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正确打开国际教育的n种方式是(关爱成长国际教育正确打开国际教育的N种方式)

过去,不少家长认为,国际教育=在国际学校里接受的教育=留学;有的家长认为,国际教育=西式教育。

现今,疫情与战争,这两个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关注的热点,在不断地突破每个人的固有认知。

在基础教育领域,外部环境叠加“双减”后该如何进行素养教育?通过网上众说纷纭的讨论,似乎越来越多家长对“国际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更多的家长会更关注教育的本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也促使更多校长们思考,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让它更符合未来人才的需求?

例如,中大附中的德育渗透课上,学校的老师为学生们清晰梳理“俄乌战争”的始末及背后的大国博弈。并借由当今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总结国家外交“礼在先、敢亮剑、交朋友、路好走” 的正能量思路。

某种程度上来说,“国际教育”更加具有泛指的意义,它代表着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代表着让学生有清晰的身份认知,代表着指向未来发展和成长的目标,也代表着帮助学生实现链接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新教育思潮。

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始终契合着学者和校长们的初心,一份希望培养强国人才的初心。

01 应时代和人的需求而变

年初的一次采访中,铭初幼儿园校务长嘉宏老师在对教育的变迁的探讨中,似乎不经意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点击阅读:那些“高价”幼儿园到底在教什么?

在他看来,“引进西方的名校,或者照搬西方的教育,在某种程度还是拿来主义。”他还认为,借鉴西方并不能否定过去,当我们在诟病“工业流水线”的教育模式的同时,也要承认它带来了新中国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为现在的工业化强国贡献了一批高素质的工程师。

他认为,教育始终要“应时代和人的需求而变”。例如,北上广深这群追求全球顶尖教育的家长,他们“不少曾出国留学,接触面很广,互联网原住民,全球流行观点及资讯零落差,拥有快速了解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能够用英文轻松实现全球化交流。”

“得益于此,他们拥有很强的包容力和判断力,与此同时,他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有很强的信心,所以他们的内心会普遍多一份笃定感,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迷失在别人的评价中。”

因此他认为,我们的教育要变,“它不能只是一个被动地提供家长需要的教育产品的机构,而应该是文化和思潮的推动者甚至是引领者,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当下的强国发展需求”。

02 明确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

广州市为明学校的王礼维校长特别重视学生“要有明确的身份认知”。在他看来,身份认知包含了从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历史、语言及文化中确认自己的身份。

我们了解到,在该校的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在王校长看来,只有知道自己的身份和民族特点,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清晰和笃定。

与此同时,为明也在全校营造“每天30分钟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氛围,帮助学生从小打开视野认识世界,放大格局。在王校长看来,了解世界才能更好地确认“为了什么而学?”这对于国家未来的主人翁来说,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点击阅读:20多年资深校长为什么会劝三位老师改行?

爱莎荔湾则在把文化认同融入课程的同时,也把它化成学校环境的一部分。例如该校在校园里特设了一个粤剧亭,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为粤剧文化的探究课程创设景观和课程合一的主题环境。

在爱莎荔湾的李春雷校长看来,学校在环境设计上因地制宜,结合西关建筑元素,植入岭南文化精髓,将岭南特色与荔湾精神、传统特色与当代风貌结合在一起,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形成文化认同之前,对文化本身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点击阅读:尚未亮相就已足够亮眼,爱莎荔湾的作业别家抄不了

点击阅读:爱莎各学校项目一站全了解——“让学生成为未来的引领者”

03 链接真实世界,学会解决问题

“与真实世界链接,学会解决问题”,正在逐渐成为包括国际学校在内的“创新教育”者们认为的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

上周六,佛山诺德安达学校举办了“第一届职业日”活动。该校学生们与来自金融、农业食品与自然资源、营销、艺术与传媒、政府和公共管理、健康科学、STEM、法律与安全等共16个职业集群的嘉宾进行了面对面的仔细交流。

会场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仔细聆听这些行业佼佼者们分享所在行业的具体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和技能;还能够通过嘉宾成长经历的分享,理解这些过来人“如何通过一次次的选择成就今天的自己”。

该校李红校长认为,举办“首届职业日”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们走出校园理解真实世界的运作,学习如何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锻炼。

在南沙修仕倍励创校校长周宪明博士看来,当学生通过职业认知了解更多真实世界的运作后,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中。

“因为不同的学生在了解真实世界后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探索的偏好,例如有的会关心经济、有的会关心环境、有的会关心动物、有的会关心人文。”周宪明博士介绍说,针对不同学生的关心偏好,到了高中阶段“我们会采取一对一的导师制助力学生找到其未来的专业方向” 。

点击阅读:自我驱动型的娃如何养成?这位“用生命在办学”的校长如是说(下)

据介绍,该校的“导师制”还会在寒暑假加入“灯塔计划”,通过让学生到企业见习了解真实的运作模式,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认为,这样从了解-探索-体验-再探索,才能不断地确认兴趣和深入专业本身,最后形成自己的大学专业方向。

04 个性化的成长支持

“1对1,个性化,定制式”的成长模式,意味着学校在课程、师资、教研、时间投入上均采用定制的方式进行培养。这一点或许最能解释这些学校的学费为什么动辄10万+。

广州斐特思学校中学部中方校长雷宇在采访中谈到,针对“叛逆期遭遇学术关键期”的学生,学校的“隐性”课程约占学生总课时的2/3,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

在隐性课程中,老师们通过课堂内外的日常互动,以及专属导师岗位的设置,与孩子发展出了一种亦师亦友,严而有爱的良好师生关系,让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习得知识的同时也养成良好的习惯。”雷宇校长说。专属导师在广州斐特思学校言传身教,充当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习体验的设计者,学习动力的激励者,学习方法的演示者和学生成长的陪伴者。

点击阅读:中学生如何既得到人文关怀,又得到兴趣深挖和专业探索?

就读于CIS的Rico就是这种“定制式学习支持模式”的得益者。在家长选定该校后,学校既根据学生测试水平安排好相应难度的英语课和中文课的班级,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会选举、TED演讲、参与话剧导演等等。

结果是Rico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不断地成长和蜕变,最终成长为一名自我驱动和激励的孩子。

在妈妈Zoe看来,孩子在CIS的学习让其责任感、自驱力、探索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比妈妈原预期的时间快出一大截。妈妈说,“是CIS让他大胆地迈开了腿,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学校。”

点击阅读:一个留在国内的临时决定,却收获了孩子的快速成长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