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成长教育观后感50字认知裂变,自我成长--读《教师成长力》有感)

如生命一样,教育是一段旅程。生老病死、荣辱沉浮,恰如自然界花开花落一样,有着自己既有的规律与法则。在物理层面,所有人的结果都是一样,谁也无法避免死亡;在精神层面,却有天壤之别:有的人精神枯竭,如腐朽之木,找不到灵魂的皈依;有的人精神丰盈,如参天大树,里面珍藏着许多富有传奇的故事。有的教师,即使即将退休,仍然充满了教育活力;有的教师,刚刚踏上教育岗位,却丝毫没有教育热情,每天混日子,得过且过。

教师如何对待这份工作?教师如何成长?郝晓东老师的《教师成长力》围绕思维认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自主管理、自我反思、学习榜样六个主题全面详尽的为教师绘制了图谱,每一章节都不可或缺。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能直击内心。就像傅东缨老师序言《一份新教育实验的行动宣言》所说,这本书是郝晓东老师在新网师实践多年的研究成果。

书中指出:观念的贫穷比物质的贫穷更隐蔽。例如:固化的认知偏见,单一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的判断等。通读全书,我结合自己仅有的教学经历,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生命的裂变,认知是基础。

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这份职业,将决定你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行走。公立学校当教师,同样职称的教师工资是大体一样的,不会因为你干的少就扣你工资,当然也不会因为你多做得多而发你奖金。因此很多人在这个工作环境中慢慢地变得懒惰和自私,能少干绝不多干。但是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不主动付出,不主动学习是不行的。因此出现一个悖论:现实中的教师如果躺平了,那一般教学和管理都不会出色;如果太拼了,会被嘲笑:又没有奖金,实在是亏本的买卖。这个认知基于把教师单单看成赚钱的工具,以金钱去衡量。转变一下我们的认知,把当老师看成自我成长呢?

2023年,我主动加入雪梅读写团队。其实早在2020年我就听说过这个团队。是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培训会议上,副校长建议入职三年以内的教师加入雪梅团队,每周会有阅读和写作作业,必须完成。我当时心理想的是:白天工作已经很累了,哪有时间看书和写作?我才不加呢,这不是自找苦吃吗?闲书我倒是愿意看,教师专业书我可看不懂。

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认知上把工作和学习都划分在一起,不愿意主动多学习一点点。每天就是稀里糊涂地教学,从来不写反思,也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叙事。就这样当了两年教师,才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自我成长啊!刚当教师的前两年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每天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后悔没有早点加入雪梅团队,这么宝贵的前两年就这么过去了,现在想想,都记不清发生了什么。所以就想郝晓东老师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郝老师用自己的成长故事给我们描述了一副专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因其自身的成功,案例有了权威性和可效仿性。

专业阅读,持续写作。

郝晓东说:专业阅读需要三重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我们自己阅读,只能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无法完成与他人的对话,自我的对话质量并不高。

加入雪梅团队之前,我不会有意识地去阅读专业书籍,因为他们往往读起来比较难懂。不过我喜欢看书,尝尝看一些文学类作品,也仅仅限于看,从来不写读后感什么的。

加入雪梅团队后,才意识到专业阅读和持续写作的重要性。团队每个月共读一本教育学或者心理学著作,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周上交一篇“命题作文”,大多是围绕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反思。每周2000-3000字左右,一个月将近一万字,从三月到六月,我竟然已经写了三万字!而且也并没有觉得比之前更累更忙,反而习惯了把每周六下午的时间留给写作之后,心比之前更静了。写作本身也是整理心情,让一周繁杂的思绪收拢,更好地迎接新的一周。

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与文字对话,与自我对话。读《教师成长力》,读的是教师成长的力量,也是读自己的成长故事。就如封面所说“唤醒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奔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成长的路上,唤醒自我,发展自我,每个人能书写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

“小呆日志,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共享生命成长。”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