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做中教是谁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心灵的成长[心远之声]25 结语——在做中学/教育是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
今天是我给父母们提示的大结局了。自10月9日到今天,刚好历时一个月,我一共写了24条提示,今天是最后一条(第25条)。有关家庭教育,我想说的基本上都说完了。余下的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做中学,在做中思。
显然,学无止境,行亦无止境。
昨晚,我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谈到“学琴、艺术和生活”的话题,其中引用了周国平先生的一段话:“有爱无教不是真正的爱,爱的教育就是培养心灵,就是在心灵层面上和孩子成为知心的朋友。”(节选自周国平新作《年龄是一个谣言》P5,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对此,我深深赞同。我对女儿说:
“我希望,你也是在心灵成长的层面来对待学钢琴这件事;不要为了那些外在的证书去学琴,而要真正地亲近艺术,感受艺术,体会它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充实、丰满和喜悦!那么,即使我们不能像别的琴童那样快速地考级,但是,你已经活在了有艺术的生活里,活出了生活的美!”
今晨,我又读到《爱因斯坦的世界观》一文(作者/周国平),里面谈到:
“《我的世界观》是方在庆选编和翻译的一个爱因斯坦文集。……在本书中,有多篇文章论述教育问题,鉴于现在教育的状况,我希望读者格外重视这些文章。
“一切有大作为的人都是自我教育成的,爱因斯坦更是如此,他是从他自己身上体悟到教育的本质的。在他的有关论述中,我想突出两个概念:一是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另一是内在的自由,即不受权力、社会偏见以及未经审视的常规和习惯的支配,而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如果没有这两种最重要的特质,只是学了一点儿专业知识,爱因斯坦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人格完善的人,更像是一只训练有素的狗。
“让我们记住这两个概念,它们是指引教育的两盏明灯。”
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也是这个“心远之声”家庭教育系列的休止符。
文/邹根生
2022.11.8 于东莞簪花岭新村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研究者,自由撰稿人。微信号szhuaban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