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说说怎么写(活教育宜成长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最让你惊艳?最佳答案是“活教育”)
最近,一位泰国妈妈因为儿子不愿意上幼儿园,便帮儿子请假一天,带他去马路上捡塑料瓶。
儿子刚开始很兴奋,但是没多久就喊累了。这位妈妈坚定地带儿子走了3.5公里路捡空瓶子,换了2泰铢(约合人民币0.4元)。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想坐公交车、想吃冰激凌、想吃燕麦,但由于钱不够,都被妈妈拒绝了。
儿子最后感到好累、好热,说好想回家,好想上学。
这位泰国妈妈感慨万分,说为了让孩子顺利成长,需要让他们感受幸福,也需要了解痛苦和疲惫,了解一切的来之不易。
是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榜样的示范、教材的启发,也需要真实的、客观的“活教育”。
活教育是大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来的。
陈鹤琴先生说:“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两只眼睛,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一本6寸高8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
一天到晚要儿童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早面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人,岂不是等于梦想吗?”
有一次,陈鹤琴先生参观一所学校,那所学校正在菜场后面。他便问一位教自然的先生道:“你教自然有什么困难?”这位先生答道:“校中无标本、仪器,觉得非常困难。”
陈鹤琴对他说:“你的标本就在你的前面,你买了鱼来,就可以看见鱼的动作,鱼的沉浮;你买了一只萝卜或几粒豆,你就可以研究它的形态和生长程序;你在这环境里,尽可研究一年四季的东西,不一定按照书本的内容呆板 地去教学。”
所以,陈鹤琴先生倡导我们要利用大自然、大社会做孩子们的活教材。
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直接经验是“学习中的惟一门径”。
他眼中的“活教育”是着重于室外的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作研究对象,以书籍作辅佐参考。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遇到“活教育”现象。
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在儿童乐园里遇到了一些“小小推销员”。他们约莫读小学二、三年级,采购了很多气球售卖给带孩子玩耍的家长们。
在广州的七八月,正值酷暑。这些小学生们擦着头上的汗珠,扛着气球,挨个问我们需不需要来一个气球。
他们收获了很多拒绝。毕竟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花五元钱去买一个在商店促销可以免费领取的气球。
他们鼓起勇气问了很多人,勉强售出去两三个气球。我看着他们带着失望的表情和疲惫的身体,坐在了我附近的石凳子上。
“我们不要买冰激凌了,我们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吧!”一个高一点的女孩子说。
“我也舍不得花掉这十五元。不如我们去买一本书吧,大家轮流看。”另一个男孩提议。
“我们还是再去附近的广场再试试看,妈妈说人生就是没那么容易的。”一个矮一点的女孩接着说。
我感慨地看着他们,觉得他们这一次酷暑售卖,给他们上了有价值的一课。
这样的体验,或许跟兴趣班、旅行、阅读里收获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是体验社会的“活教育”。
他们通过切身体验,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等等这些我们教导了无数遍的道理应该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体会。
活教育并不难,它的精髓就是“做”。“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父母在家庭中进行“活教育”的精华。
我们给予孩子的活教育,不是夏天谈雪,冬天谈蚊子和苍蝇,而是到田间去,到动物园去,到大自然界,到大街上去。
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