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人多生孩子的话(成长教育珍妮怀孕了当我们在鼓励多生孩子,他们却在劝人少生孩子……)
关注我,摆脱泥泞的力量
大家好!我是昱子。
这两天全世界的高知妈妈和法国小鲜肉总统马可龙怼上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马克龙在一场演讲中表示,只有没文化,才会狂生娃……
马克龙说这番话的背景,是盖茨基金会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守门者报告》,在这份旨在消除贫困的报告中,研究者们提到,非洲的贫穷与出生率过高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非洲的女性平均生育5个孩子以上,非洲的经济发展深受人口激增所累!
而《报告》呼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女人接受教育,拥有生育的选择权,由母亲来决定她们生不生孩子、生多少孩子。
盖茨夫妇在非洲
显然,马克龙呼应了《报告》的调查结果,而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表示“生孩子太多、导致人生凄凉”,早先时候的G20峰会上,马克龙就公开宣称:“如果他们再继续这样生孩子,那砸多少钱援助,都没用!”
可没想到,马克龙的这番言论,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众多受过高等教育、却生娃多多的妈妈纷纷出来,啪啪打脸马总统。
“哈佛大学博士 (2010)、哈佛大学 (2002)、宾夕法尼亚大学 (1998)。自愿选择生下八个孩子。”
“事实上就是因为我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我们有能发现生命最高价值的眼睛。”
“93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拥有11个孩子。”
“拥有10个孩子的高学历妈妈。亲爱的总统先生,你是看不见这些来自上天的礼物的。”
“斯坦福大学毕业,电气工程师,11个孩子的母亲。”
看到如此多高学历的女性,拥有如此大的家庭,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国这样的情形几乎不存在)!可抛开非黑即白的对错之分,我想,这场争论却可以给中国女性带来几点重要的启示。
文|昱子
要不是...我也不想生
曾经有一位妈妈在后台留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尽管只有短短地一行字,我却一直记在心间。
她说:“要不是婆家一定要生,我也不想怀这个二胎……”
写下这番话的时候,这位妈妈是在感慨另一位母亲的命运。
另一位母亲,姑且称她为A吧,命运多舛。
我对她的采访,是在救护站中进行的。
当时的A,因为疑似精神疾病而接受救护,而陪伴着她的,是仅仅出生十多天的女儿……A在路边用废弃的医疗注射瓶冲奶喂孩子,被人误以为是人贩子,招来了警察。
事实上,孩子是A亲生的。这也是她的第二个孩子。
A的大女儿时年已经13岁,A与前夫离婚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大女儿。
谁也不知道,A是如何沦落到这份境地。
只知道,A从前是湖北一家知名车企的员工,但离开岗位之后,她连身份证都丢掉,开始了十年的流浪……
二女儿的父亲,也并非神秘人物。他是A在流浪途中结识的对象,没有固定工作,靠打短工为生。在怀孕八个月的时候,A与之大吵一架,同居关系分崩离析。然后,A再度流浪街头,直到临产,自己去医院,生下了二女儿……
后来,A在救护站的陪同下,回了老家。
而因为欠缺抚养能力,二女儿被暂寄到了福利院。
但也因为双亲健在,即使好心人想要收养孩子,也成为了不可能。
这个尚在襁褓的婴儿,注定要在福利院长期生活,她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所剩无几。
A和女儿的遭遇,激发了众多读者的同情。
也正因此,才有这位妈妈的留言:“要不是婆家一定要生,我也不想怀这个二胎。他们想要,他们养吶。”
相信,写下这番话时,妈妈的心中,可能也有一丝庆幸。
反正孩子是婆家指定要的,那抚养的花费,当然是由婆家来出。
自己虽然要承受生育之苦,但好歹是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人生任务。
但,真的吗?
我看着这段留言,不由得浮想联翩。
那些要了孩子、但却并非出于充分自愿的母亲们,她们一个个的形象、故事,在我眼前播放……“我没得选”、“婆家想要”、“不生二胎就离婚”,一条条的留言、微信记录,在我脑海中重放。
选择权,在生与不生之间,何其重要啊!
