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成长教育电影bd720中字(成长教育豆瓣《成长教育》| 豆瓣7.7分,教会你女孩成长的事)

       《成长教育》| 2009

周六刷微博的时候,偶尔看到这个电影集合短片,立马被吸引周日就去找了影片来看。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这个剪辑配乐是《幻昼》,乐评形容它是“轻渺如漫步云间,白日梦游”,“白日梦游”四字仿佛道出了女主珍妮的这段经历。

看完我就觉得广大少女们都应该好好看看这电影,特别电影开头男主搭讪女主那段堪称经典,简直教科书级别!直男看了可以掌握让女生高兴的聊天方法,女生看了可以了解中年大叔撩妹的套路!

这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教育类的电影。好久没看过成长教育类的电影了,上一部可能还是9年前的少男少女puppy love的《怦然心动》,如果《怦然心动》让我们回味了少年时期两小无猜的美好,那么比它更早一年上映,同样是少女爱情的《成长教育》则没那么温情,如同它的片名,教给我们一个少女成长中会遇到的爱情的教训。

《成长教育》是一个少女与中年男人的故事,有点俗套但足够经典。年轻时,我们都爱大叔,觉得他们品味不俗,风趣幽默,还能为你一掷千金,但生活毕竟不是言情小说,大叔也不是爱你爱到发疯的霸道总裁,很多时候,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而这代价有些时候大到我们无法想象。

这段引语,简直说出了16岁的女主珍妮的心中向往,她看法国电影,听法国音乐,读法国小说,喜欢法国的浪漫,渴望能到巴黎去,感受法式的浪漫与热情。

▲这是整个电影除了搭讪那段我最喜欢的场景。

珍妮在楼上听法国音乐,灯光打得仿佛日光照耀身上,温暖而慵懒,留声机倾泻而出的音乐悠扬浓烈,少女沉浸陶醉,非常唯美的画面

可现实是听音乐时下一秒楼下传来父亲的怒吼,“我不想再听到任何法语歌曲,上次我看教育大纲的时候,法语歌曲可不在里面”,是的,这就是珍妮的父亲,一个功利而对金钱斤斤计较的俗套英国中产男人,对他的女儿珍妮寄予厚望,花钱让她学大提琴,要求她参加青年管弦乐队,学枯燥难懂的拉丁文,但这并不只是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女儿有好的艺术品位与修养,而是希望她通过这些能考上牛津,结识上流社会的人,从而飞上枝头变凤凰。

因此,他在她考试失手时会暴跳如雷骂她浪费钱,会跟她说“爱好只是爱好,不需要训练”,才会觉得珍妮第一次带回家的暗恋她的小男生无所事事,难成大器,才会被大卫堆砌出来的纸醉金迷的假象所蒙骗,让女儿一步步落入中年大叔的陷阱中。为人父母,他本该保护女儿不受男人欺骗,但他看似是比女儿更快缴械投降的那个,就因为他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受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读牛津是为了嫁个上等人,现在上等人出现了,牛津不读也无所谓。

▲暗恋珍妮的小男生,

换我肯定选这帅气的脸庞,年轻的肉体啊!

当然,这也受故事背景的影响,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本来这年代对女性禁锢已久,从珍妮妈妈那句“结婚前我也到处去玩,结婚后他就不让我去了”就可以看出,加上珍妮爸爸以前也是穷苦出身,穷怕了,不想女儿再挨穷,可以过得顺畅也是最原始的父爱,在片尾珍妮质问他为啥他们作为大人经验丰富眼看她自毁前程也不干预,他的辩解也是无力得让人唏嘘。珍妮虽然聪明但显然不够睿智,考试A+,因为家庭本身教育的关系,她对人生的认识却不够深刻,这时的她还不明白,通过男人过上好生活,本来就是一件极其不稳当的事。

珍妮的父母显然是不懂珍妮的。

她身边的朋友也不懂。

她读加缪,但她的朋友只会开玩笑。

珍妮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女孩,但她却是一个文艺到极致的女孩,这种阅读过很多经典文学,备受文学熏陶的女孩往往更具气质,更对生活充满浪漫的幻想,更希望交到一个与她有共同话题能懂她的朋友,这种类型的女生往往比同年龄段的女生都要早熟,况且本来青春期的女生就比同年龄段的男生都要早熟,这也难怪,她会喜欢比她大很多的中年大叔,而不是年龄相仿暗恋她的帅小伙。

▲不得不夸女主凯瑞·穆里根的演技,25岁“高龄”依旧演出了16岁少女被搭讪,隐忍却也压制不住好奇与窃喜的灵动俏皮,深刻理解了塞林格那一句“想触碰又收回手”。

于是,来到电影开头那幕,珍妮在学校练习完大提琴在回家的时候被大雨淋成落汤鸡,当风趣幽默的大卫上前搭讪,说要保护她的大提琴,还能跟她聊音乐的时候,珍妮不可避免地感到了“惺惺相识”,他竟然难过我的大提琴被淋湿,想必他也很喜欢大提琴,跟我有相同爱好!

