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智慧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感悟(根基成长教育学古训 增智慧 固根基 促成长)
最近读了金沛霖、李亚斯二位先生编著的《中国古训》,教益匪浅,愿与大家共享之。我国古代重视家教,关注子女的品德修养,所以就有许多古训(包括家训、家诫、家书、廷训等)对于教育后代成人成才、“学而优则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先分享几则: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是《孟子》中的一句话,教育人们要有仁爱之心。“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是古代有修养有知识的人。作为“君子”,就要有仁爱之心,对于禽兽,愿意看见其活着,不忍心看到它死去。听见它(临死之前凄厉的)叫声,就不忍心吃他的肉。这就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爱心和众生平等的思想。所以,教育后代要想成为“君子”,必须要有“仁爱之心”。2.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无离其所恶,此治之道。”商朝的法律规定,把灰倒在街道上的人要处以刑罚。子贡认为这种刑罚太重了,就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知道怎样治理人民的办法。那灰在街道上必然会尘土飞扬而扑面盖人,灰尘扑面盖人,人们必然会愤怒,愤怒了那么就会争斗,争斗的结果必然会使家族之间互相残杀,这就是导致家族互相残害的办法,即使处以刑罚也是可以的。况且所谓的重罚,都是人们所厌恶的;而不乱倒灰,是人们所容易做到的。使人们行为于所容易的,来避免他们所厌恶的,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这就是说,治国必须法律严明。法律严明,人民才会明确是非的标准,才能行正道,做好事,少犯刑法。当然,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也是最早的“环境保护法”。3.千里不唾井。这句话出自《玉台新咏》卷二刘勋妻王宋《杂诗二首》其二:“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诗《序》云:“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阳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还于道中,作诗二首。”古谚云:“千里井,不反唾。”,意为往昔曾饮过此井水,虽离去千里,犹不应唾弃,比之于人,亦应念旧。后用为咏恋旧情之典。唐.李白《平虏将军妻》诗:“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杜甫《丈人山》诗:“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但这句话也教育人们,即使去到千里之外也不要往井里吐唾沫。也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