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教师的意义有哪些(优成长教育“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可见的成长中国教育报2023-03-20 11:08北京)
编者按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好老师专刊一直致力于服务教师成长、为广大教师研究与发现有效的成长路径。“新教育实验”从2000年发起至今已有23年,围绕教师发展进行了体系化的探索。本期好老师专刊对“新教育实验”在教师成长中的探索进行深度聚焦,希望这些教师成长故事能为您打开一个新的视角。2023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收到了众多记者的采访邀请,其中近一半问题与“教师”有关。推动教师的发展,是朱永新20余年来的执着追求。2022年9月28日,朱永新荣获2022年“一丹教育发展奖”,该奖项便是表彰其在推动教师发展方面的贡献。2000年,朱永新发起“新教育实验”,并在全国推广。经过20多年深耕,“新教育实验”惠及全国8300多所学校、50多万名教师及800多万名学生,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农村及偏远地区。而这项实验,始终把“促进教师成长”作为关键所在。朱永新说:“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力量。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研发,课程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教师的实践,理想课堂就成为水中之月。”教师成长问题,一直是世界教育的一个核心痛点。如何激发教师内驱力?如何让教师幸福成长?如何让一线教师喜爱并掌握教育理论?这些问题,可以在一些“新教育实验”教师的故事里找到答案。“往往,他们的眼里是有光的,脸上是有笑容的,专业成长的脚步是笃定的,他们的学生也是快乐的。”有人这样形容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教师。在“新教育实验”看来,“促进教师成长”只注重专业发展是不够的,还应重视职业认同。“新教育实验”提出了“一体两翼”教师成长理论,认为“教师成长=专业发展+职业认同”,以“三专”(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能力促进专业发展,以生命叙事促进职业认同。专业发展与职业认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教育实验”,在推动教师成长的探索中发生了哪些故事?“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朱永新说,“这是‘新教育实验’一直以来的追求。”当内驱力被点燃郭明晓至今记得她与“新教育实验”的第一次相遇。那是2008年的一场“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活动,常丽华老师展示了她的新教育古诗词晨诵课程。优雅的吟诵、美好的诗句,激情的老师、热切的学生……诗情画意与孩子们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散发出动人的光芒。代表学校去参加教研活动的郭明晓,感受到了课堂的勃勃生机。这种“生命力”,吸引着她走进了“新教育实验”。她发现,这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生命舒展的天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朱永新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教育实验”的理想与追求。“教育当然应该面对未来,但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也应该关照当下,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都感到幸福。”朱永新这样阐释“幸福”的意义。“‘完整’则指向人格、心灵、生命的成长,而不仅是关注分数。”朱永新说。当时已经50岁的郭明晓,任教于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所知名小学,是有将近30年教龄的语文骨干教师,她觉察到“新教育实验”的不同:“过去的课堂,成绩导向性很强,师生的生命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关照。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以这样的目标设计学生的校园生活、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和教师的生命都可以被更好地尊重。”“新教育实验”不仅有着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有着明确、可操作的路径和方法,这让郭明晓快速投入其中。“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幸福地教。”她重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燃起了改变与再成长的愿望。其实,邂逅“新教育实验”之后,“被照亮”的不仅郭明晓一个人。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东桥镇中心小学教师张秀明,扎根乡村20余年。因为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她接触到“新教育实验”,便开始大量阅读与写作。“‘新教育实验’改变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农村教师的命运。