蜘蛛侠的套装
不止一次,我提到过“蜘蛛侠的黑暗套装”的故事。
在《蜘蛛侠》后传中,蜘蛛侠获得了一套新的黑色套装,这套衣服带给他更强的能力、更卓越的表现,但自从换了套装之后,蜘蛛侠却越来越累,以至于开始怀疑人生……
后来,他发现,这套衣服原来有着自主意识,在蜘蛛侠休息的时候,它还迫不及待地绑架他,出外去“行侠仗义”。
蜘蛛侠变得更强,却从未有过的心累。
最终,他不得不放弃这套超强套装,穿回了普通的红色紧身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要想人生是自己的,无非掌握主动权。
你作出的选择,并不见得就是最好。
但是否掌握主动,却成为了心理体验好不好的关键!
身不由己的生育
生孩子便是如此!
在前文提到的非洲“越生越穷”的现象,有一个个案令人深思。
一个叫做Mariam Nabatanzi的乌干达母亲,因“能生”而出名。
现年37岁的她,竟然生育了44个孩子!
她被称作非洲“繁育力最强”的女人,但这并非因为她喜欢孩子,而是因为她被剥夺了选择权……
1993年,年仅12岁的Mariam被父亲许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
这个男人,比她整整大了16岁!
在当地,童婚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当Mariam嫁过去的时候,没有人、包括她自己,都不会说一个“不”字。
13岁时,Mariam生下第一对双胞胎。
但Mariam的丈夫像当地的许多男人那样,不仅不会帮忙看孩子,反而在外沾花惹草,有很多别的女人。
如果Mariam稍有不满,便招来一顿拳打脚踢。
Mariam的生活,从此开始无休无止的生育……
两年后,她又生下一胎三胞胎;
又过了一年半后,她又生下了一胎四胞胎!
Mariam不想再生了,要求节育,但却招来丈夫的一顿拳脚,要求她继续生……
但当Mariam生下第18个孩子后,她真的非常非常想停下来!
于是,她跑去找医生,经过检查,医生的结论让Mariam感到绝望:她“非常能生”的体质,其实是种“超排卵综合征”,也就是在一个月经周期内,Mariam会释放多个卵子,从而怀上多个孩子。
医生还告诉Mariam,这种疾病是遗传性的,根本不可能逆转!而且,如果强行停下排卵,后果不堪设想……“那些未受精的卵子如果不断堆积,会要了你的命。”
所以呢,医生建议Mariam:
继续生孩子。
23岁时,Mariam已经生育了25个孩子。
她一个人把一群孩子养大,孩子们几乎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到底是谁。
Mariam的长子告诉记者:“我的弟弟妹妹们根本记不住我父亲到底长什么样子。他偶尔回家都是晚上,睡一觉第二天又离开了。”
Mariam想到了离婚,但身边人、包括她的亲人都告诫她:“不可以,不能生育不同男人的孩子。”
到了2016年,Mariam已经生了6对双胞胎、4岁三胞胎、3对四胞胎,还有八个单胞胎,她总共生育了44个孩子,其中38个存活了下来。
而孩子们渐渐长大,也开始帮妈妈一起养弟弟妹妹,并支持她和父亲彻底分开。
2016年,Mariam终于得以离婚!
离婚后,医生也给她做了一次输卵管结扎手术,真正结束了“不生娃就会死”的日子。
但时至今日,Mariam依旧不明白,她真的是“不生孩子就会死”的体质吗?还是医生为了让她继续生孩子,刻意夸大了病情呢?
一开始,她被童婚的传统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又被丈夫剥夺了幸福的生活。
再被医生剥夺了不生的可能……
重重的剥夺之下,人生的选择权,竟然等了这么久!
什么,让人拥有选择权
Mariam的例子,当然极端,毕竟在中国,童婚、毫无节制的多生,已不多见。
但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的剥夺就不存在。
即使身边人不会劝你“不可以生育不同男人的孩子”,但催婚、逼生依旧普遍。生育的主动权并不全然掌握在母亲的手中,相反,越在经济上受到制肘、越在生活上依赖他人的女性,即便有着“我生孩子我做主”的心,但当一条腿迈向了独立自主,另一条腿却仍然留在原地,进退两难。
正因如此,那位妈妈才会感慨:“要不是婆家一定要生,我也不想怀这个二胎……”
这就是所谓的“胳膊拧不过大腿”。
胳膊,是自主的意愿,而大腿,却是他人的意愿。
可谁,又不想“胳膊拧过大腿”,做自己的主人呢?
