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成长发展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题记——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教育问题不可孤立来看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新中国的教育是从扫盲开始的,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占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做睁眼瞎,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就不能彻底翻身。1960年,扫盲工作开始注重巩固成果。1964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这是那个时候的教育总要求。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我们现在重新审视67年前进行的院系调整,可以清晰看到新中国高校为探索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而走过的艰辛历程,同时它也成为我们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线索和注脚。依据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急需,借鉴苏联发展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快速培养对口人才的经验,历时6年调整,到1957年时,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29所,其中,综合大学17所、工业院校44所、师范院校58所……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教育文重工轻、师范缺乏的状况,顺应了中共中央关于高等教育“要很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配合工业建设的需要”的要求,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紧接着那10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被彻底否定,全社会没有了学习知识的动力,国家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

一直到1977年,“今年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有了重大改革。”“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招生工作推迟到第四季度进行,新生将于明年二月底以前入学”——1977年10月21日的《光明日报》头版刊载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配发社论《全面衡量 择优录取》。“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邓小平

梳理发展历程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1994年,完成‘国企私有化’大批的地方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化股份制企业,大家也知道其实大部分国有资产是属于优质资产的,在市场经济大爆发前被重组,而未来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大量受过教育的高质量工人,而不是之前“包就业”工人。

1995年,“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包分配”。《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在1996.01.09由人事部颁布。而当时作为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渠道,直到1998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城市发展建设需要人才)

1999年,高考扩招,以教育的名义把年轻劳动力引入城市,嗯也是农村太苦了吧。鱼跃龙门的门槛降低了。1995年,大中专毕业生不再享受“包分配”的政策,此后直至2003年,国家政策要求大中专生必须将户口迁至学校,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强制性的“农转非”。当然那时候很多人愿意吃商品粮户口的,但伴随的就是失去农村土地了。(把人留在城市工作)

直到2012年,高校停止扩招。——《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到,"稳定规模,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其背后原因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大致是:一、在我国,公办教育不盈利。多一名学生,高校和国家就要多一份投入。同时,在学生数量大量增加之下,学校硬件条件也要跟上。于是,大学占地、扩建、多校区,纷纷出炉。随之而来的,是大学财政破产等乱象。二、08年金融风暴后导致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与社会脱节。在未扩招之前,由于大学教育为精英教育,学生就业不难,所以问题不大。在急剧的扩招运动之中,大学本身没有做好转型准备,于是,学生们“悲剧”了。而我们需要观察同时期的社会现状,下期我再谈。

2018年,网咯教育停止扩招。

这一系列政策变化和走向不断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要适合当下时代的需求,我国教育在不断改革过程中其最大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总要求。

那我们会问,教育的未来又是怎么样的走向,个人发展和教育又有什么联系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