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愿意尝试,就会得到很多学习的机会;只要愿意努力,就会不断被看见。”虽然地处较为偏远的农村,但她带的班级获评“2016年全国新教育实验十佳完美教室”。“‘新教育实验’让我找到了存在感、价值感、尊严感,让我觉得当一个农村教师是如此幸福。”张秀明说。“一大批农村教师被激励,是‘新教育实验’对中国教育的重大贡献。”在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终身教授严文藩看来,扎根基层,对农村等不发达地区教育的关注,正是“新教育实验”赢得“一丹教育发展奖”评委们青睐的原因之一。有人曾经问朱永新,教师职业那么辛苦,但在很多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教师脸上却看不到倦怠感,仿佛身体里有一个“永动机”,这是为什么?“珍视教师的价值,是‘新教育实验’的起点,但这种珍视从不是单纯给予,更多的是内驱力的点燃。职业认同,是教师成长重要的内在动力。”朱永新说。其实,很多教师在走上职业道路之初,对这份职业是充满着理想与憧憬的,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容易深陷细碎的教育工作,难以看到自身的价值。因此,职业认同需要被不断激活与续力。“榜样引领和生命叙事”,是“新教育实验”加深职业认同的秘诀。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教师孙静走进“新教育实验”后,深深受到了名师的影响。“2009年,我刚满30岁,已经是中学高级教师了,职称到了顶,对怎么进一步发展比较迷茫。”孙静说,“接触了‘新教育实验’后,我经常被名师们在课堂上的激情澎湃和他们陶醉于教师职业的生命状态所感染,我找到了生命的榜样。”生命叙事则让教师体验了更丰沛的生命感。在新教育人看来:每个教师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他既是故事的主人公,又是故事的作者。作为教师,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写成一部伟大的传奇,取决于他是否真正用心地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新教育实验”每一年都鼓励教师撰写生命叙事,孙静拿到了“2010年十佳叙事奖”。她还清楚地记得,那上万字的文章里详细讲述了她和“新教育实验”的相遇、在课堂上的脱胎换骨。孙静说,生命叙事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回顾与反思,让自己的脚印留下来,也把职业认同的堤坝筑得更牢。很多教师像孙静一样,在“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中越来越相信:教师职业是美好的,也是可以改变孩子、改变家庭、改变社会、改变未来的,并由此生发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当强烈的内驱力被点燃,美好的愿景深深种在教师心中,他们就能够拥有难以想象的成长动力,可以跨越很多难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朱永新说。让成长有迹可循尝试提供完整的专业发展路径,让成长有迹可循,让目标清晰可见,是“新教育实验”一直以来的追求。“其实,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老师们都知道,但与实践结合起来有难度,老师们在‘怎么做’上有困惑。”郝晓东是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的执行主任,在他看来,“‘新教育实验’的独特之处,是把这些教育理念转化成了可操作的专业成长路径。”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教师专业发展“三专”模式,以此架起了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桥梁。“阅读是帮助教师成长最有力的武器。”一直以来,朱永新非常关注教师的阅读问题,在他看来,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如果“新教育实验”在推动教师发展中只能做一件事,那会是什么?面对记者提问,朱永新的回答是:阅读。“一个老师的专业能力如果靠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尝试错误、不断摸索的话,会生长得很慢,但是他如果进行专业的、有品质的阅读,就能够更快地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因为他在教室里面临的事情在其他教室里早就发生过。”几乎所有走进“新教育实验”的教师,都是从大量阅读开始的。“加入‘新教育实验’的头几年,我疯狂地阅读,基本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啃读,真的能够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音。”张秀明说。不仅如此,她还用阅读打通了家校联系。“不瞒你说,我以前都不知道什么是绘本。”张秀明说,“阅读让我们打开了视野。”如今的她对绘本“超级着迷”,每年都会用绘本开展十几场亲子活动,每天都会讲一个绘本故事给班里的孩子听,让留守儿童也能听到优质绘本故事。她还创设了“跟着绘本学做妈”的家庭教育课程,将农村家长卷入家校共育。不仅鼓励教师多阅读,“新教育实验”还一直强调对“根本书籍”的研读。《教育的目的》《我的教育理想》《静悄悄的革命》《思维与语言》《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说起自己阅读的经典教育著作,郭明晓如数家珍。“专业阅读的关键,是回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中来,从根本问题出发思考当下问题,再把自己的理解应用于新的实践。”