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教育助力成长助力孩子成长,父母请记得做好这几件事)

开学了,父母们可以就此放松了吗?

其实并不会。从助力成长的角度来讲,开学后,其实是父母更有效地支持、陪伴孩子成长的好时机。

孩子在学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回到家,父母协助孩子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里,让“所学”与“所用”连接起来,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是有用的、有价值的、能解决问题的。

开学后,助力孩子成长,父母可以做好这几件事:

一、身:客观存在1、了解孩子当下的“身”、“心”特点

试想,孩子学习为了什么?

从长远看,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生活更幸福。

可问题是,这些父母心中期盼的未来,对于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他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

如果从孩子的角度看“好好学习”这件事,也许会有不同的答案。

6岁的孩子,刚背上小书包,在他/她眼里,“好好学习”是把新学的字写得尽量横平竖直,用力地握紧铅笔,一笔一画紧张地写,生怕因为横不平、竖不直而被坐在一旁的父母喋喋纠正;

16岁的孩子,书桌上摆满了像小山一样、做不完的各种练习册,“好好学习”是在下次考试时,分数能更高一点儿,免得听父母没完没了地唠叨。

试着想一想:我们的孩子,现在是多大年纪,上几年级,眼下她/她认为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如果问孩子,“学习是为了什么?” 孩子的答案会是什么?

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首先要了解孩子当下的身心特点。

只有“知己知彼”,我们才能因材施教,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长。

2、盘点父母自己的时间,全身心陪伴“10分钟”

在了解孩子当下状态后,父母也需要盘点自己可以投入到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父母的“客观存在”:1)每天下班后,能不能抽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在一起聊天、玩耍、阅读,带着爱的笑容和孩子一起做些跟学习无关的事情?

2)如果非常忙碌,能不能抽出10分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3)在10分钟里,能不能放下手机,看着孩子,听孩子说,带着关切和关心的目光?

如果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能”的话,恭喜你!

孩子会在每天这样的10分钟里,感受到父母高质量的爱与陪伴,获得未来离开家、走向社会、独自面对挑战时非常重要的安全感。

不妨问一问:

上面三个提问,我能做到吗?

二、心:主观体验

用心陪伴。孩子会知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不仅在这里学习如何吃饭、穿衣这样的生活技能(身),还会学习如何表达情绪、理解他人等心理技能(心),还有如何表达需求、与人沟通等社会技能(育)。

这些技能,孩子从哪里习得?

正是在家庭里,在每天的生活中,在父母一言一行里,孩子看到父母做出的榜样示范。

这样的示范有可能正面,也可能负面,全看父母日常言行是怎样的。

父母每天下班后,能抽时间陪孩子一起聊天、玩耍、阅读,孩子会在这样的陪伴里知道,“爸爸妈妈爱我,因为他们陪我一起玩儿,微笑地看着我,耐心听我说......”

父母在非常忙碌的节奏里,能陪孩子10分钟,孩子也会在这样的陪伴里知道,“我是很重要的,妈妈连吃饭时都戴着耳机打电话,而这10分钟里,她只关心我,问我做了什么,开不开心。”

在陪孩子一起时,能放下手机,带着关切和关心的目光看着孩子,听孩子说,孩子会在这样的陪伴里知道,“我是重要的,因为妈妈把手机都在一边儿了,认真地看着我,听我说。”

“行胜于言”,父母能做到用心、有爱地陪伴,孩子也会从中习得爱的本领,并确认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样的能力和认知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三、育:社会发展亲子一起来面对。任何“问题”都是成长的契机。

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们不仅要督促孩子写作业,还可以跟孩子聊聊这些话题:学校里今天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今天心情如何,开心不开心?今天是否遇到什么难事儿了?等等。

通过好奇式提问,让孩子打开话匣子,父母可以在提问与倾听里,了解孩子的情况,引导他们通过倾诉来减压,帮助他们在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

比如,6岁的女儿回来说今天换座位了,一起同桌好久的同学给换走了,她感觉很伤心。

父母可以“先心情,再事情”。

1)理解孩子当下的情绪。父母理解到孩子的情绪后,尝试回应所感受到的情绪,“听你这么说,我感觉到你现在很伤心。”通过理解与回应,让孩子知道她的情绪有被父母看到。

2)接纳与共情。在回应中,让孩子知道她的情绪是被接纳和被理解的,“如果我是你,相处很好的同桌给换走了,我肯定也会感觉很伤心。”帮孩子释放内在的情绪能量。

3)肩并肩一起想办法。对于当下的情况,跟孩子一起讨论“可以怎么办”。“我们一起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这么伤心。”比如,有的孩子说“那就下课后,我再去找**(被换走的前同桌)玩儿。”

也有的会说“这个新同桌,我发现他人也挺好的,中午**把我的铅笔盒碰掉地上了,他还帮我捡起来呢。”

请相信,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会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地引导孩子思考“怎么办”的过程里,孩子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自己“原来还可以想出这么棒的方法”,建立了面对问题时的自信心。

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

自信是自己给自己的,与他人的评价无关,孩子会因此建立起内在坚定的精神力量。

特别提示:

1、方法适用性。不同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家庭里亲子关系也各有不同,同样方法应用在不同家庭、不同孩子身上会有不同效果。

2、操作熟练性。上面的建议方法,从看完后的“知道”到在生活中能切实“做到”,需要父母经过不断练习、熟练、掌握的过程,就像孩子是在不断练习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

3、举一反三性。“三分生态系统”思维方式,帮你透过现象看到“冰山”之下的系统因素,不仅可以用在家庭里,还能用在工作中,也能用在自我认知与探索中,系统思维,帮你更理解世界。

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实践、成长,每位父母都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专家。

自主思考(Critical Thinking):

孩子放学回来时,观察到他/她的心情指数是几颗星?

孩子今天有没有遇到什么让他/她感觉开心/伤心的事?

如果让孩子说说“怎么办”,他/她会提出什么方法呢?你怎么看待这个方法?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