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既是乱世生,却在襁褓养。刘禅:只是在见证,并没有历练

想得起刘禅,是因为有句话叫做:扶不起的阿斗。

阿斗就是指刘禅,成为教育界的反面典型已近2000年。

想想,也怪可怜的,无论多少辈子,是不大可能翻身的了。

阿斗生于乱世,其父刘备一直寄人篱下,

连个安身场所都没有。

话说当年刘备脱离袁绍阵营,

跑到荆州刘表那里混口饭吃。

终于可以安心下来,启动造人工程。

建安十二年(207年),甘夫人生下阿斗。

《三国志·蜀书·二主妃子传》时记载着这个重要时刻:

“先主甘皇后,沛人也。

先主临豫州,住小沛,纳以为妾。

先主数丧嫡室,常摄内事。”

翻译一下就是:

先主甘皇后,沛县人。

先主几次死去正妻,甘皇后常常主持家政。

她随先主到荆州后,即生下后主刘禅。

那时的刘备,已经46岁,在荆州依然立足未稳。

曹操有意跟刘备过不去,率军南下荆州抓刘备。

刘备无力抵挡,只能丢下老婆孩子狂奔。

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保不了,

刘备的上半辈子过得实在窝囊。

甘后抱着刘禅一路苦追,

幸亏赵云舍命保护,甘后母子才免于兵难。

这一路上,刘禅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只是在见证,并没有历练。

因此,不要说生于非常年代就是资本,

很多人只是苟且地活着,

并有没有真正历练。

在荆州站稳脚之后,刘备正式启动开挂人生。

刘禅过上了几年安稳日子,不用颠沛流离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50岁的刘备,

应刘璋邀请率军入川。

四岁的刘禅留在荆州,

生母甘夫人不幸去世,继母孙夫人抚养。

由于刘备与孙小妹的结合是政治婚姻,

孙小妹头脑非常清楚,

因此就没有委身于刘备,

压根就没打算给刘备续后。

继母的觉悟,历来都不会很高,

孙夫人脾气火爆,还仗着有孙权这个后台,

根本没把刘备放在眼里,

她没把刘禅搞死就不错了。

这里只能说刘禅比较幸运,

遇到一位不怕事,但也不惹事的继母。

刘禅很长一段时间,

是作为刘备家族传宗接代的独苗存在。

根正苗红,系万千宠爱于一身。

刘氏一族想兴旺,风险特别大。

当然,届时一起留在荆州大本营的,

还有诸葛亮、关羽等追随刘备的铁杆,

刘禅在大家的呵护中快乐成长。

这也就出现了对刘禅的了解,

诸葛亮居然比刘备这个亲生父亲

要深刻几分这样的咄咄怪事。

蜀先主刘备驾崩前,

有一段嘱托身后事的记载,

其中提到后主刘禅的部分: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

甚大增脩,过於所望,

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诸葛亮集》

一般的人只注意到了这里边的名人名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得太好了,此处有掌声。

后来细想似乎哪里不对劲:

让人觉得这里面藏着什么阴谋,

刘备对自己儿子刘禅的了解和认识,

竟然还需要通过他人的评价,

诸葛亮竟然比刘备还要了解刘禅。

这到底是谁的儿子啊?

说句直白话,刘禅身子属于刘备的,

搞DNA检测,与刘备的相似度绝对在99%以上。

但他的思想却属于诸葛亮的,

完全是按照诸葛亮想要的模式成长。

在刘禅的成长路上,

作为父亲的刘备严重缺位。

刘备作为父亲是失败的,

只负责生,却不负责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

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

十二岁的刘禅跟着沾光,被立为王太子。

然则,刘禅只有太子之名,

能力和实力都是不具备的,

权力更是想都别想。

倘若放他去与曹丕曹植斗,

保证打不到三个回合就呜呼哀哉。

用和平方式培养出来的指挥官,

终究难堪重任。

诸葛亮是刘禅实际掌控蜀汉大权的最大障碍!