郭明晓这样阐述自己对“根本书籍”的理解。“只有对‘根本书籍’的啃读,才能影响教师的价值观、方法论,改变认知结构,激发根本思考。”朱永新说。在多年的探索中,“新教育实验”的研究团队研发了针对教师与学生的体系化专业阅读指导书目,把阅读当作教育中最重要的抓手,进行长期、体系化推进。专业写作,是教师发展的另一个抓手。“新教育实验”这样倡导: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这种写作,不以外在的名利为终极目标,而是成为自我反思的重要手段。为了推动更多教师进行专业写作,朱永新曾在2002年开了一个“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他对教师说:你每天坚持写1000字,记录你的课堂、你的故事。写十年,不成功我赔偿,以一赔百。这么多年下来,无人索赔,一大批教师在“保险公司”中成长。当时,在江苏省苏州屯村中心小学教书的管建刚老师积极参与这项活动,仅仅一年时间,就有人联系他出书,2002年到2022年间管建刚先后出版了20多本书,也从一个农村中心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管建刚说:“如果不是被《‘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的帖子召唤,也许自己还在浑浑噩噩度日。”“给教师成长的可能、成长的感觉、成长的空间、成长的现实……这样的目标,新教育一直在努力。”朱永新说。寻找“尺码相同”的伙伴加入“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会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在这里,有一群“尺码相同”的人结伴前行,互相温暖,彼此赋能。在“三专”模式中,如果说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肩膀上的前行,是一种静思吸纳,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肩膀上的攀升,是一种梳理表达,那么,专业交往则是站在团队肩膀上的飞翔,是一种境域浸染。2002年,“新教育实验”创建“教育在线”网络学习空间,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各地新教育人的精神家园。2009年,“新教育实验”在已有经验基础上成立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新教育网络教师学习中心”,简称“新网师”),面向全国招生。朱永新担任第一届院长,提供长期、免费、专业的学术引领。江苏省特级教师庄惠芬回忆自己在“新教育实验”的成长体验时说:“在新网师学习,当你把一个问题抛出来时,全国各地的名师都给你支招。这让我超级兴奋,因为之前只能在舞台下面仰望他们,而在这里,能够直接得到他们更多的支持。”虽然新网师上大咖云集,但朱永新每年都会在新网师的开学典礼上寄语新学员:这里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地方,能者为师、真理为师。刚刚加入新网师学习时,孙静选择了实践性较强的语文研课课程,并坚持啃读经典,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渐渐地收获了更大的成长。因为表现优异,她被聘为了该课程的讲师。“老师们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课程的参与者、组织的建设者。这里,是‘人人都是分享者’的网状学习共同体。”新网师执行主任郝晓东就是这样在共同体中成长起来的:从学员成长为讲师,再成为新网师的业务负责人。新网师课程内容的设计也从教师发展的痛点出发。针对一些教师培训时间太短、较为零散、不成体系的问题,新网师逐渐研发了三年一周期的课程,进行体系化设计。“讲策略方法的培训不缺,讲教育理论的培训也不缺,但是能够将二者很好结合的培训,是缺少的。”郝晓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恰恰是新网师一直以来的追求。”为此,“新教育实验”组织了一批学者走向一线,扎根到教育的田野里,让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带动了一批教师的快速成长。孙静记得,她在参与新网师的研课学习时,一边重新研读经典理论,一边详细写下自己真实课堂的教学设计,交给讲师批阅。讲师积极反馈,设计方案则在共同体里被展示讨论、反思研磨。孙静说:“这让我感受到了专业成长的酣畅。”在聚焦理论知识、聚焦真实问题、聚焦自身成长的学习文化下,新网师的课程建设逐渐体系化,并呈现出鲜明特点:在阶梯发展、道术结合、读写引领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的共同体学习模式、全面多元的评价方式,成为教师变“他主成长”为“自主成长”的关键所在。“自由、开放、多元、共生……”郝晓东这样总结新网师的“气质”。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体验到了深度链接的美好:共同的阅读、共同的写作、共同的反思,把我和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将共同体成员的生命紧紧编织在一起。一群“尺码相同”的人,一同勇敢地改变、诗意地生存,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线上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怎样与线下的教育生活有更好的联结,与教师在学校中的职业生活建立更加一致的目标,是接下来新网师要着力突破的难点。怎样进一步实现网络空间的破圈、跨界、国际视野,也是新网师下一步的发展挑战。对此,朱永新有这样的设想:希望通过进一步梳理汇总,整合“新教育实验”原有的教师网络学习项目,成立“线上学习中心”,成为一个教师能够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的,自助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向全社会、全世界免费开放,为中国以及全球的教师成长做一点儿探索。