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好的教育》摘抄(成长的教育 作文“好的教育”作文导写+优秀范文+教师点评)

欲获取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小俊语文”

“好的教育”作文导写+优秀范文+教师点评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对于这一观点,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的中心论题是“好的教育”,唐江澎校长对“好的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这种看法当然不能作为不易之论,必然有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另一方面,她的观点很明显有一定的针对性,对纠正当今教育中确实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有一定的纠偏价值。也就是说,对唐江澎的观点,可以有理有据地表达支持或反对态度,重要的是必须围绕“好的教育”这一核心论题展开。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教育从业者们围绕“好的教育”作出的思考和探讨不计其数,我们每个人也都对教育形成了或支离或系统的看法。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符合一切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即始终处在美好理想和缺憾现实的矛盾之中。绝对美好的“理想教育”永远只存在构想之中,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固然问题重重,但也绝不至于积重难返,一无是处。我们可以做教育问题的冷酷批判者,但也请做冷静的理解者、思考者。

对“好的教育”的展望当然应该有一些理想甚至浪漫情怀,但罔顾现实地构筑空中楼阁毕竟于事无补。今天,在自媒体上不乏深情眷恋民国教育者,也不乏艳羡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的优胜处者,但曹丕说得好“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些感性的叙述里,又有多少严肃而系统的调查呢?我们固然应该吸收有益的历史经验,虚心学习并参考优秀的外来经验,但这一切改变毕竟要从当下的现状为起点。

更何况,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有目共睹。二十年前,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总量的2%,而如今已经连续十年占GDP总量4%以上;十年前,“择校生”“条子生”现象确实存在(笔者于2010年在大学“教育经济学”课堂上参与过此问题的讨论),而现在基本绝迹,办学行为日益规范。上个月,教育部再一次发文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必须遵循“就近入学”原则。法律层面上,随着《民法典》的发布,《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校园欺凌”等一系列与青少年学生教育问题有关的法律规定逐步完善;随着《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方式也有法可依。而当下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学段的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由教育部主导的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类课程电子资源库建设如火如荼,变革高考评价方式的研究和探讨也在推进之中。

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办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但教育又是异常复杂的社会事业,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技、社会、家庭等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联系,抛开这些鼓励地谈“理想教育”是不现实的。

我认为,立足于国情和当下教育的现状追求好的教育,应该把握好以下四组平衡:

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取得平衡。

教育的发展必须有先进的理念和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但将这些理念和理论的落地需要与业已存在的教育现实相契合。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但现实是我们的教育传统非常功利,人们普遍根深蒂固地认为受教育的过程是在为未来的美好生活作准备。好的教育不应该以理念和理论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该综合考虑教育事业在现有条件和正确方向下取得进步的程度。

二.在自主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取得平衡。

一切教育的根本在人,好的教育是人得到充分的培养,个人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没有学生能动改变和积极参与的教育注定是一厢情愿,而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必须对学生行为作出积极的引导和规范。当下,学校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效率之间求得平衡,学生在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必须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在公民教育与精英教育之间取得平衡。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努力方向都是公民教育,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这是现代教育首要任务,也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事业的普遍共识。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中,精英教育毕竟是主流,老百姓的潜意识里对孩子接受优质教育并成为社会精英怀有强烈的期待;在当下,教育依然是公民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可靠途径。而且,在基础教育领域,打着“分层教育”“因材施教”旗号在部分优秀学生中推行“精英教育”之实的现象是公开的秘密。当前的这种局面固然有深厚而复杂的传统渊源,也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好的教育毕竟要同时照顾到人才培养的公平和效率,应该在二者之间求得平衡。

具体到这段材料上,这段话生动诠释了一名高中校长对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追求,表达了他眼中“好的教育”应有的样子。这段并不“出圈”的话如此强烈地挑动着广大网友的神经,大半是因为当下基础教育中这“四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甚至是某些不满意的教育现实戳痛了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心。我们围绕这段材料写应试作文,不应该非理性地宣泄牢骚,也不应该盲目地对一意追随唐新校长观点,做他的应声虫,而应该在他的启发下,针对现实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有理有据地阐发自己对“好的教育”的看法,限于篇幅,不可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深刻动人。同时,材料中唐校长的观点毕竟是我们理解“好的教育”的重要参考,应该适当地嵌入文中,特别是审题能力欠佳的同学。

【优秀范文】

己育立于世,担义香满衣

陈建帆

倘若于未开化的野蛮时期,是万万不可能有“教育”这个词的,只有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即人步入社会,才会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心脏,一利百利,一病百病。人们不禁开始反思;什么才是好的教育?唐江澎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即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这则就需要教育者同学生相互合作。

一方面,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素养,拓展自身开化程度,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以“德育、美育、体育”三育为标准,贯彻落实“美学素养提升,体质体能健全”的指导方针,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性”“独立生活性”“自适应性”三性提升,落实“望闻问切”教育法。然而,纵使有了同张桂梅,张伏苓样的导师就一定能成才吗?考进了高等院校就一定意味着成长为栋梁了吗?并不是,教育的核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学生的自我培养上。

国之栋梁,既以身证道,又肩担大义。

无论是民国时期的李大钊,陈独秀,抑或是冬奥会上的谷爱凌,苏翊鸣。他们真正吸引我们的,是他们身上对国家的热爱,对大义的尽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当代读书者,若想成大事,则有三必为:为民请命、为国赴难,为义舍私。即在国有危难时愿肩担道义,在国有难题时手著文章,这也是所说的“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

国之先锋既以优雅显于世,又以体健名于传。

我们即赞叹于杨倩、马龙、武大靖在体育界豪夺桂冠,又叹服于叶嘉莹、许渊冲老先生的自信与优雅。新时代的浪潮下,我们不免看到,教育的出路并非只有读书一条了,它被极大地拓宽拓广,技术操作,体育,从军,影视表演等都可成为当代青年未来的选项,但无论如何选择,都请记住要涵养内心的优雅,练就外体的健魄,“成为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六七十岁还能跑的人,成为一个在浪涛中仍能品尝咖啡的人。”这也就是:“终生运动者,优雅生活者。”

好的教育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所提出的,但身为广大青年学子中的一员,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味服从于被教育并非是条出路,“日出并不一定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只是一颗晨星,只有当我们醒着时,才是真正意味上的破晓,只有当代青年主动向着“德育、美育、体育”前进才意味着真正教育出了一批人才。

由此可见,唐江澎似乎是在为教育者提教育要求,实际上是在为当代学生指明方向,告诫着学主们:已育立于世,担义香满衣。

评语:这篇文章角度新颖,重点强调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特别从“责任担当”和“优雅生活”两个层面论证了青年的努力方向。作者非常善于学习,注意丰富自己的语言,开头有意识地模仿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中的语调;文中对名言的化用也比较成功,排比手法运用较好。另外,文章论据丰富,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语言不够流畅、灵动,论证过程不够严密,影响了文章的感染力。

欲获取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扫下面二维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小俊语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