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给我们的启示(教育成长记事全国最美教师丨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 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记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教师董艳)
新学期伊始,早上7点多,大别山区鸟鸣阵阵,太阳柔和,山溪潺潺。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传来的诗歌诵读声为山村的清晨增添了更多生机。
孩子们的诵读声荡漾在山里,更萦绕在教师董艳的心间,这也是董艳18年来的坚持。“用诗歌开启乡村的每个黎明,以诗歌吟唱生命成长故事,这就是我们乡村师生享有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诗歌,董艳建立了自己与乡村孩子的生命联结,用18年的时光相互陪伴,师生写了3000多首诗,这些质朴单纯的文字飘进了学生心里、老师心里、父母心里。
18年从教生涯,董艳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从教学新手到骨干教师,从特级教师到安徽省最美教师再到全国名师,一系列变化背后是不变的初心: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与乡村孩子一起筑梦新生活。
静下来 与文字相约
2006年,董艳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带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奇,开启了一段教育阅读之路,她把《静悄悄的革命》与《构筑理想课堂》补充着读,将《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比较着读。
中外专著的互文阅读,开阔了她的视野,拓展了她的教育思维;尤其是教育专著的阅读,教育家们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感染了也坚定了她一颗坚守农村的心。
且读且行且思且写,董艳开启了主题式的读写思行研。一周计划明确。周一做“无痕教育”的探索,写教育叙事;周二吟一首诗给孩子,进行“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课题研究,和孩子们共写儿童诗;周三带一本书进教室,进行“阅读指向表达”的课堂摸索,写语文教学叙事;周四雕一篇文入生活,她继续“我是谁”的叩问,写心语杂感;周五寄一片情给乡土,结合各个课程的开展,她写课程叙事;周六留一点思给自己,捧读各类书籍,她写读书心得;周日捧一点爱给小墨,走上新教育新父母的旅程,她写亲子叙事。
在乡土读写思行,董艳相继写下了5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发表了100多篇文章,出版了一本书。在读与写的精心雕琢和梳理总结中,董艳逐渐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课堂叙事形式:教材解读,浪漫感知,用走进的方式,站在读者、学者和教者的角度剖析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课堂叙事,精确记录,用走进的方式,使用现象学描述法,还原一个本真的教学现场;教后反思,综合运用,用走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解读与教学差异,预设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出入。
沉下去 和孩子相伴

在农村做教育,董艳总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不同她小时候的农村教育。
2013年起,结合阅读给予自身的力量,董艳在农村开始了一场以抒写“乡土人生”,深埋“乡土情怀”为旨归的“乡土乐课程”的长途跋涉,探索起“田园诗意教育观”,在教室里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诵过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午餐时,董艳发现了一个喜人的现象:孩子们都能按秩序安静地排着队下楼,盛汤的时候,好多孩子都自愿让更小的孩子先来。董艳让文字的精髓悄悄影响了孩子,她说这种无痕教育就是孩子需要的教育。
从2014年起,董艳走上了“那诗意乡土的歌”课程摸索之路,她和孩子们读写“乡土诗歌”,每个黎明诵诗、写诗、说创作小故事、谈吟诵体会,她写了20多万字的课程叙事。
如今,董艳依然清晰地记得全班孩子们高兴地喊着“董老师,小楠写诗了!”的兴奋场景。小楠身体略微残疾,知识接受缓慢。每一个黎明,董艳都会单独抽出时间,教她读诗。
日积月累,不抛弃,不放弃,董艳想让每一个与她相遇的孩子都好好的,能过上幸福的诗意生活。董艳更没想到,这近800天的坚持,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董艳觉得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2015年9月,董艳和孩子们走进了“荡舟书海”课程:每月一本共读书,从人文到科普,从精心选择到上推荐课,从共同批注到上推进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整本书阅读走进了董艳和孩子们的心里。
他们共读《夏洛的网》,董艳的学生刘岚潇写读后感:“以前,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后来,董老师带着我们读了那么多书,领着我们和高尚的人对话,我会写诗了,也会写文章了,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网,我相信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为他人织网。”
2015年10月,董艳和孩子们走上了“品味乡土生活”之旅,他们走上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眼睛观察,用彩笔描绘,用深情的文字书写乡土生活,培植乡土情怀。初冬时期,董艳的学生穆蕊蕊的小诗《种太阳——送给我们的乡土》感动了很多人:冬天到了,忙了几个季节的动物们,也该睡一个好觉了。这个时候,我真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给他们搬过去。让每颗心灵,还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沉潜中 与他人同行

★
文字来源丨教宣中心图片来源丨中安在线排版丨左尔敏
初审丨赵 春
二审丨庞欣颖
终审丨俞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