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孩子的教育不能急于提高(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教育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3种教育,适时管教,要恰当好处)

文:凭阑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一直以来,为人父母都在找寻其中的答案。

但是答案千万,归根结底目的都指向同一个,那就是让孩子将来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上生活。

所以,教育方式千千万,教育目的却不尽相同。

俗语有言:立德树人,先成人后成才。

教育不是培养完美,而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此,在孩子成长阶段中,有3种教育不可或缺。

1、幼时挫折教育

为人父母都应该知道,如果自己不教育好孩子,那么迟早有一天,社会必然会替自己狠狠教育孩子。

因此,幼时给到孩子必要的挫折教育,其实是为了今后能让孩子少走点弯路,少经历点社会的毒打。

但一提到挫折教育,很多父母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吃苦,批评或者责罚孩子。

所以说,大多数父母以为的挫折教育,其实给到孩子的只有挫折,而非教育。

其实,孩子从来就不缺挫折,其成长的每一步,都与挫折同行,就看父母能否与之同行教育。

好比如孩子玩耍,手中的玩具被同伴抢走了,这时候孩子就面临着挫折。

有些孩子只会一味的用委屈、哭泣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有些孩子会通过寻求父母的帮助来为自己“伸张正义”;

而有些孩子,则会自己想办法,用别的玩具去进行交换;

这就是不同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不同态度,而孩子的处理方式,足见父母的教育方式。

聪明的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而不是只会寻求帮助或者一味的闹脾气。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解决问题,唯有如此,孩子将来才不会轻易被挫折击败。

只有亲身经历过风雨,才更能够促使孩子成长。

所以说,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爱。

2、少时生命教育

传统印象中,中国人往往都“谈死色变”,忌讳死亡导致很多人鲜少与下一代谈论生命的话题。

所以,这也间接导致很多孩子,对于“生死”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立体,从而缺乏必要的应对挫折的能力,轻而易举就拿生命开玩笑。

这就是缺乏生命教育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

因此,对于孩子而言,少时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唯有让孩子明白“死”的意义,才能让孩子更加珍惜“生”的可贵。

为人父母,更要担负起孩子生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向孩子传递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态度。

小到教会孩子掌握相关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掌握相关的自救、他救技能,以防不测事件对生命造成威胁。

大到教育孩子关心人类,关怀自然,用一颗敬畏生命的心与孩子一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2020年开年的一场灾难,给我们上了深刻又惨痛的一课,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沉重而深远的作业。

请告诉孩子,任何生命都无轻重贵贱之分,它不分性别,不分国界,更不分物种。

所有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守护。

3、适时放手教育

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网上有这么一段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的确,父母与孩子之间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父母都无法陪伴孩子走完人生全程。

为了让孩子拥有独自面对世界的勇气与能力,成长中的适时放手,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守护,最好的爱。

当然,所谓放手不等于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调整关爱的方式。

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父母适时的放手,就是在给孩子的生活腾出空间,让孩子学会独立。

龙应台在《目送》中曾说: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应该进退有度。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请不要给孩子的成长加上枷锁,熄灭了孩子的光芒,使其终归于成人世界的平庸。

请放手,给到孩子更多成长的空间。

因为真正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工业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相反。

父母不必急于揠苗助长,应懂得在合适的时机,除草、施肥、浇水,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所以说,教育,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本能,但高质量的爱,是需要父母永不停息的自我成长。

在孩子成长阶段,懂得给孩子适时的教育,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