行动是最好的建设发起“新教育实验”之初,朱永新就强调:“不能忽视‘行动’二字的力量。”伴随着多年的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了“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指向全人教育的小学儿童哲学课程研究”是孙静正在研发的“卓越课程”,也是江苏省“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她以学生的生命为指向凝练自己的教育主张、研发课程,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很多老师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学生考上好的大学,自己的成绩被领导认可……其实,这是在借助外在的结果实现自我认同。而我慢慢体会到,当生命成为我的目的地,看到孩子们在笔记本上贴上漂亮的小红花,看到孩子们特意为我留下亲手制作的食物……我都感受到了工作本身的幸福感和意义感,而孩子们也体验到了学习生活的幸福。”孙静说,“我看到了教育原本该有的样子。”已经退休的郭明晓总能回忆起这样的画面:泰戈尔、顾城、金波的诗歌熏陶着孩子们,独一无二的班歌、班徽、班训贴在教室里最醒目的位置,回顾自己一天的生活时,孩子们眼里闪着快乐的光芒。这是她和孩子们的“完美教室”。“守住自己的教室,就是要擦亮每个日子,呵护每个孩子,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来。”郭明晓说。她会给过生日的学生写一封信或者一首诗歌去赞美他独一无二的存在。她改写金波的诗歌送给一个9岁的男孩。她把小寿星的名字嵌入诗歌里,和全班同学对读,很多孩子激动得落泪。而在这些信中,每封信的落款都是“爱你的郭老师”。这样的故事让郭明晓感到幸福,幸福在与学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幸福在阅读与写作的攀登中,幸福在用爱和真心化解一个个难题,幸福在做教师的每一天。就像朱永新曾说的,是什么让“新教育实验”中的教师尝到了教育的幸福?或许,更本质一点儿的,是因为爱。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教师也感受到了学生的爱,幸福感流淌在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里。“‘新教育实验’不仅仅在进行理念倡导,更提供了解决方案。”厦门市同安区滨城小学校长林加进对此深有体会。“通过‘十大行动’,新教育给了实验校和教师一个马上能行动起来的方案。教师迅速成长,学生的生命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关照,家长也与学校紧密合作起来。”林加进说,“我们的探索肯定不完美,但我相信,做起来,变化就会发生。”这种用当下行动去改变现状的追求,新教育人坚持了20多年。“大规模、桥梁性、公益性、成长性”是朱永新对“新教育实验”特点的总结。获“一丹教育发展奖”之后,虽然“新教育实验”已经被世界看见,并得到了很大的认可,但朱永新也并不讳言,“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也面临着一些困境。特别是,伴随着区域整体加入的情况越来越多,如何既发挥行政推动的积极作用,又避免行政化、形式化,让校长真正理解“新教育实验”,是“新教育实验”面临的挑战。同时,伴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虽然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招揽人才、培养骨干,但仍无法适应“新教育实验”的快速发展。加之多年来坚持公益性,但造血机制还没有形成,当前的资金很难支撑运转。虽然面对诸多困难,但“新教育实验”从未停下脚步,而是努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新教育实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像是在炖一锅石头汤,行动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我们和教师、学校、合作区域,共同成长。”朱永新说。学生们的成长,让这种在探索中前行的坚持变得越发有意义。破坏纪律、带头闹事……小宋曾是让所有人头疼的“问题少年”,但是因为老师用“我的朋友宋小迪”的称呼给他写了一封又一封书信,用爱融化了他的心,慢慢地,小宋成为昆山市中考成绩名列前茅的学优生。农村孩子小宇因为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教育缺失。他不爱上学,下课不是打架就是满校园乱跑,软硬不吃。老师通过与他共读《青鸟》,帮助他爱上阅读。从此,再也看不到小宇打架的身影,他甚至成为班级的“阅读小明星”。…………这样的教育故事,每天都发生在“新教育实验”的教育生活中。谈起推动教师发展,朱永新有着更长远的计划:一是要建立一个培养未来教师的“教改班”;二是要建立一个探讨在职教师培训方式的“明师班”;三是要建立一个协助培养发展中国家教师的“国际班”;四是要建立一个帮助乡村教师成长的“乡村班”;五是升级新网师,建立面向所有教师的在线学习中心。获得“一丹教育发展奖”后,朱永新将3000万港元奖金全部捐给母校苏州大学,用于新网师建设发展和以上几个事项的推动。然而,这一切并不容易,面对“新教育实验”长期面临的一些难题以及新的设想,3000万港元奖金远远不够。但有一点,新教育人不会改变:行动,并享受它……“所有的奖项都是额外的奖赏,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是像农夫一样守着教育的田野,无论在怎样的天气里,都勤奋地劳作,并且,快乐着、幸福着……”朱永新说。(本报记者 俞水 特约通讯员 杜京虹)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