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我应该怎么教育孩子作文(小孩成长教育我们该如何教育小孩?)

一千个父母能有一千种教育方法,父母自身的成长和认知,造成了孩子的千差万别 ,有些人被培养的很优秀,有些人被培养的很低能,这跟父母的认知,以及对待孩子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关系。

谈到教育两个字,脑海中浮现的竟然是私塾先生的3尺戒尺,谈教育这个问题还真有点空大,虽说在带娃这几年看过一箩筐育儿书。也不能说,就能把孩子教育的特别好,因为小孩子始终处在自我探索的阶段,在这个过程里面,构成良好教育的因素太多了。

我现在就有一个小孩,他不管是吃饭、睡觉、阅读、专注力、待人礼貌上,我自己认为他已经是我心目中的优秀宝宝了(王婆卖瓜),这都脱不开这几年我事无巨细对宝宝的高质量陪伴。

有一句我很认同的话: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我觉得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只有用心陪伴过宝宝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其中的价值。

今天跟大家聊聊高质量陪伴,作为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吧。

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认为,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是影响孩子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陪伴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树立起自信心。通过陪伴,可以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现代医学认为,陪伴与互动能帮助大脑内各部分功能区之间形成新的或更强的联结,形成更适应环境的神经回路。反之,低数量、低质量的陪伴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多疑,难以建立自信,难于在将来和老师、同学甚至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信任的关系,甚至罹患精神障碍

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

1、父母真正的陪伴,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放下手机,与他在一起分享他的快乐、悲伤、理解和接纳孩子的一切。

我最近有点忙,有时候乐宝爸爸不在的时候,我工作的时候,乐宝就在边上粘着我,他知道我的右手要动鼠标,就每次故意用手来碰我的右手,让我无法工作。我知道这个时候,他在透过这样的方式,引起我的关注。

那有什么办法呢,我只好放下手头的事情,离开书桌陪他玩一会拼图、看会书。

陪他的时候,我是将注意力都专注在他的身上,而不仅仅是敷衍了事。我知道只有我高质量的满足了他,等一会他会自己安静的玩一会,我也才好专心的工作。

高质量的陪伴,是看到孩子的需求,当你看到孩子的某些举动,无论你喜不喜欢,都停下你手头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注他。

2、多听少说,身教甚于言传:我始终认为言传不如身教,陪伴要让孩子“看得见”。你希望孩子勤奋学习,自己也要是个刻苦钻研的人;希望孩子遵纪守法,自己就要遵守规则;希望孩子能积极进取,自己也要是个有梦想的人、

碰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不要一味说教,自己率先去做好,孩子自然看在眼里,也会有正确的行为。这一方面是在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观察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如果父母天天玩手机,却总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恐怕也难以做出表率。

希望孩子喜欢看书,就在就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希望孩子爱运动,就带着孩子一起运动;希望孩子有爱心,就多带他去参加公益活动;希望孩子热爱艺术,就多带他去博物馆、美术馆。

3、老人永远无法替代父母的陪伴:现在,很多的家庭大多都是老人帮着带孩子,父母在外面打拼。再忙碌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成长,都应该在孩子的世界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而不是爷爷奶奶。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离不开与父母的共同面对,这些是父母之外的人无法替代的。

职场妈妈如何做到高质量陪伴

曾经有一个职场妈妈朋友,跟我吐槽,好羡慕我可以每天和宝宝呆在一起,说自己晚上到家后,有时候很累,只想休息,但是又想抓住仅有的跟宝宝相处的几个小时。有时候就会有一种很想陪,却没有时间的纠结状态。

的确是,很多职场宝爸宝妈,每天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就下班到睡觉这段时间,大家都希望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跟孩子尽可能多的互动和游戏。

对于职场妈妈,关键的不在于陪伴的时间的多少,而是陪伴的效果好不好,在于妈妈是否了解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有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与孩子的共处。

有时候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温柔的看着看看宝宝,一起共读一本书,一起拼一个拼图、做一本专注力练习册,都可以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爱。

我有个职场朋友就特别会善用好晚上的亲子时间,她坚持在一个阶段陪宝宝做一件事,让这件事情变成生活中的一个仪式感。比如,晨起的早安吻,下班回来的大拥抱,晚上的晚安告别。每天固定时间的读书时间、游戏时间、聊天时间等等,这些时间可以按星期几进行规划,比如,星期一游戏日、星期二读书日......朋友的用心,都是生活场景中再平常不过的场景,都变成孩子记忆中欢乐温馨的画面。

父母可以提出一个可以激发孩子好奇心的问题,让自己参与其中,跟孩子一起互动,让孩子认为,你是在认真的参与跟他一起的活动。

最后:

高质量的陪伴,不只意味着大把的时间陪着孩子身边玩游戏,看书。在陪伴孩子吃饭、睡觉、穿衣聊天这些生活的细节里都是在跟孩子产生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高质量陪伴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核心的是,关注孩子的需求、看见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与孩子一起探索前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