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你目前对于孩子成长教育的困惑是什么?(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让我们谈谈:对我个人成长和教育孩子帮助最大的一个思维模式)

/1/

作为90年代的小学生,我是一个数学不好的孩纸。

上黑板做数学题经常出错,也没有同班男生解题快。每次老师点名叫我上去解题,我都心怦怦直跳,生怕犯错。

我的数学老师很严厉,但是有一次他把我叫到办公室跟我说:“xx,这次这道题解得不错,我发现你也很有责任感,要不要做数学课代表?”

我惊讶:“我?老师,我数学不好,怎么能让我当课代表?”

数学老师微微一笑:“谁说你数学不好?没有人数学不好,只有人不爱数学。我觉得你可以。”

备受鼓舞、又很热爱做班干部的我,从此以后精神大振,在“数学课代表”的身份加持下,数学成绩常年第一;初中我的数学、物理、生物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满分,可以说彻底摆脱了数学不好的阴影。但后来高考我还是选择了文科。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常常存有一种忐忑心理,考试给我带来的是害怕丢分的心理压力,拿到满分的时候也总是内心不安:明明我没有数学和理科的天赋,所以可能再学下去就要被拆穿了,我没法跟那些有数理化天赋的人相比,为了安全,我还是选择文科吧。

直到现在,我有时还在想:如果当时选择学理科,没准我现在是在物理实验室做研究吧?

/2/

若干年后的今天,当我已经成了两个5岁孩子的妈,读了《终身成长》这本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所倡导的心理学概念。在《终身成长》这本书中,Carol把人的思维模式划分为两类: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持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一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持有这种思维的人(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一次失败、一次被拒绝、一次输掉比赛,都意味着自己是这个领域的失败者,不具有这方面的天赋。

所以他们要么就会拒绝下一次在这方面的努力,要么就会彻底丧失兴趣,因为他们不愿被看作是愚蠢的、失败的人。他们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看起来聪明。

与此相反的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则认为,只有不努力的人才是失败者。失败不意味着你没有天赋,反而可以从失败中获取新的感悟和经验,也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一个人的能力和才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而获取的。

他们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学习和提高自己。

(两种思维模式对比)

/3/

这么看来,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反倒是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老师,可我却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孩子。

那么,我们就从数学继续往下说:一个人的数学能力真的是天赋决定的吗?um,如果要说那种登峰造极的天分,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比如,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再怎么都比不上高斯和莱布尼茨。

但是,就目前我们国内外的孩子能接触到的小学、中学、大学数学科目(甚至其他任何的科目)来看,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拿到A+分数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科罗拉多一位数学教授Miles Kimball的教学日志。Miles在他的日志中写道:

“在我多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中,我发现每个孩子们在入学时的数学水平都不一样。有些孩子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家给他们教了数学的基本概念,但有些孩子却没有这样的经历。”

“所以,在最开始的测验中,那些有备而来的孩子会得到很完美的分数;但那些没在家学过数学的孩子只能得80分。”

“又过了一段时间,那些最开始只能得80分的孩子逐渐两极分化:一部分的测验分数越来越差,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一部分的测验分数越来越好,甚至成为了班级前列。

通过观察并和这些孩子交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成绩越来越差的孩子,认定他们没有数学天赋,所以放弃了学习和努力,甚至认为”自己不是数学那块料“;而那些越来越好的孩子,却从不把最开始的测验分数看作是丢人的标记,总是不懂就问,努力学习,所以一次比一次好。”

联想到我的经历,虽然我在数学老师的鼓励下,也拿了数学考试的高分,但因为我自己没有发展出自己的发展型思维模式,所以最终还是在“害怕拿低分、被人发现我不聪明”的心理下,放弃了理科。

/4/

“发展型”思维模式对我来说是振聋发聩的一个概念,在初步接触了这个概念后,我一直在思考:我该如何做,才能改变“固定型思维”给我的人生选择带来的不利影响呢?我如何踏出第一步,试一试成长型思维模式对我生活带来的变化呢?

去年的秋季学期,我在我们学院做学术英文写作课的助教。有一次,这门课的主讲老师Dr. Crossman给我发邮件,说下学期要开设一门新的学术英文阅读课,问我愿不愿意去应聘。这个职位以前聘用的都是英语母语人士。

如果是之前的我,这个职位我压根不会考虑,连简历都不会去投,因为英语是我的外语,我怎么能比得过母语人士呢?。

在那个时候,我刚好接触到发展型思维,我就想“试试呗,虽然英语不是我的母语,但也许我比其他人教学经验丰富,也许非母语人士有他们看不见的优势,再说选不上又没有任何损失,大不了人家不要我,就当多一个应聘经验“。

于是,我准备了简历、去了面试:结果最后真的是我拿到了这个职位。

/5/

年初,我在微信群里向家长们提议,进行一个《终身成长》的读书会,大家共读这本书,然后每周进行讨论。那么,我们群里的家长是怎么看待成长型思维的呢?以下是几段精彩的摘抄(隐私考虑,均化名引用):

