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男孩女孩教育方式的感悟(探讨成长教育男孩和女孩的成长教育)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男孩女孩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男孩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而女孩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

下面具体说说男孩、女孩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家庭教育。

男孩的成长可以显著地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出生到6岁,二是6岁到13岁;三是13岁到成年。

第一个阶段:出生到6岁,温柔岁月

这个阶段男孩是属于妈妈的,他们在婴儿时与女孩一样喜欢被大人抱,喜欢被人逗着咯咯笑。他们需要与爸爸妈妈(至少有一方,一般为妈妈)形成特殊的亲密关系。男孩与女孩的性别差异很早就显现出来了,男孩对别人触摸他们的脸不敏感,女孩却更喜欢触摸。一般来说,父母往往对男孩更严格,拥抱女儿、和女儿呀呀说话的次数均多于儿子,儿子受到的体罚也多于女儿。

男孩不宜过早入托。大量研究表明,与女孩相比,男孩对分离更容易感到焦虑,他们认为自己被抛弃了,而且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更容易烦躁、好斗,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在看护方面,由细心的亲人或者有责任心的保姆看护远远比托儿所要好,看护人对孩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男孩会学会和看护人保持亲密的关系,能感受到温暖并理解别人的善意。

6岁以下的儿童,性别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护人要真心地爱护孩子,让孩子在内心深处感觉到安全,他的大脑就会得到充分的发育,也会善于交流,喜欢学习和与人合作。

第二阶段:6岁到13岁,他们在尝试学着成为男人

这个阶段的男孩想要和爸爸更亲密。男孩到6岁时,突然就变得“男人气”十足,舞刀弄枪,他们更喜欢和爸爸或者其他成年男性一起,想学着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个时期男孩可能会尿床、攻击小朋友,甚至偷东西等看似不良行为,但他们这样做其实仅仅是为了引起爸爸的注意。

有很多妈妈为了让孩子更阳刚,就有意识地疏远儿子,让儿子和爸爸更亲密,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孩子需要与父母同时保持亲密关系。而且男孩在很小的时候,如果母亲突然消失(比如异地上班、把孩子送回老家),他就会关闭与妈妈有关联的温柔、可爱的一面,变得紧张、脆弱、压抑。

6-13岁的男孩正在向男人转变,他们必须从身边的男人学习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爸爸经常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找一个人来代替。对单亲妈妈来说,她需要为孩子找一个出色的男性榜样,如孩子的舅舅、好朋友、学校老师、体育教练,但必须得保证孩子不会受到虐待。

第三阶段:14岁以上,向男人进军

14岁左右的男孩进入了快速发育期,他们的睾丸激素是以前的8倍左右。他们开始好辩、焦躁、喜怒不定。这个阶段存在着一个矛盾——他们已经准备向男人迈进,而父母却想让他们在五六年之后再长大。父母看到的是幼稚,而这些准男人们却无法忍受你的老气横秋、唠唠叨叨。他们不再依恋爸爸,甚至会摧毁他的偶像,两个男人有可能变得关系紧张,这就需要妈妈在中间协调,但问题是他们往往与妈妈也开始变得疏远。

十几岁的男孩是非常“任性”的,他们热衷于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很容易忽视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约束,而且他们会有自己的朋友圈,与家庭生活也越离越远,家长对孩子的老师也不如以前联系紧密,这会使得很多家长特别是妈妈们陷入了焦虑。

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给男孩们找一个“导师”,在国外,家庭集体活动、社区学校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你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好朋友担任“导师”,但他们得喜欢孩子并善于沟通,能够赢得孩子的信任。在你与孩子冲突的时候,他们是化解桥梁!事实上,你也可以帮助朋友的孩子,当他们不是你自己的孩子时,其实非常讨人喜欢!如果孩子们身边没有引导者,他们会经历很多坎坷,会与父母争吵,会变得性格孤僻、情绪低落,而且在性、酒精、烟草、毒品、网络游戏等问题上栽跟头。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家人之外有一位成年朋友,足以防止孩子走上犯罪之路。

切记,不要让你的孩子在没有成年人关照的情况下整天和同龄人呆在一起!