在马克龙的演讲中,他就特意提到,在多生的同时,非洲妇女受教育的比例低于男性,缺乏教育,是不得不多生的关键!
而“怼”马克龙的人群,恰恰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
那些高学历、且生育了七八个孩子的女性,之所以突破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循环,重要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她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享受了教育带来的平等福利,既而才能自愿生育如此多的孩子,并乐在其中!
事实上,能否拥有生育选择权,关键词正是
——教育
成长教育
2007年,英国导演罗勒.纱菲拍摄了电影《成长教育》。
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英国,一个叫做珍妮的16岁少女本来是学校的学霸,但本有希望考上牛津的她,却对自己生活的目标感到模糊。
一个下雨天,珍妮邂逅了成熟的男人大卫,对方开着一辆豪车,举手投足稳重得体。在大卫的带领下,珍妮出入高档餐厅、艺术品拍卖行,还去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巴黎……
这种上流社会灯红酒绿的生活令她迅速倾倒,珍妮成为了大卫的女朋友。
为了大卫,珍妮付出了处女之身,更倾注了年轻的感情。
与大卫你侬我侬之时,她甚至不惜放弃学业,面对校长和老师的劝诫,她傲娇地回怼:“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一定要选择读书呢?”
可现实,远比想象要骨感!
当珍妮放弃了学业、静静等待幸福的降临时,她却偶然发现:大卫竟然已经结婚了!
珍妮愤怒异常,原来大卫和妻子一直居住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
她亲自登门,见到了大卫的妻子与孩子。
慌乱之中,她谎称自己找错了地方,可大卫的妻子却一眼看穿:“天啊,你还是个孩子……你还不知道(大卫已婚)吧?”
珍妮狼狈而逃,尽管大卫承诺会离婚来娶她……
但此时的珍妮,已然作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电影的结局,还算美好。
珍妮考上了牛津大学英语系,捡起了本已抛弃的学业。
窗外雨丝连连,珍妮泪中带笑,这场成长的教育,痛并快乐啊!
自由,没有捷径
谁不向往美好、向往自由、向往幸福?
可通往自由的路,哪有多少捷径可寻!
教育,之所以成为“选择”的关键,不过是因为:
第一、它许诺了无止尽的上限,而是保证了选择的底限
——你,不用太强大,但要强大到,决定自己嫁或不嫁、生或不生
第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但就像心理学者Ruth Chang所说,我们所受的教育,可以帮助我们面对艰难的选择时,你要听到的,不是别人的声音,而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是谁,你想成为谁?
保证底限、活出自我,这就是我们所受的教育、追寻的教育的意义!
教育,不一定给所有问题以完美的答案,但却提供成长的机会,就像珍妮所接受的“那一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所以,当我们在被鼓励多生孩子的时候,大洋彼岸,人们却劝别人少生孩子……
悖论吗?
不。
因为,无论生于不生,核心问题都是同样:
——把生育权交在女性手中
——通过更好的教育,让她们作出最优的生育选择
因为教育,你拥有选择的权利。
为了持续拥有选择权,你要不停地受教育。
这,就是生育、教育与生活的平衡点。
好的,这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欢迎各位继续关注“二孩妈妈进化论”,祝你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之道!
作者:昱子,新闻人,一儿一女的母亲,记录二孩妈妈的成长史。微信公众号:二孩妈妈进化论,一个温暖、有趣、有用的成长伙伴!
关注我,你可以得到:
1 努力却不焦虑的育儿方法
2 跌跌撞撞却勇敢前进的养育态度
3 摆脱琐碎细节,实现妈妈的进化
你好,
我是昱子。
我相信,
当妈不是人生的结束,
而是人生的开始。
无论一个还是两个孩子,
你都值得更好的人生。
二孩的成长史 | 妈妈的进化论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