只不过,刘禅被诸葛亮洗脑太久太深,

可能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障碍。

只认为,有人替自己操劳国事,生活是幸福的。

以诸葛亮的绝世才华,教好刘禅并不是件难事。

再上刘禅并不笨,从某些方面衡量,

他的智商比一般的人还是要高出许多。

然而,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奈,

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育,

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非常明显。

最终的结果,就是高分低能。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诸葛亮,

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前,

诸葛亮在集团只排第四,

自己都没有多少实践机会,

又怎么能让刘禅在实践中成长呢?

就算他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

更大的可能,诸葛亮压根就没有这个心。

如果向刘备提出

让刘禅去实践历练的建议,风险非常大。

诸葛亮一生谨慎,绝对不会做这种亏本专卖。

建安十八年(213年),

诸葛亮、张飞、赵云奉令入蜀作战时,

基本不太可能会带上六岁的刘禅,

只能把他留在荆州,

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在此期间,刘备先后发动了

与孙权争夺荆州南部诸郡、

刘备与曹操汉中之战等重大战事,

都没有把刘禅带在身边,

以让其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三国乱世,能打仗会打仗是第一本领。

刘备自己不带,其他人谁敢带?

刘禅是在安乐窝里成长起来的。

反观曹操,就非常重视实践中培养接班人,

既然自己没有结束战争的能力,

那就让接班人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于是,把有培养前途的几个儿子带在身边,

亲自调教,让他们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看看接班人曹丕:六岁学会射箭,八岁学会骑马,

十岁就随父亲征讨张绣。

而曹操的大儿子曹昂,

曾经是最理想的接班人,

就是在征张绣时因救曹操而死的。

曹操有资本,儿子多,

前前后后生了25个儿子。

而刘备当时就一个刘禅,

后来才又生了俩,但基本不成器。

数量一比,实力差距就出来了,

将唯一的接班人带到前线去,

刘备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数量差距太大的时候,

谈质量问题显得非常奢侈。

曹操死了曹昂,还有曹丕,

倘若曹丕也死了,后面还有一长排,

他根本就不缺接班人,

并且一直都可以优中选优。

而刘备就差得远,总共就3个,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刘禅,

倘若让刘禅学曹丕到处征讨,

一旦出现意外,

蜀汉的根基就断了,

根本就不用再打。

因此,敢不敢冒险,

还得凭实力说话,

你有输得起的实力,

才能放手一搏。

想想现在许多人,一冲动就去冒险,

结果搭上了自己的年轻生命。

冒险是个技术活,更讲究实力。

实力不具备的时候,

老老实实呆着,等翅膀长硬再说。

刘备输不起,更不敢冒险,

最后无奈在白帝城托孤。

那个时候,蜀汉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看看历史上,只要是托孤的,

意味着皇权旁落,

结果往往都不会太好。

我们在强调一件事情的时候,

一定要强调综合实力,

两个对手的较量,

绝对不是面对面的单打独斗。

既要比统帅的谋略、胆识和胸襟,

又要比武将谋士的忠心与能力,

还要比接班人等后备力量建设。

倘若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大业怎么办?

曹操、刘备、孙权都面临这个问题,

但最先在北方站稳了脚的曹操,

腾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培养后备力量,

在三国争斗中笑到了最后。

就连培养接班人,带儿子上前线,

曹操死一个曹昂,

也就是死了二十五分之一,

后面还有好多人等着排队。

但倘若刘备没了刘禅,

却是百分之百的输,

彻底失去了翻盘机会。

总说阿斗扶不起,他也很无辜啊!

缺乏历练的人生总是如此悲催。

在刘备南逃过程中,

赵云冒死也要救刘禅,

创造七进七出的神话,

其意义也在此,

因为刘备输不起。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想,

为了你刘备的儿子,

却不惜差点牺牲一个大将的性命,

这种做法能得到人心吗?

刘备集团的人才力量建设总是不尽如人意,

真值得好好反思。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