与男孩的3阶段不一样,女孩的成长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生到2岁,我要安全

生命的早期是大脑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帮组她们大脑成长的正是爱、微笑、歌唱和各种有趣的互动。研究人员用高速相机记录了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过程,发现妈妈和宝宝之间存在默契的呼应,这些对话能够帮助孩子确认妈妈对她的爱,这有助于她在成人后察觉他人的情感,学会共情。

但如果妈妈的回应有一点延迟,宝宝就会抓狂,发出激烈的哭声。这时候妈妈用她特有声音回应,如“怎么了,噢,亲爱的,宝贝儿”,她就很快安静下来。在得到数千次这样的安抚之后,她的大脑就逐渐形成了一条从压力通往放松的通道,这也是她今后将使用的通道。

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其实关键期是在6~12个月,婴儿非常看重谁在她的身边,而且女孩比男孩对社会关系更加敏感。婴儿是不会自己安抚自己的,所以他们很容易烦躁,哼唧,嚎啕大哭,照顾者需要帮她们平静下来,抱起来,安慰她,帮他放松,以后她也会学会安慰自己,你要知道,如果妈妈们在孕期情绪激烈,会对宝宝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

宝宝需要平静和安抚,但也需要伴随着兴奋、快乐,比如躲猫猫游戏,爸爸们会把孩子高高地抛在空中,追跑打闹。有研究表明,跟爸爸们一起疯玩长大的孩子比那些只玩温和游戏的孩子,抗压能力要高得多。

陪孩子玩是非常重要的事,玩耍能够激发她们大脑的潜力,爱玩的人都善于创新,而且在开心状态下长大的孩子不畏缩,也不木讷,活力十足。

第二阶段:2岁到5岁,学习探索

这个阶段的女孩子们的重点就是探索,要知道艺术、运动能力,都是从1~5岁这个阶段开始的。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的说话方式是男女有别的。对于男孩,可能更多地会加入数字、空间等概念,而对于女孩,则更多地强调感受和美,也就是说,我们无意中就开始对男孩灌输理性感受,对女孩则强调情感体验。事实上,你可以多跟你的女儿谈数字、搭积木,这对培养他们的数字空间能力大有裨益。

无需给孩子们买那些用电池和闪灯组成的新潮玩具,那些东西实际上中看不中用,对培养孩子的动手、探索能力帮助不大。如果孩子们的玩具、玩偶堆成山,那么她们也无从下手,给孩子准备几样玩具,放到方便易取的盒子里,经常换几样就可以了。对女孩子来说,一些废纸、彩笔、蜡笔、颜料、废旧贺卡、贴纸就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玩具库。

请记住自然最重要,电子产品对她们来说远远没有立体的自然重要,学琴等各种学习活动如果开始得过早,反而会损伤她的智力。孩子需要自己的时间,需要白日梦和无所事事的空间,这样才能让想象力得以发展。关掉电视,让孩子们可以思考,和自己对话。介于我们的独生子女过多,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在小区建立一个玩伴小组。

女孩无疑比男孩更爱美,但有些妈妈把女孩妆扮的美过头了,各种漂亮带褶皱的裙子、漂亮的头饰和鞋子只会让束缚住孩子探索的手脚,反而那些方便结实的衣裤能让她肆无忌惮地玩水、泥巴、颜料。不要给女儿买那种特别强调外表和着装的玩具,女孩也会喜欢火箭、城堡、卡车的和农场的。

要温和但坚定地教给女孩纪律和规矩,帮助她们处理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在强烈情绪的时候能够清晰地思考。

第三阶段:5岁到10岁,和他人相处

从发展过程来说,小婴儿并不会对和她一样呆萌的婴儿有多大兴趣,因为爸爸妈妈更好玩;3岁以下的孩子在一起能好好相处的时间也超不过几分钟。但到了4、5岁后,女孩子们就可以在一起好好玩那些幻想和假扮的游戏—比如百玩不腻的过家家。这些游戏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而且我们是在玩耍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

