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杜威(教育即成长如何理解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教育即生长?)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被世人称为教育史上三部伟大的著作。(这两本,我前面已经写了文章进行来详细解读,大家点进我的主页可以去看看)相对而言,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离我们最近,对当代教育影响最为直接,所以显得更为重要。
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研读⬇️⬇️
一、作者介绍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教育家,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伯灵顿。杜威自幼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对公立学校的传统教学方法感到不满。1875年,他进入佛蒙特大学学习,对进化论和哲学颇感兴趣。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石油城和伯灵顿的学校任教。1882年,杜威进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1884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之后1888-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工作外,他一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到1894年。在密歇根大学,他开始对教育产生兴趣,参与了中学师资的培训工作。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于1890年出版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促使他产生了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设想。1894年,杜威应聘担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教授兼系主任。1896年,他又开办了一所实验学校,通称“杜威学校”,在课程、教材和教法上进行实验。正是从这一时期起,杜威开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哲学思想,并开始被承认为一位重要的教育家。
从1904年到1930年退休,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和师范学院任教。1930年以后,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杜威于1919年先后赴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国访问讲学,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于1930年退休后依旧笔耕不辍,直至1952年去世为止。
杜威一生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写过很多著作和论文,其中主要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学校与社会》(1899年)、《儿童与课程》(1 902年)、《民主主义与教育》、《我们怎样思维》(1910年)、《经验与教育》(1938年)等。
考研时候,徐拉比讲外教史的时候,就强调杜威的思想很重要,是五星级重要考点。真的背了好久
杜威与中国:
1919年4月30日,约翰·杜威应中国五大学术团体的邀请,从日本抵达上海,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中国之旅。民国时期的重要教育人物如胡适、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都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均是杜威的及门弟子。
1919年4月,60岁的杜威应弟子们的邀约,来到中国,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陶行知等弟子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杜威夫妇本打算在中国待半年时间,后来他们变更了计划,决定在中国停留一整年。以后,假期又延长到两年,总共在华盘桓两年零两个月。杜威的中国之行,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和思想界,也因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前,杜威是外国人当中对中国教育影响最深的人。
杜威先生归国的时候,胡适写了一篇《杜威先生在中国》的短文,为之送行。他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我们可以说,在最近的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
二、书籍简介
杜威从1896年创建芝加哥实验学校和1897年发表《我的教育信条》,直到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历时20年,足见这部作品是经过长期精心打磨的结果。1916年3月,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在纽约首次出版,距今已一百多年。百年来,它对教育世界的影响似乎从未衰减,它是所有教育学专业学生、教育研究者的必读书,也是许许多多教育实践者的思想明灯。
《民主主义与教育》对西方教育史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讨论,同时吸收现代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杜威在这本著作中全面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分析和陈述了民主社会所蕴含的理想,并应用这种理想来谈论教育问题。
三、写作背景
杜威生活的年代,是美国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折的时期,是一个热火朝天的时代。
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南北战争,北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胜利。整个十九世纪,美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墨守妨碍变革的传统和陈规旧习。革命的传统和共和主义思想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新型的、与众不同的人。他们有意识地使自己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他们重视变革而轻视传统,他们公开宣称自己信仰“进步”、“发展”和“改革”。
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不包括南部),是世界上现代化速度最快的国家。19世纪下半期,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然而阶级矛盾的出现也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此时美国需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以适应工业革命和解决社会政治生活中各种问题的需要。
1839年,美国建立了第一所培训教师的师范学校。1852年,通过了第一个义务教育法。而杜威生于1859年。所以,杜威生活在一个崇尚进步主义、实用主义的时代,这个时代在呼唤与之相应的教育哲学。与此同时,杜威开启改革教育的实践尝试,并在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学说、实用主义、功能主义心理学和进化论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其认识世界的独特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主主义与教育》应运而生,杜威企图通过教育来改良社会。
四、书中内容
本书副标题是《教育哲学概论》,除序言外,共二十六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6章)是关于教育性质的阐述,主要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需要和作用。涉及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环境、教育与生长以及对一些教育观念和理论的批判等方面。在这几章里,杜威把教育看作社会的需要和社会的职能,勾勒出教育的一般特征,初步论及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
第二部分(7-17章)论及教育的过程,主要讨论了民主主义社会的教育。在这几章里,杜威以民主主义的标准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思维与教学、课程与教材等方面。
第三部分(18-23章)是关于教育价值的阐述。在这几章里,杜威论述目前在实现民主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并在批判教育价值问题中各种二元论的基础上,阐发了自己对劳动与闲暇、知与行、自然与人、个人与世界、职业与文化的关系的看法。
第四部分(24-26章)论及教育哲学。最后三章是杜威实用主义的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主要讨论教育与哲学的关系、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哲学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认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生活,“教育不只是这种生活的手段,教育就是这种生活”。
五、杜威的思想
1、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杜威认为,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一切沟通都有教育性。社会生活与沟通完全相同,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也都有教育性。社会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2、教育是社会的职能、学校是特殊的环境
杜威认为,教育本质上是社会的职能,并不是学校固有的职能。认为学校是个特殊的环境,应该把学校弄成简易的基本社会的环境,以此来创造一个更全面、更好、更平衡的环境。
3、教育即生长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他提出:“生活即发展;发展,生长,即生活。”
“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即生长;除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生长不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进行的运动,而应把生长本身看做是目标。
4、教育本身没有目的
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的目的,既是使人能持续不断地成长,也是不断地改造社会的习惯与制度。
5、教育即改造
