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尹建莉的育儿观真的好吗(成长教育专家浅谈尹建莉和李玫瑾的成长学)

谈及教育,我们普遍觉得是学校的事。学校的教育,教的是理论知识应付考试升学,以及提供交朋友的场所。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源于家庭教育,教的是人性的真善美,教的是如何待人接物,教的是如何培养兴趣及职业发展,教的是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在逆境中生存,教的是如何避免抑郁等增强抗压能力。

家庭教育是家长相处模式的缩影,即我们常讲的原生家庭。它应该偏重于一个人如何在社会中立足生存。

一纸文凭是二十来岁的敲门砖,而能影响家庭事业发展的长度和宽度是人的脾性。

最近把尹建莉的几本书,和李玫瑾许多的讲座视频都看了一遍。

内观自己,外观他人而反射自己和未来。

再回顾,突然觉得尹建莉有点搞个人崇拜主义。狗咬狗,非要争个输赢。当然不知道她现在的观点是否有所改变,毕竟书是几年前写的观点。对于教育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教育终究讲究的是因材施教。

标榜为”教育专家”有种德不配位的感觉。再看看尹建莉的个人经历,从事了十多年的语文老师,印象中是小学。再后来转来研究教育。语文老师这一职业让其缺乏研究大量人性中的善与恶,再次她研究教育的观点更多的是通过拜读世界各个教育家的著作。换句话说,没有大量数据支撑的结论容易垮掉。

印象中<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里面有大量陈述“我通过...样的方法,使得该孩子得到了...的成长或转变”。作为一个深耕教育的人来说,这是大忌。每个家庭的教育,成长背景等不同,不应该一概而论。个例并不能说明问题。

其中,尹建莉不认同大学以前住宿学习。而书中有一个妈妈带着上高中的孩子来咨询尹建莉,孩子坚持高中要住校。而尹建莉书中当即写到:我真是对这孩子感到无语。书中有大量类似于这种个人情绪的宣泄,一方面让我感到不适,情绪通常是智慧不够的产物。另一方面一本书少了文字的优美感,更多的感觉是硬塞拼凑。

再次一个初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个人的选择权。只要不违背法律道德,选择自由,结果自担。而父母的建议仅供参考。

记得我高中选择住宿可开心了。一方面我受不了我妈的强势情绪化,以及时不时跟我爸吵架,我觉得我当时应该是逃脱的心态,因为改变不了当前局面。另一方面,生活费多些,可自由支配。

她的书中观点更适合那种天生母爱泛滥,性格友好的人,而对于那些成长教育出现了问题的家庭缺乏一定的借鉴,或行之有效的方法。

再看看李玫瑾教授,她是公安大学的一名犯罪心理老师,并接触过大量犯罪案件的当事人。也就是说她研究了大量罪犯的人性,这些都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大数据的研究,反推出人性中”善”的一面该如何引导,这并不矛盾。且推出0-3岁,3-6岁,6-12岁,12-18岁该如何阶段式进行陪伴和教育,有张有弛。

对于育儿板块盲目又空白普罗大众来说,真想拥有客观教育的技能,应该多了解熟悉几个不同的教育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中心思想,参考的样本足够多,教育才能够行云流水,应用自如。但是也请记住:教育虽是一门艺术,但没有完美的教育。参差不齐,乃生活本源。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浅见纸上谈兵,并无参考借鉴之意。

截图中的回答虽有点过,我觉得尹建莉的书还是有一定的参考性。就是情商有点低,微博上直接喷李玫瑾。我个人比较欣赏那种有话好好说,持不同意见有论点论据来证明,而不是带着情绪化来批判。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