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一个班几个班主任(学生成长教育成长教育篇:一个小孩(班级),也许需要两个班主任)

今年接触孩子成长教育类的事情挺多:

是因为研究需要,去了一所小学做班主任助理实习,也就是”二班主任“去简单体会了一段班主任的办公生活;是亲戚里小孩多,自己又比较喜欢小孩子,也喜欢解决问题、看起来可以帮得上忙,所以亲戚家庭有问题了,小孩出现”状况“了,就会找我寻求帮助(但其实我也只是喜欢小孩子、喜欢心理学而已,但并不专业),我也会从与孩子的交流中收获很多;是自己由于上面两点,平时就更加关注小孩成长教育的话题或新闻,但是现在媒体上关于成长教育的新闻充斥的都是”爆款“负面新闻,这里不再列出,基本都与伤(致死)人(熟人或生人、大人或同龄人或小孩)、侵犯女生、校园霸凌有关,各个都可谓触目惊心,当然这都是媒体爆出来的,必须是”爆款“新闻,然而,不那么触目惊心的非”爆款“的的不良事件是否不值得关注?

所有人都在想现在小孩都是怎么了,或者换个问法, 现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三者是怎么”合力“把一些小孩弄成这样了的?如果是单独的个例,那么责任可能只在三者中的一方,但是如果是个频发的现象,那么这三者都应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里的教育,指的是成长教育,而不是学习教育。

社会教育

比起以往信息不发达的年代,现代社会教育在小孩的成长过程的成本比例会大一些。

网络发达之前,社会教育只能通过指定的经过审核的电视节目、报纸出版物、社会活动来对小孩子进行教育,而且基本都是教育部门主导的,所以对小孩身心发展负面影响很小,另外有些小孩甚至没条件或者没兴趣接受”媒体“社会教育;至于非媒体教育,如日常生活中,小孩接触外界并不多,如果是寄宿制的学校,则基本没有外界的参与,那是真正的”象牙塔”;如果说学校有电脑的话,大部分学校也一般很少联网,即使联网,那时的互联网媒体也远不及现在强大丰富。

信息发达、移动设备普及的年代,社会”媒体“(内容提供者)对小孩的”教育“的占比就大大增加,很多小孩更早的成为了”低头族“。虽然现在有大数据,对使用app的用户有人群画像,有些内容提供者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能够了解受众的年龄,但是大部分内容提供者是不知道的,即使知道,给出的内容,也是不分男女老幼的。在巨量的信息面前,成长中的小孩只会根据自己喜欢的进行消化,吃错了东西,谁都不知道,直到发病那一天,这个过程是漫长的。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现实社会中的受拘束身份,一个是网络中的虚拟身份,虚拟身份是自由很难管制的(也许在未来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严格精确的管制),网络平台也是相对自由的,有句话叫做“资本是逐利的”,意思是哪里能够赚到最多的钱,钱就会到哪里,例如今年股市红火,大家的钱都跑股市去了,中国什么时候有红利,国外的资本就会都流入中国。这句话放到互联网上可以改成,“内容的创造是逐利的”,它和资本流动一样走向四面八方,什么火、来钱快就会有大量的相关内容走向所有互联网用户,一般用户都会迫不及防。处于时刻尝试提高人类欲望/幸福阈值的虚拟社会中,没有控制力的人会迷失自我,更不用提还在成长中的学生。这样的环境如果不能够根据人群得到严密的控制的话,无疑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我相信相关部门或者创业者也已经在着力利用技术进行控制,只是现在还没看到广泛的应用。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有很大比重,至于哪个比重更大,感觉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这里将两者放到一起讨论说明。这两者教育的比重和责任远远超过社会教育,毕竟孩子在社会结构上是直属于家庭的,而家长将小孩放到学校,也是想分担了自己一部分教育责任,学习教育以及成长教育。家庭和学校是小孩子现实生活成长过程中,所处时间最多的两处,两者对小孩的成长可以更加仔细的观察到,成长教育也能非常直接地进行。不同的地方是,学校里一个班级只有一个班主任,管理的不只是一个小孩,而是整个班级,平均30~40人,这就导致了班主任无法细致入微的观察每个小孩的成长或异样,只能说发现了就进行教育辅导,没发现也只能引导,其次,班主任还有教学任务、学校任务。其他的任课老师虽说有接近10个,但是都还是以学习教育为主,而且任课老师通常有多个班级的课程,也就是一个任课老师可能要对几倍于班主任的学生的学习负责,所以总体来说,学校老师是无法做到像家长一样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成长教育,加之学生在成长阶段并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往往是“沉默”的,在班主任/老师这里是看不见的。

