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何以为师 以何为师(教育新成长何以为师?(浅谈新教师成长之路))

近来听了不少名师的讲座,深感荣幸,受益良多,因此我想在各位老师报告的基础上,粗略地谈谈我对数学新教师如何成长的一些看法。

仍然记得,在我大三第一次学习到数学教育相关课程时候,新课改,新课标,“四基四能”,“六大核心素养”等名词就一直萦绕在耳畔,我想它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准绳,引领教学。因此,第一方面我想谈谈数学新老师在教学方面应该怎么做。

1、教学方面

首先要认识到“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功夫花在备课上,而不是批改作业上,要给学生布置“有效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变得善学,学生善学,则“师逸而功倍”,善教源于善学,不善学就不可能贮存丰富的知识信息,因而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善教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善学?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是要多鼓励(皮格马利翁效应),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传记中曾说:“我是一个很容易受环境支配的人”,其实谁又不是这样呢?一个学生(指季羡林)交上去一篇作文,意外得到老师的褒奖,由此便对文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加努力练习写作,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我们数学讲究类比,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多鼓励孩子,比如作业少打叉,写一点评语,让那些平时不敢跟老师沟通的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怀。

其次,现在提倡教育要着重培养能力,我们数学有六大核心素养,那么我认为是不够的,六个方面主要体现的是科学素养,除此之外,在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中,还应有艺术素养——关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艺术素养,我认为比较好操作的是数学美和数学史(HPM,事实上如射影几何就诞生于画家研究的透视画法——从艺术中诞生的科学),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很喜欢数学史的原因,所以,我建议新教师,一定要了解一点数学史。有人问,不用数学史,我也可以教这块内容,为什么要用数学史将其变得复杂,对此数学家Kline的回答是“今天,学生们的数学知识,主要是从数学课程中获得的。通常的数学课程给出的是一个系统的逻辑叙述,这些课程经过编纂者的锤炼,成为“完美”的典范。这就使学生们淹没在成串的定理中,并产生一种幻象:数学就是从定义到定理,数学家们都是无坚不克的英雄。 历史却恰恰相反,课本中的字斟句酌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学生一旦知道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实在说,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气。”我想,如果我们用数学史眼光看教材,也许我们会看到另一番风景。

最后,要做一名“发展型教师”,要有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意识。具体地,要有“五年目标”,“十年目标”,比如我的五年目标就是找女朋友(滑稽脸)。还要努力评职称,发论文,打造自己的教学特点,总的来说,就是“能教会想肯写”,我一位老师说,或许教师不是我最好的选择,我选择了就要做最好的老师,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关于为什么做老师,另外一位老师说道“I touch the future ”(xjh)。总之,新老师要努力研究,勇敢尝试,要以己之昭昭,使人之昭昭,勿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

2、班主任工作

新老师最好是要做班主任,只能这样才能真正快速提升教学把控能力,一些出名的老师都强调“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那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则至关重要,在震泽中学实习过程中我一共上了7次课,每次课我都查不少资料,认真准备,但教学效果其实一般,现在想来,应当是和学生不太熟以至于交流不多,比较拘谨,还有就是自己对课堂节奏把控的能力不够,具体的说,当我讲课过程中,可能没有及时的注意到学生的表情变化,再或在关键的地方语言的诱导,精神的引领不够。与学生接触多了,自然就会慢慢学会,班主任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一点经验是,不要觉得自己是万能的,总是会有学生不服从管理,不认真完成作业,在你没有获得学生信任之前,不要去“惹ta”,即使你说的是对的,ta也不以为然,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理解你,相信你,从而达到一种精神引领,这也需要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3、高中数学讲评课的视野与

当下,普遍现象是对试题的理解不到位,只看局部而忽视整体(应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无法把握核心本质,不注重问题间的联系。解题其实是对知识本质的认识与领悟,讲题和评题匾上总结和反思。该如何做?

关注差异与方向

挖掘问题本质形成思维模型

注意讲评的层次性

善于挖掘共性问题

重视局部细节展示

视角重视解法对比

注重教材问题再加工

4、关于数学如何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任何一门课的学习都要从整体和局部兩个方面入手,既重视整体又重视细节,还要重视部分与部分的联系。在学习中,力争做到,既有分析又有综合.在微观上重析理,明其幽微,在宏观上看结构,通其大意。就今天的教育就况而言,整体观念更为重要,事实上,对于一门科学的正确概念,都不能从有关这门科学的片段中形成,即使这些片段足够广泛,水泥和砖不是宏伟的建筑。

澄其源而清其流:求因——上溯以求之,看问题是如何提出的, 明变——重理其脉络,考察概念的演变史,方法的进步史, 评价——作警策精辟之言,评价理论的本质,意义和局限性,我们的教材缺少中肯的评价。 总的来说,我们要“析古今之异同,穷义理之精微,明理论之结构。”

循序而渐进:勤学如春日之草,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

从师,读书与讨论——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刻苦努力:《中庸》指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比强。”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