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一直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贬低成长教育母亲打击式的教育孩子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位网友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一位患上了抑郁症的孩子,去复诊的时候正好在看书。医生看见了便表扬她:“这孩子真用功。”
谁知孩子妈妈一听,却立马泼凉水说:“用功,假用功。”言语中带着说反话、鄙夷嘲讽的味道。
心理医生辛辛苦苦修补孩子内心的伤痕,父母随口的一句否定,却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渊。
真是让人又着急又无奈!
在这条微博下,许多人都分享了自己小时候被家长打压、贬低的经历。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心里明明是爱孩子的,表达出来的却是打击和否定。
很少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即使孩子的表现不错;
在外人面前把孩子贬得一文不值,认为这是谦虚;
把别人家的孩子捧上天,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进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习惯用这样的“打压式”方法来教育孩子。
这类父母认为,比起夸赞,适当的贬低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2
什么是“贬低式教育”?
“贬低”指的是故意降低对人或事的评价。“贬低式教育”,通俗地说就是打压式教育。
父母用贬低式语言教育孩子,不论孩子事情做得怎么样,首先得到的都是指责和批评。
就好像鸡蛋里面挑骨头,做得好与不好,都会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打击。
贬低式教育以大人强势的地位去打压毫无反驳之力的孩子的自尊心。
若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大概率会出现较强的自卑感,不会表达自己,内向自闭等不良现象。
湖南卫视推出过一档节目叫《少年说》。请学生们上到天台,对着台下的同学和老师说出平时不敢说的真心话。
其中一期的主人公,就饱尝这种“贬低式教育”带来的伤害。
小女孩有一个闺蜜,是学校里叱咤风云的学霸。
两人在生活里是形影无间的好朋友,然而小女孩的母亲却经常拿闺蜜与小女孩做比较:你看你的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学霸闺蜜会跟你做朋友?
小女孩直接控诉母亲:
“我知道别人很厉害,但是自己也很努力,为什么你就看不到呢?每次成绩发下来,你就说,哇,别人数学好厉害,英语好厉害,什么都好厉害,为什么你总是要这样打击我?”
孩子表达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她只是想让妈妈也看的到自己的努力。
谁知妈妈听完后面色冷漠地搬出一大套理论,说:“我拿你跟别人对比是没问题的,没对比就没进步。”
随后,还当众列举了孩子的一大堆缺点。
孩子又说,可是我不适合激将法啊。
结果妈妈更理直气壮:要是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
小女孩说不过母亲,转身跑到后台,与闺蜜抱头痛哭起来。
贬低式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们认为这是理所应当,于是藏住心里的欢喜,不给孩子任何称赞和鼓励。
而当孩子表现不好,家长们立马言词激烈的上纲上线,纠偏正畸,把孩子批评到怀疑自我。
更糟糕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情绪浑然不知,认为说两句没什么大不了,并且每当孩子进行辩驳的时候,有些家长还会指责孩子“态度有问题”。
这种“打击式教育”毒害了多少人的少年时代。
姜文在《十三邀》的访谈中曾提到他的母亲。
他说:“终其一生也没有得到母亲的一句夸奖,这是我人生中最失败的一件事情。”
接着,他回忆了一些事情:
那时他考上中戏,兴冲冲地告诉母亲,母亲却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看你衣服还没洗呢。
即使今天的姜文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提起这段往事时,仍然满是无奈。
03
人格的形成总是与家庭脱不开关系。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的打击教育是孩子一辈子也无法磨灭的创伤。
故意的贬低和打击给孩子带来的从来都不是教育,而是伤害。
英国心理学家费尔贝恩(W.R.D.Fairbairn,1889-1964)认为:
“儿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持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
如果是父母做错了,意味着孩子内心构建的理想化父母意象破灭,这是很痛苦的事情。
为了逃避这一点,孩子在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不好,自己是坏的,自己得到的一切不好对待,都是有原因的。父母对孩子的打击,让孩子觉得是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不配被爱,也不配快乐。
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成长为一个“低自尊”的人,自卑、怯懦、郁郁寡欢。
一位网友表示:初中时,妈妈曾在KTV当众嘲笑打击她,让她感到无比羞辱,导致至今都不愿再开口唱歌。
父母一句有意或无意的嘲笑,对于孩子来说却像一根针一样,深深的扎在了心上。
贬低式教育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是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严加守护的,只有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外界的认可和鼓励,才能激发出孩子对自我的自信,从而更加积极、阳光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当孩子的自尊心在父母贬低式的教育中被打压、指责,那么孩子便会由于得不到外界的认可备受挫折,内心变得敏感脆弱、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自卑。
贬低式教育,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感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认可,反之被持续的指责所代替,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深处便会积压诸多对父母的不满。
当孩子对父母的不满久积成疾,最终便会引发逆反心理的爆发式形成,日常生活中便会习惯性的和父母事事较劲、对着干。
贬低式教育,容易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强有力的助推器,缺乏自我认同感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认可自己、并且不相信自己能够达成目标。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来自于父母贬低式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极易成为降低孩子自我认同感的罪魁祸首,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04
去年暑假,湖北一名12岁少女乘火车离家出走,被列车乘警发现,随后将该女孩临时安置到派出所。
民警把孩子接到派出所后,便尝试着和她沟通,但女孩非常内向,不怎么说话,直到民警和她聊到宠物才慢慢打开了话题。
女孩说,自己的妈妈不爱她,不关心她,总是说自己不争气,平常家里人工作忙,就只有宠物狗陪着她。
家长过于严格,让女孩很不自信,一直说自己很差,她的性格也很内向,几乎没有同龄的朋友。
尽管女孩的成绩排名前列,可却一直告诉民警自己成绩不好,很少拿第一、第二,参加特长比赛也总是无缘前三。
当孩子的妈妈接到孩子的时候非常自责,表示平常很乖,是自己的教育方法错了。
合适的亲密关系,需要把握好爱和操控的边界。
过度的打击和否定孩子,表面是为了激励孩子,事实上却会带给孩子难以磨灭的伤害。
父母们要知道:锻炼韧性最好的方法是要给孩子信心、爱心和用心,给予尊重和理解。
自信、乐观、内心强大的孩子才会有好的抗挫折能力。而这些品质都源于内心,内心强大都源自于爱。
经常鼓励孩子,教给孩子独立的方法,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乐观大方,心胸开阔,才会真正不被挫折打倒。
所以,请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和爱孩子,这份接纳和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披荆斩棘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