杜威给教育下了一个专门定义“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6、从经验中学习(做中学)
教育的过程就是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对经验的改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加经验并增长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7、兴趣是有目的的行动;兴趣和训练是相联系的
兴趣(爱好、关心、动机)表示个人的选择态度,个人对某对象所持的态度。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于某种对象里面。兴趣是有目的行动的动力,看兴趣可以估量其推进某种工作的积极性。兴趣与训练是彼此相连的,不是对立的。
六、杜威与陶行知
提到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就不得不谈及陶行知和他的“生活即教育”。
1、杜威根据当时美国的国情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理论,直至一百年后的今天仍旧有着深远的影响。陶行知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深入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后演变为“教学做”合一),为当时的中国教育,尤其是中国乡村教育的改造指明了方向。陶行知的观点比杜威的观点更加适用于当代中国,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比较落后,并不像当时的美国已有相当人数接受教育,而是迫切需要教育的普及化,实现教育公平。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能够更好地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割裂的现象。
2、二者有不同的区别。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站在学校教育中,把生活的方方面面填入教育内容里。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则是站在生活中,使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从狭义的教育中解放出来,比如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到农场中学,到草地上学,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站在学校教育的围墙中,把社会的缩影引入学校范围内。而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则是站在社会中,使无形的学校平地而起,从根本上解除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观念。这在某种程度上唤起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视。而当家庭成员、社会群体都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与教育事业也是息息相关的时候,教育事业发展的阻力自然而然地也就减小了。
二者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或者说本质不同。纵观全书,杜威的思想从主观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经验。陶行知的思想是从实践出发。我们从陶行知把名字从“知行”改成“行知”这一做法也可以看出实践在其心中的地位。
3、两人的观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都强调生活与教育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融合,都希望通过教育对社会进行改造,实现社会的民主。他们都各自建立了实验学校,为解决本国教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今,我们仍需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地联合起来,打破学校与社会与家庭之间的隔膜和壁垒,让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七、经典语录
1.社会不仅通过传递、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传递中、在沟通中生存。
2.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部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
3.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是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4.教育的本质是顺从,而不是改造。
5.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6.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即某些特别的肌肉能力除外),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
7.教学的问题在于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专家所已知的东西前进。所以,教师既须懂得教材,还须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
8.教育者的问题在于使学生从事这样一些活动:使他们不但获得手工的技能和技艺的效率,在工作中发现即时的满足,以及预备为后来的应用,同时,所有这些效果都应从属于教育——即从属于智育的结果和社会化倾向的形成。
9.学生作业的目的愈合于人性,或者愈与日常经验所要求的目的相近,学生的知识就愈真实。
10.教育并非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这个原理,在理论上几乎人人承认,而在实践中却又几乎无人不违反。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形难道不是由于原理本身不过是被人告知的教条吗?
11.习惯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形式是习以为常,即有机体的行动和环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种形式是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动,以便能够应对新的情况。前一种习惯提供成长的背景;后一种习惯构成持续不断的成长。
12.如果能预见到相当遥远而具有一定特性的结果,并且作出持久的努力达到这种结果,游戏就变成了工作。
13.总是有一种危险,即我们所用的符号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代表事物的语言媒介不能唤起不在目前的和遥远的事物,使之进入目前的经验,符号本身却将变成目的。
14.教育并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与过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它所能提出的唯一最终价值正是生活的过程本身。
15.一个进步的社会把个别差异视为珍宝,因为它在个别差异中找到它自己生长的手段。因此,一个民主的社会,必须和这种理想一致,在它们各种教育措施中考虑到理智上的自由和各种才能和兴趣的作用。
八、读书感悟
1、在世界教育史上,无论如何绕不开杜威。甚至我们可以说杜威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转折性人物,他承前启后,既是传统教育的改造者,也是新教育的拓荒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承继了卢梭的儿童中心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开启现代教育的转折性标志:“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儿童中心论并不是杜威的首创,但是他系统地论述了儿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扛起了一面大旗,成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美国以及全球的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杜威倡导“从做中学”,认为教学不应是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应通过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孩子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教师应成为儿童活动的伙伴或参加者,而不是儿童活动的监督者和旁观者。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犀利地指出了当代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代中国甚至现在的中国也有体现,其中最突出的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在现在则体现为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的教学缺乏实践实操,对德育、美育仍不够重视等等。同理,杜威提倡的“在做中学”以及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在近百年后的今天仍掷地有声。
3、谈一些书中让人有触动的教育观点。杜威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对于情境的设置问题,认为教学应该提供真正的情境,让直接经验与教材有效联系起来,这也是对其“在做中学”教学观念的阐释,这一点对于初级阶段的教学工作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情境的设定,能调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全身心参与,教师则需要在这一过程进行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传递,帮助他们学得知识、掌握技能。
杜威的理论是伟大的,读了他的这本书还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还要不断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当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实施的过程中,它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例如:在一定程度上它忽略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校的特质等。那么面对这一教育情形,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认真借鉴其思想,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形成更加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本著作中语言稍有些抽象难懂,所以都是逐字逐句的看,边吃边咽。初读会感到晦涩难懂,但越读到后面越能感到杜威很多思想的精辟和涉及方面的广泛。希望大家可以耐心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