不得不说,大卫真是撩妹的一把好手,懂得以退为进,懂得说“你要是懂事就不会上陌生男人的车”,然后投其所好,“但是我担心你的大提琴”,最后提出一个有点搞笑的建议,“你琴放我车里,你跟我车走吧”,而不是一上来就“美女,你看你都淋湿了,快,我有高档汽车,上来避雨,不来你就走宝了(粤语,错过好东西的意思)”,整个互动有趣而且反套路,难怪珍妮这种有学识的聪明女生也被撩得不要不要的。

于是,就这样,珍妮和大卫在一个雨天认识了,故事的开头还真带了点浪漫气息。

车上闲聊的时候,大卫知道了她爱好音乐,憧憬巴黎,知道她渴望考进牛津摆脱父母的控制做她想做的事,当然,也知道了她住哪。

第二天,珍妮又在街上遇到大卫,这次,是珍妮搭讪大卫,于是大卫乘机邀约她周五晚上去看音乐会。

一开始珍妮的父母反对女儿跟陌生男人外出,但大卫亲自登门邀请,珍妮父母看到他一身英伦精英范,谈吐举止幽默有风度,一幅成功人士的样子,便也默许了。

本来正常的父母是不可能允许的,但生在功利的家庭,女儿能找到带领他们家庭都向上的男人,怎么可能拒绝,好比当年杉菜妈妈砸锅卖铁都叫她读私立贵族学校泡金龟婿一样。

就这样,大卫带领她过上了她梦寐以求的生活,有趣而不俗套。他们看音乐剧,出入高档餐厅,去拍卖会,赛狗,去牛津,甚至,去巴黎,这对珍妮来说,一切都是新鲜且充满魅力的,大卫对她来说仿佛就是一根救命稻草,既符合父母的要求,又把她从过去枯燥乏味的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中解救出来,大卫是迷人的,更迷人的,是这该死的爱情,以及它背后所代表着的捷径。

她对大卫说,

“你无法想象,遇见你之前我的生活有多枯燥”、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

珍妮沉迷了,在巴黎美丽的赛纳河傍,在琳琅满目的商店街,在路边飘香的咖啡馆,在文艺气息浓郁的旧书摊,还有随处可见的街头接吻的情侣,她与大卫相依偎,吹着晚风,感受夕阳西下,度过了美好的17岁生日。

夜幕降临,当然还有重头戏,一个男人当然不会莫名其妙对你好,而珍妮也早已决定在17岁生日当晚献出她的童贞。

珍妮确实是一个有想法的女生,她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关于初夜,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她不认为自己是用身体换来好生活,也不认为大卫是贪图她的身体,因为在生日前,大卫一直表现得很绅士,他曾要求珍妮给他看一眼身体,珍妮脱了,而他也真的看一眼就帮珍妮穿回了衣服,珍妮更觉得,他是尊重她的,珍惜她的,他们之间是爱情。

当生日当晚,大卫幼稚地想要用一根香蕉给她练习破处的时候,她笑着拒绝。

在气氛被破坏后,她要求停止,并认真说出自己对第一次的想法。

大卫对珍妮的爱是具有迷惑性的,在性这件事上虽然幼稚如小男孩,有些恶趣味,但他更多时候能看穿她的心思,迎合她的需求,懂得适时让步,让珍妮感受到被尊重,但这一切也只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她而已,但珍妮越发沉溺在这段不对等的关系,打扮越加成熟,再也看不到一丝学生模样。

甚至,她的道德底线也一再降低。

当她发现大卫的工作并不是那么正当,甚至他还会在拜访客户的时候顺手顺走别人的名画的时候,珍妮很生气,但随即又被大卫的花言巧语骗了回来,或许她内心也知道这不对,但她已无法离开这个男人,这种生活,于是,她只能说服自己。

珍妮的这些变化,老师和学校都看在眼里。

很看重她的英语老师,斯塔布斯老师冷淡地拒绝了她从巴黎带回来的香水礼物,劝告她一定要去上牛津。

你知道,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你聪明又漂亮。但,珍妮,你男朋友看重你的头脑吗?

我希望你去牛津,不然我会很难过的

珍妮早已无法回归到枯燥无味的课堂生活中去,她也质疑这么辛苦考牛津的意义,老师毕业于剑桥,但还不是在普通的中学里改那空洞无物的学生作文,远不如她现在的生活有趣,如果读好书是为了过好生活,那她现在就有好生活了,为啥还要努力读书?

