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岁孩子的发展特点(儿童教育成长6-12岁成长规律:家长用好这一招,让孩子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很多父母的关注点就从孩子的生理健康、社交关系上转移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来。
在这个阶段,父母想要去了解的,以及需要为孩子提供的帮助不一样,相应的,父母要迎接的挑战也不一样。
所以,在本次直播中,我需要带着大家去了解一下怎样去观察一个孩子的状态。
01
我们每个人做事情,都需要有做这件事情的意愿,对于6-12岁孩子的学习状态来说,我们需要看的是这个孩子:
1.自己是否有意愿去拓展他的知识领域?
2.自己是否有意愿去提高学习力?
3.自己是否有意愿去掌握一些社会能力?
4.自己是否有意愿去提升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先来说说“心理”。
“心理”有多重要呢?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去帮助一个渴望在学业上有所提高的孩子去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是否比帮助那些对学习毫无渴望的孩子要容易很多?
心理状态是个体行为的基础,心理健康影响个人生活幸福的内核。
心理让人产生行为的意识和动力。心理感受和状态直接影响我们是否有充分的意图去拓展知识领域,提升社会能力、学习力和创造力。
所以,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我们首先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
而孩子6岁以后,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最大的影响,就是心理层面的。
在成长模型里面,我们把一个人的心理需求分成了三个级别,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什么是“安全感”?
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里面经常被欺负,他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会被指责和批评,那么他的安全感就不够高。
什么叫做归属感?
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面,他觉得自己被人孤立了,他没有朋友,在班级里总坐最后一排,还总被老师批评……这些都会让一个孩子没有归属感。
什么叫做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就是孩子在班级里面是否发挥作用,自己的价值是否得到了认可。比如如果孩子是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队员,他的自我价值就会得到一个体现。
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加入少先队的孩子,甚至睡觉都不肯把红领巾解下来,为什么?因为他觉得这是他的价值的体现,是他的归属感的体现,他在其中获得了极其强大的满足。
好了,孩子们不愿意去上学,我们会发现他在学校可能被人霸凌了,或者被别的同学孤立了,也可能他在自我价值上面没有办法得到呈现,所以这个时候他会非常的抵触去学校,因为那个环境没有给到他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家庭中同样如此,如果父母总是在批评、打骂孩子,无法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那么孩子就不会觉得家是能够给他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地方,他只会认为家就是一个不得不回去的地方。
经常有家长问我:该怎么给孩子选择夏令营/辅导班?
在这里,我也给家长一个方法:
当你要为孩子选择夏令营也好,选择一个钢琴老师也好,选择一个课外辅导班也好,你可以去观察课外培训机构老师,看他是不是有能力;在他的言谈举止当中,是不是给到了孩子安全感,归属感;是不是可以给孩子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
最近我们接到了很多关于“孩子不去上学”的咨询,那么,我们有没有仔细考虑过,为什么孩子成绩差了之后就不想上学?
因为大部分学校都把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成绩不好了,在学校里就被否定了,而没有了安全感、归属感、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孩子,上学对他而言也就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情了。
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
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比如说孩子这次考试考了一个70分,下次考试考了75分。虽然只是提高了这5分,但孩子已经付出努力了,所以我们需要看见孩子的进步,认可他的进步。
有的家长要问了:为什么有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也会觉得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呢?
原因有二:
1.孩子希望在除了成绩之外的方面也表现得很好,但他又不知道自己能在哪些方面变得更好;
2.在学校和家庭中,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外部反馈,也就是说,外界并没有给到他一个“你很优秀”的反馈,没有让他去实现这个价值。02
我们再来看看“知识领域”这个话题,中国孩子偏科偏得太严重了,这就是上濒一直在做通识课程的原因。
其实,在学科教育上的偏科,还算是“小偏科”,我们来看看大偏科的可怕。
整个知识领域分成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主要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和艺术;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
自然科学主要包括:天文、物理、化学、地理、生物。
而我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学的是什么呢?80%-90%都是自然科学内容。
我们并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去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但是大家思考一下,现在让我们每个人觉得很愉悦的内容,我们对于人生的思考,我们对于未来的思考,其实更多的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里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的“大偏科”,这几乎是我们所有孩子的“偏科”。
也有人会说,长大后再让孩子去学不行吗?
我问问大家,你们当中有多少人特别想了解历史,特别想了解哲学,但是由于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这个基础学科的学习,所以现在想再想去了解历史的时候,只能看电视剧《戏说乾隆》对吧?
如果看过去年的直播课中,我讲的“教育规划”的内容,大家就一定能明白一个观点:
父母要做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在家庭当中给孩子更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习的内容和机会。
只有在扩宽知识领域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而孩子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去感受生活的丰富性。
怎么去扩宽孩子的知识领域?
我们来举个例子:
在《少年常青藤·成长直播课》中,我们通过让孩子学习各个国家稀奇古怪的节日,来了解这个民族的习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等。>>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过一生?
而我们的“SNG研学项目”,也是以旅游的方式,拓宽孩子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领域。
以8月初开营的“传承中国-贵阳”为例,我们的主题就是“探访民族的发展,发现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思考自我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03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学习力”和“创造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学习力不是写作业的能力,也不仅仅是考试的能力。
学习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指的是孩子是否拥有独立学习的方法,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能够快速适应。
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任务,设立学习目标以及完成路径。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时候,基本上是模仿他人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小学高年级逐渐生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2.学术研究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学会搜索信息,学会假设,学会推理,学会验证、学会分析……这都是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者是否能够提出疑问,假设一个观点,并且通过大量搜集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疑问假设和观点。
我们依然以“SNG研学项目”中的“传承中国-贵阳”为例,我们将和孩子们走进“世界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侗寨,在那里包下一个小村子,带孩子去研究某个建筑上的雕花,探寻侗歌的“前世今生”,还要与当地人进行沟通,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研学成果。这,就是锻炼孩子的学术研究能力。
3.学习的持久力。
在这方面,大家有一个误区。我们可能会认为学习持久力就是我们的孩子是否愿意坐在那儿看一小时的书,但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事实:很多时候,孩子是不具备学习持久力的能力的。
举个例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家做作业的时候可以完成的很好,但一考试就不行了呢?
我们可能会给孩子找个借口,说他“粗心了”。其实,粗心就是孩子后面的注意力不够了,“大脑体能”不足了。
还有一类孩子,我们说他们“学习不踏实”。其实,这也是学习持久力不足的表现。
我必须告诉大家,“学习持久力”,是一个需要被训练的能力。这不是孩子的意愿问题,而是孩子是否具备这个能力。
那么如何训练孩子的“学习持久力”呢?
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突破生理的极限,心理的极限和能力的极限。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现在只能能保持30分钟的学习时间,那么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个星期有两次,一定要坐在那学习40分钟,等孩子习惯了,你就可以变成一次50分钟,3次40分钟……就像大家练跑步一样,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而“创造力”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力是一种最综合的实力,它实际上是孩子的知识领域、学习力、社会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
孩子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表现自己的最棒的一个方式就是要去呈现他们的创造力,去呈现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