A家长

我其实在思考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是天生还是后天培养。从作者的笔录角度来说。似乎固定思维是后天形成的,孩子义无反顾到学习走路说话时所具备的成长思维或许我们在与孩子与沟通和交流中给到地不断的定义的过程中被扭曲了。致使我们甚至孩子都惧怕失败,而产生逃避的心态。所以父母要意识到失败时用激励的角度去鼓励孩子。

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有固定思维的时候,比如你说到数学。有成长思维的时候,对于喜欢的科目。真的是你虐我千百遍,我待你如初恋。[捂脸] 不要给自己贴标签,甩开手去做。?别在意面子。所有的失败都会淹没在历史里,只有取得的成就能够令人记住。

虽然成就是短暂的,但是成就感是能够铭记的。而且人的记忆有种神奇的能力,当你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得偿所愿。前面的憋屈都会烟消云散,在成就感取得的时候。强化这种过程的体会。当下一次面临挑战的时候,会更有一种置身事外的超脱感。

B家长

看了这本书后,发现很多时候人是混合型思维,在不同的环境下思维会发生变化。只是每个人的思维占比不一样而已。

就我的生长经历来说,前半生太在乎别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有时候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而努力,这是一种不太健康的固定思维模式。

再举个成长思维的例子,是我的一个学生,他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学生,会思考,爱挑战,并且懂得反思。其实在生活中,同学不仅没有孤立他,反而认为他很有魅力,喜欢和他探讨问题喝游戏,他的声望也很高(虽然他并不在乎)。

C家长

我觉得成长型思维的人并不是不重视结果,而是没有把结果放在最高位。他们的目标是获得知识,不断进步,因此在结果不那么理想的状态之下,他们依然有学习的动力,不太理想的结果反而更好地反应了他们学习中的漏洞,就像那个勇敢举手的小女孩的想法一样;如果结果还行,那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之后也会继续踏实努力的学习。

现在学校的新课程评价标准体系也在朝着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的方向走,重结果更重过程。评价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我觉得这里的能力和成长思维模式里的能力就是相同的,是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

D家长

我觉得年龄增长的一大好处就是虽然胶原蛋白流失青春美貌不在,但是真的慢慢不在乎别人的标签或者评价了,更多关注自身。

我觉得这和成长性思维有一定共同,成长性思维之所以是一种思维不断变化实践努力的方式是因为更关注自己,相信自己努力改变结果,重尝试不重结果是否达到,另一方面说明固定性思维重结果重自己是否得到他人认可和别人评价,成长性思维重自己内在内心的自我认同。

E家长

我自己深陷固定思维影响,记忆最深的一次:初二筹划已久的数学公开课,好不容易举起手来竟然答错了,当时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得钻到地洞里,整堂课都没有听进去一个字,后面高中数学成绩总是不及格,到最后大学选专业特地选了不要学数学的英语专业。

现在想来,原因是我很害怕数学的失败,也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心里一直纠结在错误这个点上,并没有认识到,错了没什么,找到错在哪里,勇于接受新的挑战,不责备自己,不怕失败。

现在自己带娃,更加觉得不能用固定思维去影响孩子,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一种尝试,学爬,学走路,学跑,学习新知识,大到品格道德,小到日常生活,每次尝试都是一种学习,真正理解了摔倒了,爬起来的含义,感谢群里各位妈妈的倾情分享,让我们一起成长。

F家长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作为父母应该少做评判。很多父母都喜欢在家里对一些人和事情品头论足,往往还是偏向负面的评论。长此以往,孩子也养成同样习惯和思维。即使父母声称自己是成长型思维,但是自己的话语却对孩子造成了不好影响。

我家里就有老人自己思维是偏成长型,但是经常思维和言行不一致[捂脸]。中国固定型思维的人简直数不胜数,就不多说了。总的来说,每个人都有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只是表现在不同方面而已,这本书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需要隔一段时间再反复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

/6/

我能明显感到圈圈在数字上更厉害,而麦麦在语言表达上更强。如果按照我以前的想法,我会认为圈圈有数学天赋,麦麦有语言天赋。

但我深知我不能再让孩子被我的固定型思维所困于原地,于是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努力是可以提高才智的。然后,在我给麦麦耐心讲了几天简单的加减概念之后,我发现他进步神速,几乎和圈圈差不多了。

小孩们都是一块璞玉,连大人都能在成年后不断超越之前的自己,我们又凭什么给孩子下结论呢。

我非常同意家长们在讨论中的观点:如果想要孩子拥有成长型思维,那么家长也应该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特别是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不要总是泛泛地夸孩子聪明。即使是夸赞,也应该朝孩子努力的点上去夸,朝具体的行为和表现去夸。

成长是终身的,我们应该和孩子一同成长,才不枉和这小小、美好的的生命同行一段。我们常说孩子长大了,天高任鸟飞,但谁说我们一定要站在大地上抬头看着孩子飞呢?你也能飞。

最后,强烈推荐《终身成长》这本书。

麦圈妈妈

加拿大UC儿童语言教育学博士生

儿童思辨课认证教师

加家有热爱读书写字画画的双胞胎麦圈

微信号:EMMAEDUCATION

小红书:读博没秃头的麦圈妈妈

新浪微博:麦圈妈妈在加拿大

牛娃萌芽记两个科学型妈妈的教育园地

萌芽的孩子都是最棒的牛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