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养是家庭给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人一生之教养,始于家庭)
幼承庭训,长享余泽。
作者:洞见·樱桃
南怀瑾先生说: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
但进入社会之前,家庭,才是人生的第一道场。
人一辈子能走多远的路,往往取决于幼时在家获得的教养。
01
修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的规矩修养,大多源自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小的耳濡目染。
曾国藩的治家兴家之道,历来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而其中最知名的“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字诀,则是他承继祖父曾玉屏留下的家规。
曾玉屏每天早起干活,种地养猪,勤俭劳作,年迈时还要亲自洒扫庭院。
在祖父的影响教导下,曾国藩也坚持早起,打扫房间,勤学苦读,善待亲族。
哪怕身居高位,亦将家规奉为圭臬,自律修身,上孝长辈,下教子弟,慎始慎终。
如此,恪守家教,谨守家风,曾氏家族才能传承数百年不衰,且代代出人才,无一败家子。
蔡元培先生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言行举止的规矩,是从家里修成的。
有规有矩,心中才会有一把尺子,言有所戒,行稳致远。
02
修品行
《诗经》中说: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父母的德行修养,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
其身正,不令而从,潜移默化中,孩子也会立身端正,品行上佳。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因家境贫寒,故而放弃科举,坐馆教书以谋生。
当时,有位富豪来到林宾日家中,拿出重金贿赂请他帮忙举荐儿子到县里读书。
林宾日不为所动,认为此举有失光明坦荡,毅然拒绝对方的请求,安贫守道。
后来,当地一恶霸高薪聘请林宾日去他家中辅导孩子学业,他嫉恶如仇,坚决辞却。
同时,他教导林则徐当学习古人的德操,越是艰辛困苦,越要坚定信念,正直做人。
林则徐科举及第后,为官一任,便造福一方,因虎门销烟而闻名天下,因德行高洁被尊为“青天”。
《围炉夜话》有言: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唯有品行,可立一生,勘破不了名利,人品有暇,自然走不远。
有远见的父母,轻财利,重德行,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
孩子见贤思齐,才能修炼好品行,始终保有本心。
03
修心态
常言道:境由心造,物随心转。
世事崎岖多坎坷,家事琐碎多烦心,但心大事小,心小事大。
无论何事,倘若父母能够坦然处之,积极面对,保持良好的心态,在这种轻松自在的家庭氛围下,孩子也会遇事不慌,遇事不乱,拿得起,更放得下。
以宋庆龄为首的三姐妹,个个出众,心态达观,大多得益于她们母亲倪桂珍的言传身教。
倪桂珍出身书香门第,自小接受新式教育,长大后与家境贫寒的牧师宋嘉树自由恋爱结婚。
婚后,两人收入有限,生活拮据,但倪桂珍不曾自怨自叹,而是拿出嫁妆全力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
甚至在无以为继的情形下,从小生活富庶的倪桂珍还决定去给有钱人家当丫鬟,支撑家庭。
生活遭遇磨难,境遇跌宕起伏,倪桂珍始终平和从容,乐观耐心地对待丈夫和孩子。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智慧和态度,潜移默化地刻进了宋庆龄的性格中。
让宋庆龄在孙中山病逝后,没有在悲痛中沉湎。
而是全身心组织义演,支持抗战,并亲力亲为,用热爱和乐观为妇女儿童福利事业奔走。
86岁高龄的宋庆龄,还在信中勉励友人:“不要为不能如愿感到遗憾,记住,生命的曙光仍在前头。”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无惧苦难,无畏挫折,微笑面对生活,家中晴空万里。
孩子自然会受到感染,在今后无常的岁月中,用最好的心态,发出自己的光。
04
修格局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出身名门,家世显赫,同为绝代佳人。
甚至还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徐志摩,但两个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陆小曼从小在父母的娇惯下长大,她父亲认为,女孩子只要嫁到门当户对的好人家即可,于是致力于将她打造成社交名媛。
而林徽因的父亲开放先进,不遗余力地培养女儿成材,让她读国学经典,丰富学识,与她书信往来,不吝指点,将她带出国门,开拓眼界。
格局决定结局,陆小曼整日醉迷于灯红酒绿的社交场,最后孤独病死,令人唏嘘。
反观林徽因,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是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一个人后半生的密码,就藏在前半生的经历中。
而一个人前半生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父母的尽心托举。
父母的见识阅历和开明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宝贵和难得的财富。
▽
古诗云:庭训看来字字真,老于吟咏转精神。
幼承庭训,长享余泽,是家庭给每个人最好的礼物。
一个孩子,从小在家里打磨淬炼,不断完善人格与修养,未来出社会,才有足够的底气行走世间。
点个赞吧,与父母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