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中新校长(成长成才教育十三中校长唐挈:“成林”, 从“成长”到“成才”最有效的路径)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唐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相信,这个秋日一定是胜过春朝的,因为我们的校园迎来了新的变化。就餐环境变了,老师们、同学们有了相对宽敞的餐厅;作息时间变了,学校可以为同学们供给更加丰富的课程;教师办公模式变了,同学们能够更方便找到自己的任课教师。更重要的变化是,我们迎来了450余名高一新同学和320余名初一新同学。我代表学校,对初一、高一新同学加入“王府中最美中学”的大家庭,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贺!
上学期在校的同学应该还记得,在年初的“开学一课”上,我送给了每个班一盆花。如今,一个学期过去了,不知道同学们班级里的花长势如何?如果它此时正茁壮成长着,那背后一定离不开大家的精心呵护,我要感谢大家;如果它没能健康成长,那大家也不要急于自责,因为世间草木本都属于大自然,我们将其拘囿于盆中,阳光水源都有赖于种植者,偶尔有心或无意的疏漏,可能就会使草木凋零,甚至枯萎。
那让一棵小苗从“成长”到“成才”,即长成大树,最好的环境是什么呢?
百度上网友们的答案是:43%的人认为是充足的阳光,24%的人认为是充足的水分,剩余的提及到良好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与温度、清新的空气与健康的根基等。
是的,以上这些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我有个更简单的答案,那就是让小苗成长在树林里。能让百木成林的地方,自然所有成长的要素都不会缺少;能让百木成林的地方,自然是适宜树木生长的地方。
所以,在春天和大家聊过“成长”之后,在象征着成熟与收获的秋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成林”。因为,“成林”是从“成长”到“成才”最有效的路径。
成林,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共经风雨、同傲雪霜。暑假里,北京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暴雨,原以为离我们很远的“洪灾”,这次到了家门口。洪水所到之处,街道变成河流,汽车甚至房屋都被冲走。在进京铁路丰沙线上,K396次列车被迫停在门头沟的落坡岭站。食品很快告急,手机也没了信号,落坡岭成了一座孤岛。
面对险境,几百名乘客被安置进了当地百姓家中,在自家都停水停电的情况下,当地百姓把几乎所有的食品都给了乘客。社区书记孟二梅说:“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就不能让旅客们饿着”。落坡岭站的马瑞新站长,为确保队员安全,命令大家离开车站,自己一人值守运转室。可队员们却全体留下了,副队长说:“我们是一个集体,死就死一块儿吧。”这看似只会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的话,真实响彻在距离我们50公里的一座小车站中。
最终,在无数救援人员的努力下,所有乘客安全转移,平安返家。这场救援,让我们看到了“成林”的意义,它护佑着其间的每一株树,相连的根脉,让彼此无惧风雨、无畏雪霜。
成林,不是简单的相互依靠,而是责任担当、率身奉献。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为了尽快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当我们翻开十三中94年的光辉校史,也有象黄老师这样为国奉献、舍己为人的学长,例如卢世璧院士。
卢院士是中国骨科泰斗,曾研发出新中国第一个人工骨关节。卢院士一家四代十三中人,叔叔是十三中英语老师,卢院士和他的侄子、侄孙子都曾在“王府中最美中学”里就读。2008年汶川地震,当时78岁高龄、刚战胜癌症病魔的卢院士,不顾一切主动请缨到抗震一线。他每天接诊一百多人,每天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卢院士说:“哪里的患者需要我,我就应该在哪里。”其实,他还参加了1966年邢台地震、1975年营口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救援。
同学们,一棵树可以给树林什么?请不要轻视一片叶的希望,一缕风的清凉,或是一片树荫的遮蔽。黄令仪老师、卢世璧学长,还有千千万万象他们一样的中华儿女,他们的责任担当、率身奉献,让我们看到了“成林”的价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民族、家国的“树林”中,自己的人生才能超越“自我”,如炬火般照亮、温暖他人。
成林,不是简单的安于当下,而是文化传承、精神充盈。2020年,作家许知远采访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许知远问:“您对中国文化最有信心的地方是什么?” 许倬云说:“抗战经历影响我一辈子,也影响我念书的方向。日本人把我们城市占领了,我们到农村去。打了八年,我们是靠农村撑起来的。前线撤退到农村的,农村人一句闲话不说,接纳难民,有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没有粮食就一起挨饿。”讲到此处,这位九旬老人泣不成声。许知远追问:“是不是这段经历也让您对中国文化特别有信心呢?”许倬云回答:“所以我知道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
许倬云先生讲述的情景与列车受困落坡岭时的情景何其相似!是的,这份由抗日一直传承至落坡岭车站的精神,也一直恒久传承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一份团结互助的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它不会亡,中国更不会亡。这种传承,让我们看到了“成林”的责任,当一株株新苗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巨木之林,成长便有了更强大的支撑与保障,因为,新苗不是简单的安于当下,而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茁壮成长中传承文化、充盈精神。
同学们,咱们学校的前身是“辅仁大学附中”,“辅仁”二字取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说的是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我们培养仁德。94年来,正是践行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代又一代师生,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勤奋、用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涵养了学校这片“树林”。这片“树林”中有你、有我,有以十位院士为代表的学长,有桃李遍天下的老师;这片“树林”中有贝勒猫、有石狮子,有“爱校如家”的文化,有“公诚勤朴”的精神,更有“家国天下”的情怀!这片“树林”里的一切,都是你们的“辅仁之友”。
同学们,你们也是这片“树林”的建设者,希望大家相聚在一起,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共经风雨、同傲雪霜;不是简单的相互依靠,而是责任担当、率身奉献;不是简单的安于当下,而是文化传承、精神充盈,努力成为“最美中学”里的最美风景。
同学们,你们还是国家和民族这片“树林”的接班人,只要你们“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心有他人,与友成仁;心怀家国,公诚勤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同学们,成长,成林,成才,今天只是序幕,明天才是华章!
作者 | 北京第十三中学校长 唐挈
来源 |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