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用英语怎么说(成长教育之父母绝不可忽视父母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靠山,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伙伴)

在“双减”政策下,最近一些教育机构因为“转型培训父母”而引发了热议。

网友也调侃说以后不流行“鸡娃”了,“鸡父母”才是潮流。

不过调侃归调侃,这次事件评论里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父母与孩子教育的反思。

来源:weibo.com

这不禁让我想起《请回答1988》里,爸爸对女儿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那段话。

孩子一直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孩子,那么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是否需要学习一下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呢?

在成长教育的过程,既是孩子在长大,也是父母学习成长的过程。

我们不妨来看看下边的例子。

常见误区

一、关键时期和环节放任自流,让孩子无依无靠

举个例子:前两周遇到一个初一的孩子从网上来咨询表达了自己对哈佛大学的向往,希望本科能去哈佛读书。

其实能从初一而不是高二有这个目标而且能自主在网上寻求帮助来咨询,其实这个孩子的主动性是不错的。

咨询之后我给孩子的建议除了先把英语基础打好之外,强调了让TA一定回家与父母商量。

一是看父母是否意愿上支持TA去国外读本科;二是看家里是否有让TA去读美本的预算,以及预算区间。

这孩子确实回去问了父母,结果得到的是随意且模棱两可的“不反对,先把课内学好”,没有明确家里是否赞成和支持,也没有正视读书预算的问题,而是有点回避的方式给了孩子一个极不负责任的反馈。

但在孩子这里认为是:“我猜也许没问题”。

事实上,预算是一个很现实也很重要的点,如果真的觉得支持孩子去冲刺美国名校,那这个时候应该有的态度是慎重地开家庭会议确定家里的态度和预算的可能性,孩子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有什么资源可以帮上忙等等。

而不是让孩子有可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甚至可能完全不会让TA去留学,白忙活白到处了解努力一场,这一场是好几年的时间。

建议

当孩子在开始了解未来的目标和实现路径的时候,其实是很好的一个机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看是否能帮到他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如果家里预算不支持或者意愿上不支持,要明确地与孩子沟通,同时协助他了解更多信息,看作为家长有没有能在大方向上帮上忙的地方。

为什么是一个好机会?如果你知道有一些家长拼命地推着孩子往前走,像全能保姆一样包办全部事项都激发不了孩子往前走的动力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的孩子这个主动性和提前量多么可贵。

申请到名校其实还是一个持续的努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不要觉得孩子有这想法太早。

二、全能保姆型,管得太多,自己是超人,孩子永远不断奶

代替孩子做了全部的信息了解,孩子从不参与咨询、了解和评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第二人生,时刻都特别焦虑。

有的孩子缺少主观能动性,内心没有动力去努力,父母再努力都没有用,只有多带领、引荐孩子多去直观了解,多去沟通,他才会有更切身的感受。

有的孩子其实很有主见,只是平时跟父母不讲或者只讲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会出现跟孩子和家长前后分别沟通后发现,家长知道的大都只是冰山一角,对于比如说考试对孩子来说的难度判断、孩子有做过哪些实践比赛等等差异较大,甚至出现家长认为往东、孩子表达的往西的情况。

把自己变成了超人,孩子永远不断奶,就像是看同一个电影,看出了两套故事情节。

建议

没必要这么累,儿女自有儿女福。

抓大放小,激发出孩子自己主观能动性,其它的就是把好重要关口,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能给予的支持。

关于父母与孩子的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成长教育,父母也需要教育和学习,以帮助我们在做父母这件事情、这个身份上,做得更好。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