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成长漫画(成长教育女新成长漫笔1404 | 倪尤霞:积木建构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与教育支持)
在现代社会,我们总会焦虑地追求成功,也期盼着自己教育的幼儿成功。殊不知人生路上,总会遇到成功和失败,快乐和痛苦,但正是这些体验构成了我们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我工作的第九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一直以幼儿建构游戏搭建出来的最终作品为评价依据,来判断幼儿游戏的成功与否,相信大多数的教师也亦然。难道没有搭建出一个完美作品的建构游戏就是失败的吗?《我家的三角屋顶带阁楼》这一建构游戏的发生,让我重新对幼儿游戏中的“失败”与“成功”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看到幼儿是哲学家,是创造家,更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不计失败,失败只是过程而非结果
这是三个男孩搭房子的第三天,我一如既往静静坐在他们不远处拍摄着记录着他们有趣的搭建。
突然,只听得“哐啷”一声巨响,那幢正在搭三角屋顶的三层小洋房塌了。
“你们搭吧,我不要搭了!”伴随着这句话,一个黄色身影飞快地从我镜头里消失了!
我立马想拍大腿,不好!穿黄衣服不就是这幢小洋房的施工队长沐沐吗?这小洋房的原始设计者,整个建筑的灵魂人物,谁跑了都不能跑了他啊!
没想失去主心骨的另两位施工队员介其、逸辰根本没有去找沐沐,而是继续专注在维修、搭建小洋房上。介其说:“我们想四面都搭一个三角形。”但是过程中一直搭一直塌,一直塌一直搭,直到游戏时间结束,都没能搭出来。
男孩们意识到这个方法的不可行,第四天搭建时,沐沐走出失败,强势回归,提出“围墙”概念,三人又开始兴致勃勃地搭建,虽然我知道这是新一轮注定失败的尝试。但他们持续不断、不厌其烦地调整着任何他们觉得可能导致“坍塌”“不像”等失败的因素,大三角形的搭建材料也在不断更替,从9个小三角形到4个小三角和4个小长方,越来越像也越来越牢固了……
看着他们屡屡失败却仍然兴味盎然,我不禁被他们坚持不懈的身影所打动,我选择的支持策略是“观察-等待”,并没有第一时间冲上去告诉介其和逸辰“你们的想法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是充分的观察和适度的退后等待,间接地就将问题抛回给了幼儿,静待幼儿自己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失败时刻在建构游戏过程中上演。当幼儿遇见失败,别担心,他们比你想象中的坚韧得多,但因为建构游戏的自发、自主特点决定了其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预设性,其失败的情境也是复杂而多样的,且看他们选择以何种方式应对失败,再选择以何种方式有效支持他们,陪伴他们一起体验、一起复盘、一起反思,一起创新的过程有益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悦纳失败,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体验
我很喜欢男孩们的这一搭建探索,于是我将这共计六次,长达125分钟的搭建过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形成了《我家的三角屋顶带阁楼》这一案例,有幸成为了教研的素材。
对于我提供“乐高搭建屋顶的视频”来帮助幼儿成功搭建出“三角屋顶”这一支持策略的探讨将整个教研活动推向了高潮,有认同的,当然也有不少质疑:这是搭建三角屋顶的唯一方法吗?这次介入是否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如果再等一等,是否会有更多的幼儿想出办法?是否可以在分享交流的时候针对这一问题组织讨论,实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华师大黄瑾教授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介入指向幼儿的活动结果,目的是为了成功搭建带阁楼的三角形屋顶,能否多关注建构过程中幼儿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
思维碰撞间,我脸白了红,红了白,原本自信满满的成功案例,突然成了“瑕疵品”。单看此次的建构结果,无疑是“成功”的建构作品,过程中幼儿呈现的兴趣、坚持、合作、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自我导向的学习、反思等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也都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大家的剖析,我发现我的某些时刻的支持是“失败”的、缺失的。我发现自己是带着很强的结果导向思想一步步助推幼儿“成功”的,这也许不是“孩子的游戏”而是“我想要的他们的游戏”……
我提供的“乐高视频”也许就是那个“最佳搭建方案”,剥夺了男孩们搭建的更多可能与创新。经过教研被当众公开质疑的洗礼之后,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也坦然接受了此次的“失败”。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到要“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作为主动学习者的幼儿,每个人建构学习的方式都不一样,试错、重复、不断失败的过程体验,是创设有意义的学习以及推陈创新的温床。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包容、接纳,允许幼儿反复试错探究,这都反映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以及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理解。
如果能回到“乐高视频”前的时间节点,我想静待花开,不再急于求成。可以和我的男孩们一起探索“三角屋顶的一百种搭建方式”;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梳理游戏经验,归纳三角屋顶失败的成因及创新解决方案;或者陪着他们与同伴交流与讨论;亦或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查找资料、构建新经验并在实践中验证猜想……失败后,各种平等的互动、充满温度的支持都将促进良好的师幼关系建立及深度的学习的发生,这对于他们的未来的成长更具意义。
“失败”这个坎有时候过不去的不是幼儿而是我们教师自身,我们太想让幼儿获得“成功”,但是我们若是直接给到幼儿“完美答案”,其实是让幼儿不经思考,走了捷径,这样的成功无疑是无效的,还可能造成幼儿思维固化,失去创新动力的危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历“失败”时,若能站在幼儿的立场,给予支持,幼儿将在失败中收获更多知识与思考,在未来拥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这样的“失败”远比“无效成功”有效得多。
即便幼儿最终未能搭建出“完美作品”又何妨?我们要让幼儿知道,最美的不是终点,而是沿途的风景。在持续试错的积淀与反思中,未来的成功将离你越来越近,探索过程中你不断创新自我的身姿才是最令人着迷的。
而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教育生涯中的“失败”亦是常在,即使某次的“失败”又何妨,接受自己的“失败”有点难,但并不可耻,能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更新自己的教育观,那就是“成功”的。
(倪尤霞,奉贤区解放路幼儿园教师、科研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宋志红、杨凯名教师工作室学员。曾获奉贤区行政嘉奖、奉贤区“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入选奉贤区卓越工程“优秀青年教师”,曾主持、参与过多项市级、区级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区级及以上层面获奖并刊登发表。教育格言: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特约编辑:范芳芳
审 稿:侯元丽
【原创所有权,转载需注明】链接
新成长漫笔——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
宗旨:
我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多元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推进五育并举、知行合一、整体育人;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我们弘扬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的课堂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力、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激发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活力、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的管理文化。
我们探索新成长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新时代新成长创设最适合的品质教育。要求:
1.主题内容: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内容务必为原创,文责自负。
2.行文篇幅:不求大而全,欢迎文风随和、娓娓道来、篇幅凝练的教育和人文类随笔。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可读性要强,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1500—2500)。
3.征稿对象: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
4.刊发渠道:每周双休日在“奉贤教育官微”刊发,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并选择部分在《奉贤教育》、《奉贤教育工作简报》上刊发,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适时将汇编成书。
5.投稿邮箱:fxjyhrxy@163.com。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姓名、单位及联系方式。
021-37597011
奉贤教育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4:00—17:00
021-67137151
招生考试热线
工作日8:30—11:00和13:00—16:30
400-920-8761
奉贤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
咨询热线
提供24小时咨询服务
奉贤区教育系统各单位热线电话
主要服务时间:8:00—20:00
(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奉贤教育
http://www.fengxian.gov.cn/jyj
微博ID:上海奉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