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水流平缓是水文特征吗(我的受教育成长经历平地水流缓——我的教育成长经历)

我从小是个有志气的人,做学生要做优秀学生,做员工要做优秀员工,做教师当然也要做个优秀的教师。然而,何谓“优秀”的教师呢?在我眼中,教师大约分两类:一类是教师,一类是灵魂教师。前一类处处可见,不必举例;后一类,则时常出现在书里、电影里、别人家的学校里,难以企及。像雷夫老师,像“嗝嗝老师”,像马修老师,像李镇西老师。在我看来,优秀教师就该是这样。与很多老师不一样,我一开始接触教育行业的时候,遇见的就是这一类灵魂教师的代表——李镇西老师。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迎面就撞上了武林的泰山北斗这么传奇。跟着泰山北斗嘛,多少是涨了些见识、受了些濡染的,所以从一开始,我所接受的教育理念就是“新教育”的理念。虽非师范院校出生,也未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但跟在李老师身边的两年,我却学到了不少关于教育、关于“新教育”的做法。于是,当我后来有机会自己做教师的时候,我就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在我们班开展新教育活动,让我们的学习生活也充满温馨和幸福。”带着这样的念想,我去了成都郊县下的一所乡镇中学教书。按常理推论,有这么“高”的起点,理应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吧?各位看官,有道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育可不是你想教育谁就能教育谁,你想怎么教育、别人就接受你的教育,不是那么回事。我刚去那年,学校出于各种考虑,安排我执教初一两个班的语文,不当班主任。虽然我很想当班主任,因为这有利于搞新教育,但一来没有任何教育教学经验,二来人生地不熟,还是听从安排比较好。做不成班主任,没法缔造完美教室,但我还可以营造书香班级、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等等嘛。其实只要你想做一件事,你是可以去做很多尝试的,而我也的确这么去尝试了。我们搞过晨诵,有固定的晨诵开始仪式,内容有千家诗、外国诗歌、现当代诗歌、课外古文;我们搞过阅读,我在办公室有图书角,鼓励学生来借书、看书、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我还每周一节课带学生去图书馆看书;我们搞过写作,无论是单元写作还是自由写作,无论是他们写我,还是我写他们,这些平时的优秀习作最后都编辑成了班级文集;我们还搞过“课前三分钟”演讲,从朗读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到点评提意见......看样子很美好,对吧?学生一定很喜欢学语文,对吧?错。起初,我也一直没有想通,这些看起来很好的活动为什么没有让学生燃起极大的学习热情,反而当新鲜感一过,越到后来就越流于形式、越让学生觉得是负担了呢?后来,经过观察对比,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举个例子吧,同样是早读课,语文的早读在进行晨诵,配乐诵读教材以外的诗歌散文,的确很美;英语的早读,则全是拿给学生背单词、背句子、背课文,一个个在老师面前过关。于是,当考试结果出来时,差异就很明显了。学生说得很委婉,感觉我们费了很多力气,语文成绩却没什么收效呢。看,成绩,是一个很现实的标杆。不光家长看重,学校看重,老师看重,学生自己同样看重。后来,随着课程内容的加深,随着学科科目的增多,随着时间的越发紧迫,越来越多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开始不交作业、不背书、不听课、不学习......要知道,这里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当他们无法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后,要让他们放下手机拿起书,真的不容易。越到后来,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就只限于在学校,有些学生回家时空着两手,连书包都不会背回去。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很深的疑惑:这是学校?这是学生?这是学习?为了让他们不至于在成绩上对语文彻底放弃,我也只能基于现实向英语、数学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有效的事。于是,早读课就只能用来读课文、背书、听写、默写了;课堂上,只能先给一点时间看书再讲了;课后作业尽量要少,最好没有。不然你看,一到课间,就是各科老师来喊学生补前几天的作业,场面壮观......凡此种种,不要说“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了,就是过一种平淡而正常的教育生活,也是多么难得。学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这已经不完全是教育的问题了,而是诸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才反映在了教育上而已。各方都有责任,这不能全怪学生,应该抱歉的是,教育已经丧失了吸引力,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感到了学习的无趣。然而,任何有趣的学习都需要充足的时间。可是,学生们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缺乏这样的时间。学生的时间都用在哪里了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吧。在当下这种浮躁的环境里,要是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回报,绝对是很容易动摇坚持下去的信心的。于是,我还能做什么呢?我只能沉默和反思。一度,我还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什么别人做新教育就能做起来,轮到我就不行了呢?是因为我对新教育有误解,仅得其形未得其神?还是因为我根本就没搞懂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是因为我所处的外部生态不匹配?还是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智慧,不是做教师的这块料?无数疑惑像肥皂泡一样从心底飞起。正在困顿不解时,李镇西博士工作站招收第三期学员,李老师又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行吧,去充个电再来!每月一次回去见李老师,还是很亲切。其实参加工作站活动,并不见得就能得到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然而它却能带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站在不同角度去审视问题。从专家讲座、名家分享中,我也能得出很多启发,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有了更多理解。我发现,虽然自己在做新教育的路途中连连遭遇挫折吧,但心中那簇小火苗始终没有熄灭,我的所思所想,真的就跟周围人不太一样。那一届学生很快毕业了,我也调到了新的学校,接手了新一届学生,学校还让我当了班主任。这一次总该搞得成新教育了吧?各位看官和我想得一模一样,然而,并没有。城里学校比乡下学校可忙得多了,学生每天忙作业就要忙到深夜。这里面的因素有些复杂,绝不仅仅是“作业多”三个字就能解释的。然而,到最后,我只能是把语文作业给取消了,全部用课堂上的时间来做一些必需的练习。可即便这样,作业依然还是问题,班级活动依然没有腾出时间。那班会课呢?抱歉,每周的班会是社团时间。那朝会呢?抱歉,是早读。那中午呢?抱歉,学生要背书、午休、做作业。那下午呢?同上。那你怎么跟学生谈心、做思想工作呢?抱歉,没有。那......我想,我可能是我见过的最无用的班主任了吧,无法兼顾好各方关系,无法找到时间管理班务,还缔造什么完美教室呢?李老师的带班秘诀“多搞活动多谈心”,在这里,完全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烦恼虽然烦恼,但是透过这些烦恼,我却对学生产生了不少同情,他们的学习没有太多的乐趣可言,唯一的安慰就是那点分数。有时,连这点分数都还没有。面对如此形势,我能做什么呢,无非就是尽量减轻他们的语文学习负担,让他们多喘一口气。然而,中考毕竟摆在那里,谁说了都不算。尽管身处夹缝之中,尽管现实有种种掣肘,我也力所能及地做着一些细微的事。像集体生日会,像写诗课,像假期走访,像“同学说”,像酝酿中的读书分享会......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道走。只要你还知道朝着哪个方向走,路径就并非唯一。经历了从高山到平地的流泻,我的心态也渐趋于平和。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做事也该如水一般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有些事,的确需要时机。然而,只要还有那份心,等候一个春天又何妨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