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和孩子一起生活妈妈是女主播的韩剧叫什么(陪伴成长亲子教育故事一个妈妈和孩子的亲子共读故事)
昨晚和甜甜读绘本《爱心树》,我被甜甜的言语感动了,于是忍不住敲打着键盘记录下这感动的一幕:
昨晚和甜甜共读了绘本《爱心树》后,小妞哭得稀稀哗啦的,待她平复了心情后,母女俩在谈读后感聊了近1个小时,不知不觉已23点30了。
甜甜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新论点(真是惊到我了):
她说她觉得很伤心,大树也伤心,但大树也有错:男孩要什么,大树就给什么,大树为什么要满足男孩?为什么不提要求?
男孩摘苹果去卖钱买东西没有错呀。他要建房子、要造船需要木材,所以他要砍木材拿去建房子、造船也没有错呀。
但是男孩应该经常去给大树浇水、施肥,陪它说说话,还要在大树旁边种下种子。这样大家都快乐了!
《爱心树》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温馨而又略带感伤的故事,绘本主要讲的是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得无厌的小男孩。大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也非常非常爱这棵大树。男孩小的时候,每天会跑到树下采集树叶,在树上荡秋千、吃树上结的果子,和大树捉迷藏,累了就在树阴里睡觉。孩子长大了,很少去看望大树了,每次男孩需要帮助时,就会去找大树要,为了满足男孩,大树把自己的果实、树枝、树干都给了男孩,只剩下了一个老树墩。最后,男孩老了,想念大树又回到大树身边。
通过这篇故事,让人想到大树就像父母一样,孩子有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是父母,父母就是我们心中的大树。书中讲到,大树能够实现别人的愿望,于是这个小男孩就不断地向大树提出要求,索要各种各样的东西。大树为了满足小男孩的欲望,连自己的树干都砍下来,送给了小男孩做木船。就这样,小男孩还不满足,还要大树给他提供一个能够休息的地方。最后,大树只好将自己剩下的树墩都拿出来给小男孩当凳子用。
树很爱小男孩,男孩也很爱她,天天跑来找她玩,收集树叶编成皇冠,抓着树枝荡秋天,吃苹果,还会一起捉迷藏,在树荫下睡觉。
随着男孩一天天长大了,树的世界不再只有快乐,她开始尝到了孤独的滋味。男孩长大了,不需要和树一起玩耍了,他开始要钱,男孩摘下苹果去城里卖,男孩好久又没来。树好伤心。
有一天男孩回来了,他想要一间房子,树把树枝给他去盖房子,男孩又好久没有出现。
男孩再回来,是想要一条船去远航,男孩砍下树干去造船。树好快乐,但是也不无担心。
过了好久好久,男孩又回来了,但是树已经没有东西可以给他了。树说:“我真希望我能给你什么……可是我什么也没了。我只剩下一块老树根。我很抱歉……”
男孩再回来的时候,他也老了,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可以休息。树挺直了身子,说“老树根最适合坐下来休息了,来啊,孩子,坐下来,坐下来休息。”
其实男孩的不同阶段对应了一个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苹果树就像他的妈妈。在童年时,妈妈只要陪伴小孩子玩耍就可以了,他们的世界也只有快乐。少年时需要离开妈妈身边出外求学,见识大千世界。青年时需要在城市有一间房子,娶妻生子。中年厌倦了日复一日的工作和生活,需要满世界去旅行。老年时,带着满身疲惫,回到妈妈身边,妈妈能给他的就是一个安静的休息的地方,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安静的地方,就能让他卸下满身疲惫。
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索取,妈妈怕她受委屈有求必应,每个妈妈对孩子都是只怕给的不够,但是一味的奉献只会培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就像这个男孩,每次拿走妈妈的东西,就很久不再回来,等下次需要东西的时候,重新回到妈妈这里索取。
这本绘本是每一个读绘本的人都无法绕开的经典,从里面可以学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虽小,但是他们读绘本的能力往往比大人还要厉害,他们一定可以从这本绘本里收获到感动,学会理解父母,从小就懂得感恩。
在文章的结尾,想把一句话送给现在和曾经的男孩:记得有空多陪父母说说话~
这本绘本The Giving Tree直译过来就是“一棵不断给予的树”,中文译成了《爱心树》。
其实,即使是一个孩子,也读得出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中文繁体字版《爱心树》封底上的一段话,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解读了——“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略带哀伤的感动,慰藉人们的心灵。谢尔·希尔弗斯坦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人与被爱之间”。中文简体字版更进了一步,将它解读为“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可是在我看来,“索取”与“付出”的“付出”,如果换成了“给予”,似乎更加贴近主题一些。因为“给予”这个词既是“give”的直译,也要比“付出”来得主动和积极。
所以我要说,这是一个“给予”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人们更多的是把树看成为母爱的化身。是啊,如果不是爱,又怎能让树奉献了一切还无怨无悔呢?可以说整本书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一句话,就是那句“树很快乐(and the tree washappy)”——树枝被砍光了、树干被砍断了,已经牺牲到了没有什么可牺牲的份儿上的树,依然还是那么一句话。当看到结尾处那个被唤为男孩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树桩上,“树很快乐”那几个字又一次跳入眼帘时,又有几个人能不感动呢!
可这本书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不。比如,我们就可以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树把一切都给予了男孩,这对于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原书从头至尾,直到男孩变成了一个青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树还是把他唤做“boy”,这仅仅是一种亲昵,还是意味着男孩在精神层面上没有长大?树是不是给予太多了?男孩是不是索取得太多了?树这种完全的自我牺牲真的是一种真爱、真的是一种值得赞美的精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