校长也警告她,再这么放肆下去要被退学的,她也强硬回怼。

她已从这阵子的梦幻生活中感受不到从前刻苦学习的意义,她要求校长告诉她这么辛苦的意义在哪?还不如嫁给她的犹太人大卫去巴黎,去罗马,听爵士,博览群书,住好餐馆吃山珍海味,享受生活。

校长被她怼得说不出话,毫无疑问,她退学了。

然后,大卫向她求婚了。

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大团圆结局了?结果,在婚礼前一晚珍妮的美梦碎了。

她从他车里的信里,看到上面大大的字写着:大卫·戈德曼夫妇。

原来,大卫早已结婚,这所有的一切包括求婚都是假的,这巴掌打脸来得太快,珍妮崩溃了,有点懵,但仍对他有幻想,大卫说他可以离婚,珍妮叫他去向父母解释,他只留下一句”我欠他们太多太多“,便驱车扬长而去。

第二天,珍妮找到了他的家,见到了他的夫人,才发现大卫根本是个偷心惯犯,她并不是第一个被欺骗的人。

至此珍妮彻底醒悟。

她重新找到了她的英语老师寻求帮助,一进老师的家门,就被老师家中的书画布置所打动,虽然书画都是便宜货,这时珍妮才明白,她以为的枯燥乏味、不懂生活的老师一样很文艺,不是出入高档场所,花巨额买真迹才叫文艺范,你读过的书,欣赏过的名画,融进你的生活里,这才是真文艺。

经历过这一切的珍妮显然有了一股沧桑之感,终于明白了她想要的没有捷径,这,便是她成长的代价。

幸运的是,珍妮足够年轻,也足够聪明,经历过一年刻苦备考后,终于考上了牛津,也交了同龄男朋友,片尾打算跟男友像从未去过巴黎一样再去一次。

推荐这部影片的原因是,它真实,这个故事也是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的回忆录,真人真事。你跟我都可能是珍妮,有点青春,有点漂亮,有点自以为是的聪明,或许大多数的我们还不如珍妮,起码珍妮经历过这么大的挫折还能迅速冷静,然后考上牛津,Monique自认做不到,甚至很可能自此一蹶不振;珍妮的父母也很真实,望女成凤,甚至希望通过培养女儿能结识上层人士从而实现阶级的跳跃,这些都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的。

年轻时的我们仗着年轻漂亮,以为自己可以聪明地找到成功的捷径,但未经世事的小女孩,怎么可能是阅历经验都远远碾压你的大叔的对手,他可以给你光鲜亮丽的生活,但唯独没有真诚与尊重,很可能会沦为大叔的玩物,甚至,有些大叔是要命的,诸如某著名演员、某著名经济学家。

或许有人要反驳,难道大叔就没有真爱嘛?有,但机率很少,而且也不是缺乏智慧的人可以hold 住的,反正Monique从来不做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男人,特别大叔们的爱情都很现实。

这部电影我认为足够好了,除了结尾那里为了揭露真相而显得太过理所当然,电影的政治正确告诉我们成功没有捷径,因此结局大卫已婚,珍妮理所当然重新读书考牛津。有人说,如果大卫未婚呢?成功是不是就有捷径了?

当然,成功也许是有捷径的,但捷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看看大卫已婚的妻子,就知道即使珍妮攀上了大卫这捷径,那也不是她要的生活,珍妮受过的教育不允许她如此这般忍气吞声,我想,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也受不了。

都说戏如人生,珍妮的原型Lynn Barber的故事远比电影精彩,事实上,她并不爱大卫的原型,她只是利用自己的时间、青春、贞洁来换取他提供的上等餐厅,艺术,古玩,收藏品,古典音乐等的眼界,她一边冷冰冰地做他的女朋友,同时,读她的书,考她的试,她从头到尾都很明确她要进牛津,她压根没打算接受他的求婚,因为”because of course I was going to Oxford“,她如此说道

你看,段位如此高的女人都知道这是代价的交换,她在自序中把这段经历比喻成”我十几岁的时候发生了一场令人厌恶的车祸,幸运的是在我做了很多可怕的手术之后完全康复了“,这段经历并不实际,实际的是——牛津,普通人如你我,还是乖乖滚去读书吧!

日复一日、脚踏实地地学习跟努力很苦,但起码给了我们底气,在遇到不对的感情的时候可以迅速抽身离去,回归正轨,而不是像片中另一个女配海伦那样,空有美貌而草包,即使她明白”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弛“的道理,她却早已无法抽身回头,只能沉沦。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你还不清楚自己要什么,那么就请去好好的读书!”

 作者:Monique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它,

不仅仅是一个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