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静心教育 静待花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教育伴成长静待花开,静伴成长(教育孩子的深度好文))

妮妮四岁了,都四岁了,却死活不去幼儿园。这是让所有人着急的事。但是若是强行送孩子去,恐怕也不好。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造化,都有自己的成长点。大人们的焦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孩子的父亲大雄为孩子不去幼儿园的问题烦恼至极。可是,家里的其他人,谁又不烦恼呢?但是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等待,静待花开。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性格是天生的,可是个性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塑造的。妮妮随父亲的性格,天生不乐意多说话,倔强固执。属于典型的黄蓝色性格。大雄因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在外,只有周末回来陪孩子和家人。母亲也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族。如此,孩子的照看只能落到姥姥姥爷身上。而年轻人们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回家总是会抚弄手机,也就是说,和孩子的交流时间变成了手机刷屏。即使和孩子交流也是显得那么不专心。故而孩子在这种长期缺乏父母之爱的环境中,就会变得胆怯,孤独,不喜欢和人交往。若是这其中有什么惊吓过孩子的事,比如曾强行要求孩子干某事,那孩子就会在幼小的心里种下抵触的情绪。再加之天生的黄色性格,就会更加的倔强,甚至出现过分的叛逆。

面对此,记住,不能对孩子再强行做任何事了。而是多陪孩子去公园,去人多的地方。先让她逐渐适应人多的环境。但不要强求让她主动和小朋友们玩。要知道,小孩子是不能强求的。比如碰见人,大人为了面子,强行要求小孩子给大人们问好,可是小孩子有天生的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不熟悉,我就不问。当孩子不问的时候,切不可执拗。一笑而过。大人们做好自己就可以了,可以给孩子提出来,但不要固执地要求孩子怎么去做。榜样的力量就足够了。

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不是也没读过幼儿园吗?四五岁的时候,不还是在和稀泥吗?为什么非得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幼儿园呢?等孩子大一些了,就会主动去学校的,这是肯定的。人是社会中的人,有主动和人交往的意愿,但是这个意愿一定要靠家长保护好。否则,孩子就会出现自闭的问题。还好,妮妮她有自己独特的爱好,那就是画画。这种孩子,有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要把自己的孩子当天才看待,那个天才没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事呢?当你想明白此,你也许就会释然很多。

孩子过了三岁,我们要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严格要求,比如随地扔垃圾,说脏话,乱动别人的东西等,我们只要发现,就当毫不客气地指正出来,不能随之任之。这个年龄后的孩子,是逐渐从母体分离寻找另一个榜样的时候,而父亲的介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作为父亲,你对孩子的爱犹如大山,那是有棱有角。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要明确告诉孩子。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却不可以失去理性,用吼叫的方式处理。而是立马制止孩子的犯错行为,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先由他苦恼,不要理睬。等她情绪略微平静的时候,然后告诉她,这个事是不对的,应该如何。要相信孩子是听懂的。但是你不要渴望孩子会马上改正过来。教育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漫长的过程。故而你的一顿打,一顿臭骂,是根本起不了作用的。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很好的“记性”。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犯得错误还少吗?不也是一次次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改正吗?而且还有很多的不良习惯,不是到现在也未能改正吗?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为关键的养料,在这个途中,我们还要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她的尊重,民主。自然还有严格。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宽容乐观的家庭里,而她的处事行为又是那么合乎规范。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宽严相济的度或时。

当然3到6岁的孩子是麻烦的,但不管怎么,都是要经历成长的。而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所要做的只是对孩子的引导,而不是干涉。我们尽可能地陪伴孩子,而不是干扰孩子。当孩子专注于某一件事时,我们不要去打扰他们,我们只用自己的余光欣赏就好。我们每一个成人都是经历了童年的成长,而我们很多个性的东西,都是后天通过自我训练而成的。童年对成人也好,儿童也罢,那只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可以把自己的童年教育以及成人世界里的价值观强加给正在成长的儿童。否则,儿童个性的发展,就会打上自己错误的烙印。

其实,教育本就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没有什么万能的教育定理。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普遍道理与特殊个性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来指导自己如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指引。在这过程中,我想要表达的是,你与其对孩子撒气,还不如静下心来多读一些有关教育孩子的书,然后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给自己的孩子制订出一个可行的计划或者方案。而不是在自己给孩子撒气的过程中,惹得家庭不好,矛盾频出。这样给孩子就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印象。那如此,还不如撒手不管,任孩子自由发展更好。

当然,作为父母的,着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想想,这个孩子是自己的,我们对别人尚且有耐心,为什么就对自己的孩子失去耐心了呢?还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要替孩子成长,大包大揽地替孩子干她自己能干的事。三岁到六岁,是孩子智力、语言、学习、想象力、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关键时期里,对孩子而言,那就是各种尝试。切记:不可剥夺孩子的成长权利。

啰嗦到最后,我还是想根据自己的经验,给所有恐惧于干某事的孩子一个可行的建议:孩子之所以恐惧,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这安全感的缺乏主要是因为父母的不在身边导致,她就会在心里上表现为特别依赖,她内心深处渴望与父母的交流,陪伴。如此,三岁以后的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那就表现为对很多事物的恐惧。所以方法有二:

第一,不论你工作多忙,只要回家,就一定把所有的时间都给孩子,不再看电视,不再玩手机,而是专注的陪孩子读书,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一起玩耍,傻傻的样子就是孩子最爱的样子。

第二、对于恐惧某事物的孩子而言,要想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多接触现实物体,让他亲自体验和感受自己曾经十分恐怖的事物,经过多次重复接触,让他最终发现,原来这些事物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可怕。比如以妮妮的恐惧去幼儿园为例,最好就是先不要给孩子再提去幼儿园的事,让她的心松懈下来,然后每天由家人带着她去幼儿园附近,看孩子们玩。慢慢地,她的内心就会产生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念头。但是还是不要着急,把孩子一个人送进去。如果要送,先和孩子一同进入,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家长的存在,等孩子和其他孩子融入玩耍交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开始问她:快乐不?喜不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当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你就要诱导她:说今天爸爸或妈妈有事,不能去,自己一个人和小朋友们玩好不好?如果爸爸或妈妈陪你去,李老板就不发工资了。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思考。其实这个时候,很多孩子会答应的。当然,如果实在还不行,那就等待。没有什么教育比等待更好的了。

我知道我的见解对孩子的实际问题还是有所“纸上谈兵”的感觉,也许你也会说,不是你的孩子,你当然不着急。其实,如果当你读一些教育类的书或者一些诸如《阿甘正传》这样的书籍的话,你就不会这么说了。最后欢迎各位和我交流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困惑,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乐意和各位诚心交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