欲,否则只会使后者进入潜意识,并产生扭曲的效果。 (4)不宜在孩子身上培养狭隘的财产意识,必要时,成人可采取断 然措施。

4.诚实。罗素认为,培养诚实习惯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之 -0所谓诚实包括语言上的和思想上的两个方面;思想上购诚实 更为重要。不诚实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恐惧的结果。从小未受过恐 吓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想不 到别的做法。不过成人在判断孩子是否诚实时必须谨慎。孩子的 记忆很不准确,并且他们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问题,而不了解 他们的成大却误以为他们知道。因此,幼儿初期的教育需要耐心 和严格。当孩子说谎时,父母不要单纯责备孩子,应和蔼而富有理 性地讲清说谎不好的原因,努力消除孩子说谎的根源,有时还要引 咎自责。如果用惩负的方式来解决,只会增加孩子的恐惧,从而增 加说谎的动机。同时,父母对孩子应始终以诚相待,给弦子作岀良 好的榜样。

5.夸奖和责备。罗素承认夸奖和责备对于幼儿的教育来说 是需要的,但在具体运用时应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无论是夸奖和 责备都不应采取比较的方式。例如,不应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 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不淘气。因为前者产生藐视,后者产生怨 恨。第二,责备应比夸奖少得多。它作为一种惩罚,遇到有意外错 误时才可使用;而且在产生效果后,不应继续使用。第三,对于普 通的事不应夸奖,只有勇气或技能方面的进步,以及经过道德上的 努力之后在财产方面作出的无私行为,才可给予夸奖。主要的动 机应当永远是对于事物本身的兴趣。至于对受夸奖的愉快的渴 望,只应成为次要的动机。

成人不宜向幼兀侈谈空洞的道德原则,所有的道德教育都必须是直接的和具体的,必须起因于自然形成的情境,并且不应超过 在特殊事例上所应做的事情。罗素反对体罚,认为轻微的惩罚无 益,严厉的惩罚则一定会导致残忍和暴行。这种情况对于将来有 可能掌权的孩子来说极其危险。此外,体罚也破坏了亲子之间或 师生之间应有的公开信任的关系,易使孩子养成两面三刀、阳奉阴 违的恶习。

6.爱与同情心。罗素指出,爱与同情是良好的品性。爱是良 好品性的精髓。爱和知识是正确行为的两种主要因素。在父母、 子女之间,爱的种类有多种,一种是父母间的男女情爱,一种是亲 子之爱,还有一种是孩子对父母的爱,这几种爱不能混为一谈。就 亲子之爱而言,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正在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的 结果,而不是刻意追求的东西。爱不能作为一种义务存在,吿诫孩 子应当爱父母完全是徒劳之举。在动物界,纯粹的父母本能并不 要求子女作出情感上的反应。但在人类则不同,父母期望他们亲 子之爱得到回报是普遍现象,乃至过分了。有些在情爱上失意的 成人也试图通过亲子之爱来得到补偿,这更是不幸之事,因为这会 阻碍子女的正常发展,并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就广义的爱与同情 而言,欲用强迫的方式培养是无效的,惟一可行的方法是观察这些 情感可以自发生成的条件,然后努力创造条件。

为了培养激发儿童的爱心与同情心,罗素提出以下主张:(1) 使孩子深切地意识到人类和动物都有痛苦的感觉,并因此产生同 情心。(2)不可让孩子看见他所敬爱的人有杀戮,或粗言恶语、酗 酒、打人等不良行为。(3)只有到时机成熟时,才可让儿童接触并 正确认识某些事物(如战争)或不仁不义事物的真相。

罗素最后说,爱不能创造,而只能解放,几乎总是从那些幸福 愉快、无忧无虑的人中产生出来;至于恐惧极易引发仇恨,嫉妒也 是培养爱心的一大障碍。要使儿童有爱心与同情心,成人就要善 待儿童。

7.性教育。罗素指出,迄今为止,性仍是深受迷信和禁忌包 围的一个话题。但他主张完全像对待人类品性的其他冲动那样来 对待性问题。弗洛依難学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指明了由于在性 问题上对幼儿处理不当而导致的神经紊乱。

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回答有关提问。应贯彻2条原则:(1)永 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2)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 识。成人在回答幼儿有关性问题的提问时不可故弄玄虚。应以纯 科学的态度向幼儿讲明真相。孩子应首先从父母或教师那里获得 有关性知识,而不是从因教育不良而变得下流的孩子那里获得。

四、智力教育

1.智育的一般原则。

罗素认为,如果孩子在6岁前已受过良好的教育,入小学后, 学校最好把精力主要放在纯智力的进步上,并借此促成所需品性 的进一步发展。品性的完善虽然不应成为教学的目的,但有些品 性是非常可取的,对于求知也甚属必要。这种品性或可称为“智力 美德”,主要包括好奇心、虚心、有志竟成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 和精细等。其中,好奇心是最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且目标 正确,其余的品性便会随之而来。

