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如何让孩子心理阳光充足(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让孩子心里阳光成长,不妨看看以下几点)

养一个孩子,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越来越难,花钱多,耗费心力,还不确定自己的孩子能否有个幸福的人生,大部分家长愁着,烦着,思考着。

去年年底,联合国公布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

全球五分之一青少年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而中国有20%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成为孩子自杀的第二大原因。

养着养着孩子,把孩子整抑郁了,这看似是一个有趣的笑话,却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白岩松说过:追求极致的完美,是育儿的大忌。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想的不算“极致的完美”,然而对于孩子,他要承担无法想象的压力。

作为父母,要允许孩子犯错

其实,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只是人生的开始,漫漫一生没有事事称心,一帆风顺。面对失败,有的人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有的人坦然面对,在一次次跌倒中越战越勇。

为人父母,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哪种人呢?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面对孩子成长中的不完美,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学会从容。允许孩子在自己的时区里,按部就班地成长,是家长的智慧,更是孩子的幸福。

作为父母,要接受孩子平凡

出于种种原因,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好”一些,学习要拔尖,才艺要过硬,性格要受到所有人的喜欢。

人是不知道满足的,有时候养孩子也是,考了班级第一,希望考年级第一,考了年级第一,希望考学校第一,可是孩子总有一次达不到期望。这就导致了在学习中,每一句比较、质疑、斥责,背后深深隐藏着家长的焦虑和担忧。

而对孩子来说,感受到的是不信任,听到的潜台词是“你不行!”过高地要求和期待,导致孩子承受不起压力而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一旦心理问题出现,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心理隔离,关上了亲子关系的大门。

多可怕的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说,减轻焦虑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的心理安全区。“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是归属感和价值感。”无法接受孩子平凡,对孩子过于严苛,就会让孩子丧失归属和价值,成年后也难以收获幸福。真正优秀的父母,是要让孩子懂得:即使你不够完美,你也是一个值得爱的人。

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选择

哈佛大学教授鲍里斯·席德斯(Boris Sidis),这个普通人看来非常“厉害”的人,他的育儿方式就肯定值得学习?

当他有了孩子后便不遗余力地用他的“人造天才”计划,来培养儿子小Sidis。小Sidis六岁学习解剖学和逻辑学,8岁掌握8种语言,11岁考进哈佛。

但是,他的孩子常常烦躁不安,日常行为伴有严重的强迫症,精神一度失常。他只渴望普通人的生活,但一次次遭到父亲反对,毕业时他说:“从来没有人尊重过我的意愿。”小Sidis在他的后半生只做了一件事——逃离。

逃离父母、逃离城市,他隐姓埋名,一次次搬迁,只接受体力劳动的工作。这个智商高达250~260,世界上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46岁时倒毙在独居的公寓中,死时一贫如洗。

《小欢喜》里英子喜欢天文,妈妈认为天文没有前途;英子想考南京大学,妈妈偏要她留在北京。直到把英子逼出了抑郁症、逼到了跳江的边缘,妈妈还在喊着“这是为什么啊!”“到时候你会谢谢我的”、“等你长大了就会懂的”、“我都是为你好”....

那句“为你好”禁锢了孩子,也禁锢了自己,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平凡的人,得不到幸福,为了孩子好,就得让他不平凡。

李玫瑾教授这样诠释教育:“孩子的心理阳光成长,比智力更重要。”以上的种种,绝对不是放养孩子,教育要有个度,就像一把沙,当你用力握紧的时候,它会慢慢从手中流失。

广告通过口头表达,培养孩子语言思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