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姿态》读后感500字(教育魅力 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读《教育的姿态》后对教育的反思)
内容简介
《教育的姿态》是于漪老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作者一直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
作者简介
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专注基础教育研究,倾力培养青年教师。被评为首批特级教师,首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作有《于漪文集》(6卷)、《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6卷)、《于漪教育视点丛书》(4卷)、《岁月如歌》,主编有《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等。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教师有关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作为教育家,于漪教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崇高使命感,拨开乱象的丛莽,让教育之魂魄闪光。该书于教师写了六大部分,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于漪老师从教60年来的讲台经历,也是她无数个独处时间的考虑。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证着她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那是语言够朴实也够真诚,朴实的一看就明白,真诚到针砭时弊,敢说真话。这本书像是于教师的日记一样,资料很多,触动也不少,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寻找教师之根”这部分。
读了《教育的姿态》这本书,我常思考教育,思考自己,思考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对待教育、来做教育呢?首先从书名思考:姿态不等同于姿势,它还包含态度、气度。“姿态”一词的意思是形态、样子。那么“教育的姿态”,应该可以理解为教育所应有的样子?而“所应有”就是一种应然,它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呈现的样子,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去改变。在我的脑子中,渐渐明晰了对教育的一种认识:那就是要以一种行走姿态、践行的姿态,更是一种站立者的姿态来做自己、做教育。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敬畏的。于漪老师认为,教师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是要以自己的人格来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在这里,人格完美、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养扎实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仅此3点,如果不存敬畏之心,我们便很难做到。于漪老师说得好:“人生没有第二次,人为形成的遗憾,有时候一辈子都弥补不上。因此,教育者,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生命都应怀有敬畏之心,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珍惜他们的生命,遵循成长的规律,并施以良好的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活出人生的精彩。”
从2006年7月15日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以来,我开始不断地读书、写作、行走、践行。近五、六年来,我每年抽时间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之类的书籍、论文,坚持写论文。为了提升自己,我先后加入了李丽芬、周其飘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申请加入高要区组织的“骨干教师培养”和“周其飘名教师工作室”。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我想,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我的教育姿态。多读书、写论文、与同行交流,坚持积极备课、上课。我越来越体验到一位教师要想使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更美好,使自己的学生享受到教育的美好,使自己的教室变成温润的、充满人情味的教室,那就要不断朝着美好的教育方向前行。尽管当今的教育环境比较逼仄,应试教育仍然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我们的学生们不少还处在应试教育的“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体制,改变大的教育方向,我们可以“营造好我们自己的课堂,还是可以做主的。
这几年来,我还不断行走在拓宽自己、丰厚自己的成长的路上。自己主动参加网络培训、听专家做报告、参加教研活动等,我体认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行走才能够开阔视野,拓宽自己的世界;只有不断行走才能够遇到更多富有教育情怀的大师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通过聆听大师们的报告,感受到他们的一腔教育情怀,并且从他们身上汲取了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勇气和力量。作为一线教师,最为重要的是坚持美好的教育,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他们享受到学校教育的快乐与美好。于漪老师说:“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既来自人文关怀、知识魅力,更来自问题的探究。”我是这样想,也是这样践行的。
在我做班主任的学年,我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领学生从中学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认真对待学习。组织家长给毕业班的孩子“写信”、让孩子们跟家长说说“心里话” 把美好的愿望给他们。让他们不要单单盯住成绩,要一生读书,一生做一个读书人,一生做一个美好的读书人。
“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无法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我愿有一颗富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以一个站立者的姿态做自己、做教育。
撰稿:林婵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