家庭的话,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也即是一个家庭两个家长只用面对一到两个小孩。关心孩子的幸福家庭,孩子能够得到充分的关注与照料,在行为和心理上可以及时扭偏,心智成长非常好,这些小孩未来也会有令家长满意的成绩,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现实情况往往是以下集中情况的不同程度的组合:

.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成长或身心成长,

.家长时间不够用,家长也是社会的成员,有自己的工作压力或梦想,

.家长并不懂得怎么教育怎么和孩子沟通,

.孩子是单亲家庭或者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

.家长自身的成长或心理状态是有待完善的

所以,家庭教育也面临很多困难,最大的两个困难就是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成长或者孩子的身心成长,以及父母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这两点是对家长育儿教育的缺乏。我们开车都是要考驾照的,所以可以避免大量的交通事故,但是生孩子并没有说要在生孩子之前需要接受育儿教育,有了“准生证”才能生育。所以很多家长其实是“不满足要求”的。对于孩子行为的转变,他们不知道作何反应,也不知道如何沟通,甚至不知道“平等沟通”具体是什么意思,如何去引导,毕竟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心理学家。再加上时代在变化,家长们没法以他们儿时的经验揣测当代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就没法和叛逆期的孩子进行沟通。每个关心孩子的家长都是焦虑的。我上一篇文章就讲过现代家长的“知识焦虑”,由于育儿知识的缺乏而产生的焦虑恐惧,生怕错过能给孩子带来好处的知识或成长道路。

家庭教育的不同程度的缺失,最终都会让班主任来“弥补”。我想大部分负责的班主任弥补最多的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者缺少双亲关爱的孩子,家庭中缺失的部分,最终都会在学校自发性地“强制”获取。班级里,家庭教育缺失越多的,班主任就越忙。心理疏通、家访、日常鼓励、特殊照顾这些日常操作需要耗费班主任很多精力,比批改作业做教案复杂得多。情况严重的或者经验欠缺的班主任往往会顾此失彼。照顾好了成长教育,学习教育丢了或者拿不到好成绩,照顾好了学习教育,成长教育就冷落了。家里孩子成绩差了,或者行为偏离正常轨道了,家长会跑到学校找班主任要解释或者询问,班主任也是没有正解的。

所以,我在想,是否有这个可能,实行双班主任制,让一个班级有两个班主任,一个主力管理学生的学习,一个主力辅助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德育。相当于每个班有个心理学专家每天专门观察孩子的不定时的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给现有的班主任分担大部分给孩子做成长教育的责任,班主任则专门做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这样的话,孩子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给与及时正确的成长引导,弥补了部分家长职能的缺失,也能给缓和社会教育带来的影响,做到孩子成长问题早发现,早解决。班主任也可以专心教学和管理。想想挺激动的,但是双班主任制有几个问题:

1.成本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7年统计,小学数量有超过32万所,初中数量有接近6万,平均一个年级8个班的话,也就有 (32 + 6) x 9 x 8万个班级,若新增的班主任4500/月的工资,那么每个月的开支是: (32 + 6) x 9 x 8 x 5000万元,即1368亿,按一学期4个月算的话,一学期的费用是5472亿,一年1.0944万亿,占了国家2017年财政总支出的1/20了。这样的成本该谁来承担,若是国家承担,国家就得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怎么去权衡,若是家长承担,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父母是否有能力承担又是否有意愿承担?

2.人才数量问题:双班主任制,需要有大量的儿童心理学的人才,国内整体对心理学的重视程度不如欧美国家,所以人才必定是欠缺的,即使是欧美国家,也不能满足这么大量的人才需求。

这两个问题都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双班主任制与其说是一个解决方案,不如说是一个引导,即:孩子在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心理重视,变化的社会和家庭成长环境对他们有着更大的影响,另外,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也会互相影响;环境如果能够及时得到一些改善,以及对于他们的影响如果能够给与足够的关注和疏导,会给孩子一个更加完满的成长体验,孩子们在未来也更能够做出大的贡献。

统计数据之所以使用2017年,只是因为获取方便,用来示意,数据真实可靠

封面图来自http://unplash.com

免版权图片,拍摄人 Michael Prewett

转摘请注明出处,谢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