作为新教育派的代言人,罗素强调教育的动力应当是学生的 求知欲,而不是教师的威严。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如果一开始就 去鼓励其求知欲,以后又把向孩子提供他渴望得到的知识视为一 种恩惠,所需要的外部约束就会少得多,并且无需费力就能引起孩 子的注意。罗素认为,蒙台梭利在这方面是成功的,并归纳她的做 法是:(1)功课有趣,难度适宜;(2)起初有其他稍大一点的孩子进 行示范;(3)同一时间没有其他明显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 力;(4)有数种要孩子做的事情,让他自己选择,单独去做。在上述 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十分愉快,并且无需强迫便能在5岁 前学会读和写。

罗素主张,鼓励儿童将一切问题都看成是悬而未决的,可以争 论;并且作为争论的结果,任何见解都有抛弃的可能。主动的和独 立的学习能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机会。在整个教学期间,应当有一 种知识上的冒险意识,理解疑难问题会使人感到振奋和愉快。每 一个好教师都应当使学生产生这种感觉。要尽可能让学生变被动 为主动,这就是使教育变苦事为乐事的秘诀之一。

罗素又指出,他不相信真正完善的教育能够自始至终都是有 趣的,无论人们如何渴望了解一个学科,其中某些部分肯定是枯燥 无味的;但是,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明这些枯燥部分的重要性。他强 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即要求发现真理的强烈愿望。旧式教育 中的智力训练不无可取之处,错误的是那种扼杀求知欲的方法;现 代教育的真正危险在于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旧式的严格训 练。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一方面必须努力保证严格的训练,另一方 面要采用其他不同于旧式惩戒性的方法;关键在于让学生感到所 学的东西至关重要,这样便会勤奋起来。

2.14岁以前的课程。

罗素指出,在儿童14岁之前,学校的教学内容应是每个人都 应知道的东西,故应实施通才教育,专业化教育应在以后进行。14 岁前,教育的目的之一还在于发现儿童的特殊才能,以便日后着意 培养。对于儿童应学习的课程及顺序,罗素提岀了以下构想:,

(1)假定如蒙台梭利学校所做到的那样,儿童到5岁时已初步 学会读、写、绘画、唱歌、舞蹈的基础知识,以及初步控制自己注意 力的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5岁后入小学。可学习的课程有:算术、地理及历史、舞蹈 及歌咏、文学、外语、数学和科学(包括几何、代数、物理及化学等)、 古典学科。

3.14岁以后的学校教育课程。

可分为三大类。即(1)古典学科;(2)数学科学;(3)现代人文 学科。高智商的学生可根据特长分专业学习,以便造就专业人才。 中等智商以下的学生则不应分专业。职业教育也应重视。

罗素指出,有几种学科(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具有极 大的实用价值,所有的人都必须学习。比课程更为重要的是教学 方法和教学精神。在教育方面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个人 作业的时间应远比传统奉行的要多,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应远比传 统奉行的要少。除了正课外,还应鼓励男女学生对政治、社会乃至 神学方面有争议的重要时事问题产生兴趣,并展开辩论。通过争 论来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并克服主观性。I言以蔽之,要注重 科学精神及智力探险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怎样用知识来改造 世界。

八、大学

英国的大学已经历了 3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中世 纪),大学只是培养基督教士的学院。.第二阶段产生于文艺复兴 后,凡是富人都应受教育的观念开始流行,绅士教育自此兴盛,为 学术而学术的观点流行。在第三个阶段,大学又成为专业工作者 的训练学院。随着社会发展,对工业人才的需求正不断增长,均需 由大学提供。工业主义必然革除贵族政治。若要便纯学术仍为大 学的目标之一并延续下去,就必须使之与全体社会生活发生关系, 而不仅是高雅绅士的玩赏之物。国家应拨款亠一而不是仰仗富人 捐款——来推动学术研究,是克服教育上流弊的重要措施。

假定大学为2个目的而存在:一个目的是训练男女习得某种 专业,另一个目的是从事纯学术研究。然而大学推行的选拔标准, 往往受金钱制约。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大学教育应被视为有特殊 才能者的特权,家境贫寒的青年求学期间应由公费维持,任何人若 未能通过能力测试不得入校。大学教师也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尽量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大学教书,教师最重要的是对执教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及 对该学科动态的关心。应建立教师定期学术休假或进修制度,以 便不断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跟上时代潮流。大学里过去在注重 教学或注重研究的人之间存在某种对抗情绪,两种观念均属片面。 教学与研究同等重要,新知识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应鼓励教 师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去进行科学研究。人之变得伟大,全归功 于这种热情。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