对于女孩来说,朋友如同氧气一样重要。同龄的男孩与朋友干一架,可能一小时后就又在一起厮混了,但女孩和朋友发生别扭后却没那么容易走出来,她需要家长们关心她,抚慰她,你是她社交上的领路人,但大部分情况你完全可以不用干预,在她求助时,帮她分析,给予建议就可以了。

在交友方面,有7个建议:友好、分享、同理心、控制攻击性、道歉、理解情绪和知道什么人可以信任。而且妈妈是女孩子在社交上的榜样,如果你经常和你老公当着孩子面情绪失控,要么她完全和你不一样,要么就完全一样,所以,那样做是非常愚蠢的。在妈妈和宝宝的关系中,如果没有建立起安全的连接,那么你的孩子成年后也会有这方面的问题,男孩子会逃避或者不信任妈妈;但女孩却相反,当妈妈们抑郁、疏离、愤怒,她会更靠近妈妈,试图帮助她、安慰她。这些女孩在交友时也会更愿意和焦虑和压抑的人在一起,因为这些人有妈妈的影子,她要帮助她们。

第四阶段:10岁到14岁,发现内心

到了小学高年级,女孩们很有大人样,敏感而成熟,你以为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请你注意,这个阶段的女孩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陪伴,需要多教导、多解释、多询问,参加更多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把她推出去让她独自成长,承受各种压力。

我们常说,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美国研究青春期的顶级专家彼得·本森的火花理论非常有用,他认为所有的青少年儿童都具有某种火苗,他将火苗分为三类——天赋(如写作、绘画),性格(勇气、同理心),承担某项任务(如保护大自然),他们能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父母的任务就是发现和强化孩子的火花,这些火花能够让孩子们在学校表现得更快乐、自信和健康,还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吗?

发现灵魂。灵魂驻扎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帮助她们判别是非,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良知”,如果你自己违背了良知,纵然别人不说,你自己也会讨厌自己。灵魂具有创造力,它是真是的自我,孩子们需要去发现它,承认它,和它友好的相处。在发现灵魂方面,如同男孩子需要一个父辈男性作为榜样,女孩子同样需要一个榜样的年长女性,让她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有内涵的女性,比如老师、她喜欢的一些项目的教练,她的姑姑阿姨,她们应该具有内心温暖平静,而又不乏味平淡,并且欣赏和支持你的女儿。

第五阶段:14岁到18岁,为成年做准备

14岁的女孩,她已经很高,度过了青春期,非常聪明,怎么样,是不是可以放手了?或者完全把她当朋友,这样大人是会轻松不少。但请记住,答案是NO,她们的大脑前额皮质的控制中心还没有“完工”,当她有压力、紧张时,大脑的“杏仁核”——冲动和情感反应的中心,就会马上控制她。所以,这时候她们仍然需要父母,而不是朋友,你需要规定她晚上几点必须在家,禁止饮酒,随时知道她在哪儿,和谁在一起,也许这样做有点老套、不受欢迎,但这正是有责任心的父母应该做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会自立、思路清晰、情感强大、处理好和别人的关系、做事有目的性,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有这样一个案例,14岁的玛瑞拉在一天放学后和同学们一起过马路,被一个大货车严重撞伤,1人丧生,5人重伤,历经多次手术治疗后她基本上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但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应激障碍,她非常害怕靠近马路和汽车,她的爸爸妈妈给她找了一位应激心理咨询师,慢慢地她们建立了较好信任关系。这一天,心理医生觉得是时候谈谈核心问题了,她问玛瑞拉,这次事故中是谁的责任,玛瑞拉当然认为是那个闯红灯的白痴司机造成的,这时心理咨询师问她有没有在绿灯时观察过过往的车辆,这一下点醒了玛瑞拉,她意识到自己太过信任人行道和交通灯,她和同学们说说笑笑,根本没有观察到周围的环境。她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玛瑞拉被成功地治愈了,她不再害怕公路和汽车。这个课叫“成长”,虽然太过残酷,它告诉女孩们自己要为自己负责,保持清醒和警觉,这可以保护自己。

希望爸爸妈妈们告诉自己孩子这个案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