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家庭教育对重要性(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影响有多大?)

首先回答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圆满与否,家庭教育的有无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一般的,我们评价一个复杂过程的标准是根据结果判断的,也就是通过一个人的广义上的成就水平再加以因素分析,看有多大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发展理论的话我不是很了解,只能从几个点来说明一下了

——————————假装我会用分割线——————————

第一,从生理观点讲,人脑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智力)和感知觉能力,而就像一个复杂的电路一样,神经元联结越多越有效那么生理上这个人的能力上限越高(因为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通常是负面的),而在一个人的婴儿期,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里接收到了更多信息量的刺激,更加新异的刺激会导致大脑的神经元联结生长,而这些联结也是跟长期记忆的储存(同样是突触永久性改变)相关,可能体现在远距离联想能力或者创新思维,顿悟上,也就是说,接受刺激更多的婴儿有更高的潜力(比起原来来说,因为也有遗传因素),而这通常是家庭早期教育很重要的部分。

第二,从依恋理论来说,我们一般把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三种,安全型依恋(约占百分之66)是最为正常健康的依恋类型,代表了安全感需求的满足,通常较为合作,很少生气,对陌生人友善,具有较大的亲社会倾向;矛盾型依恋(约占百分之12)是一种不健康的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对母亲的态度十分矛盾,不希望母亲离开但是母亲在的时候也不高兴,他们不倾向于探索外界,进行社交行为,但是很多人又有很高的社交需求;而回避型依恋(约百分之12)也是一种不健康的依恋类型,他们不倾向于向他人求助,并且经常表现出愤怒,对陌生人不在意。这三种是主要的依恋类型,剩下的主要是复合型或者其他不属于它们的类型,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母亲对待孩子方式的不同,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是生命的第一年,尤其是6个月到1岁间。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是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讲,根据埃里克森的8阶段发展理论,人生可以分为8个主要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也对应着不同的危机,在1-1.5岁,信任与不信任的危机阶段,关键是健康依恋关系的发展(上文讲过的),没有得到满足会产生各种安全感代偿问题以及焦虑问题;1.5岁到3岁是主动对内疚的矛盾,在这个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如自己控制大小便,行走跑动等等,如果这个阶段没有教育好会有本源性的对自己的不信任以及羞愧感(羞于成为自己);3到6岁则是主动对内疚的矛盾,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勇于尝试新事物的能力,没有的话会导致失去基本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习得性无助以及低自尊及其适应性障碍;6岁到成年(原理论是6岁到青春期,但是这里重点考虑学业影响所以说到成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勤奋对自卑的矛盾,在中国也是学龄儿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学业成就是否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所谓好孩子跟坏孩子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此,题目是家庭教育所以略过学校教育,这个学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会通过影响亲密关系中的自尊来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各个与自尊有关的方面;而青春期左右独特的问题是,自己角色同一性的建立以及处理其中的冲突问题,在这个阶段家庭带给孩子的主要有性教育(树立性别认同以及正确认知),独立性教育(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而非他人尤其是父母的附属品)等等,这些主要的影响在一个人人格连续性上,分离性识别障碍可能有该阶段的原因,同样性别认同障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之后的阶段由于与家庭教育关系较少,在此不加以赘述了。

第四,从教养方式角度讲,父母的控制性高低与反应性(指对儿童的基本态度是接受还是拒绝,也就是儿童中心的和父母中心的)维度上组成了2X2的4种教养方式,分别是:高控制接受型的民主(或者权威)型,最健康的类型,该类型的家长重视孩子的个性但并非放养,有原则地进行教育,有很多的健康交流,鼓励孩子自我独立和人际合作;高控制拒绝型的专制型,是父母对孩子进行高压控制,一切以父母的想法为基准的,“听话”导向性的教养风格(实际上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是这种,由于没有精力或者不愿意投入感情在孩子身上,又或者根据自己的生长环境认定只要满足物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高压控制会导致孩子的盲目权威导向,如会盲目追随权威,并且盲目追求权力(从大学学生会乱象可见一斑)与迷信潜规则,因为小时候的“规矩”大多是“听话”,家长说什么是什么;而低控制接受型的放纵型则是专制型的反面极端,家长对孩子无限溺爱和放纵,导致孩子不知道行为的边界,现在日渐显著的熊孩子问题也正是来源于此,或许这是对上一代的专制型教养的反抗,但是的确也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种孩子长大了如果还一如既往当然会导致对他人个人边界的漠视(大学宿舍关系中经常会有漠视他人边界导致的冲突)以及对公共环境的漠视;而低控制拒绝型的忽视型,则更像是一种没有父母的状态,他们没有一切正常孩子有的亲密关系,而在接触到正常的亲密关系以后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对亲密关系的无力感以及抗拒甚至攻击,也是一开始提到的家庭教育的有无的差距了。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