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好的教育电影排行榜(成长教育 豆瓣豆瓣9.2高分纪录片: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每个父母都该看)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8月底在优酷播出,目前播出三集,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2。

这是一部聚焦五个教育理念、社会背景截然不同的国度——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的纪录片,由资深战地记者、两个孩子的妈妈周轶君导演。

脱口秀《圆桌派》上的周轶君

论及为什么要拍摄这部纪录片,周轶君分享了这样一则故事——

妈妈为什么上班?

“妈妈,你不要走。”儿子趴在拉杆箱上,出租车已到楼下。

临时来替班的外婆对外孙说:“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买好吃的?”

咦,妈妈工作只是为了钱吗?妈妈工作你们就可以不断要玩具?这么说是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可耻?

我想摆脱“上一代”的语言,却没有新的词汇。

如何在十秒之内有力说明妈妈工作是为了什么?

“爸爸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养你”是个非常糟糕的说法,却没有新的语言去回应。

她说,为人父母都是无证驾驶,我们常常在以惯性教育下一代,我们需要新的沟通方式。

“芬兰学校不考试,孩子为什么在国际测试中成绩那么好?一个小国家,为什么全球知名的创意设计那么多??”

“日本人做事完美到变态,小时候也这样吗?”

。。。。

这些都是纪录片想要寻找的答案。

01

日本站

日本是个非常讲究集体性的民族,以及对细节很追求完美。这些贯穿在他们早期的教育之中。

纪录片记录了日本两个幼儿园的教学情况,莲花幼儿园和藤幼儿园。

在莲花幼儿园,孩子的一天从晨练开始。身体是教育的一部分,过去60年的一年四季里,莲花幼儿园都让孩子赤裸上身锻炼身体(2019年4月迫于舆论压力中止)。

爬栏杆、玩泥巴,做游戏,幼儿园生活在生机勃勃的嬉闹中开始。

除了自由活动的晨练课,还有纪律严明的剑道课。

在剑道课上,老师会要求孩子练习用丹田发音,孩子发音要整齐、洪亮。

在老师们看来,日本是一个讲究纪律严格的民族,所谓的纪律,是为了使社会生活社会集团以及各种各样的组织,以一种良好的势态运营下去的秩序或规则。

比起强迫孩子遵守,更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们自发地遵守,并且自发地维护这些秩序和规则。

如此一来,团体行动就很重要,对身边的人感情也很重要。

在全员共同运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认同集体,产生集体共振,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孩子们长大后更能适应社会规范。

除去吃饭,孩子们吃饭也是井然有序。

每天吃饭,会有轮值的学生帮老师把饭菜抬过来。

学生排队,有秩序地拿菜、打饭、盛汤。

藤幼儿园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远近,它让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出入各个教室。

设计者的初衷是,让孩子在其中感受到自由,随心所欲。

学校的草地高低不同,孩子可以自由嬉戏奔跑其中。

校长还会在上面种上蔬菜,交给孩子打理培植。

幼儿园的顶部由粗绳网织而成,大树穿通其间,孩子们可以自由攀爬。

周轶君问,难道不担心孩子会受伤吗?

设计师说,应该让孩子来决定,不应该强迫他们。

学校有一面洋葱墙,挂满了未剥壳的洋葱——

校长说,看着白色的洋葱肉露出来,这个过程,对小朋友的冲击比对我们大人大多了。“如果到了20岁,摸到洋葱,心里觉得好兴奋,那就有点危险啦。”

才老师当时听完,心有点凉,这么大年纪,还真的没见过未剥壳的洋葱。不知道大家是否见过?

推崇自由,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藤幼儿园在进门的地方,做了“鞋形”设计,提醒孩子要时刻注意摆放好鞋子。

如果没有摆正,会受到园长的“表情关怀”。

门故意设计成了不能自动闭合的样子,靠孩子的力量,如果不特别注意,就会漏风。漏风,冬天靠门的孩子会说冷,关门的孩子要重新回来把门关上。

设计的理念是,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彻底,事情到最后一步为止要做完整。

园长说:“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行动,让孩子们学会去在意和照顾,他人的心情和感受。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不要轻易给别人造成麻烦。追求完美是为了不给别人造成麻烦。

世界对日本的评价很高,大街上,每个人都安静优雅;做事严谨,态度认真。。。

但这样的教育,也有其弊病。

催泪师日吉田英史说,日本集体教育太重视他人感受,压抑自我。

在日本社会,“哭”一直被看作是一件不好的事,大家精神压力大,“哭”成了一件难为情、办不到的事,以至于催生出了“催泪课”。

为什么不哭?因为在公共场合表露悲伤,这会给他人造成负担,令人不适。

大学生北川阳大说,自己在幼儿园的时候,亲人去世,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告知,先不要哭。

另外,日本的霸凌现象非常严重

纪录片说,日本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那些学习好的孩子、擅长体育的孩子,亦或是受欢迎的孩子,以及擅长与人沟通的孩子们,会去营造一个受欢迎和认可的团体,从而逐渐形成类似金字塔分布的一种身份制度。

在一个班级中,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泾渭分明,继而发展成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霸凌行为。

日本的网络霸凌现象也很严重,甚至把孩子的裸体上传到网络,引起对这个孩子的羞辱。

02

芬兰站

芬兰人口只有550万,但却有着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创新。

他们的教育极度注重个人

周轶君走进卡苏卡拉小学的时候,发现孩子仿佛身处游乐园。

翻跟斗、跳舞、听音乐、打游戏等等,看起来自由得不像话。

卡苏卡拉小学三年级没有考试,四年级也没有考试,学校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

唯一评估的是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搭档学习,如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的,在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

拉妮老师说,学校采用积极教育,哪怕某个孩子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又不擅长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和同情心,和爱。

拉妮会为他们周五安排现象课,在记录片中,她给孩子上的现象课是“时间、年龄,我自己”。

让孩子自拍,带孩子去养老院,给选出来的模特儿画肖像画。

拉妮老师说,会从艺术作品、数学、生物知识、芬兰语等方面,给孩子讲这门现象课。孩子们要会阅读和写作,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什么是时间,什么是小时,一个小时有多少分钟。

比起干巴巴地学习,芬兰更注重让孩子从现实中学习。

拉妮老师会带学生去森林上课,让孩子按颜色、气味、物品给人的感受(给孩子一组形容词),去森林中寻找和发现。

拉妮老师也不要求学生给出争取的答案,任何回答都可以。

重要的是培养自然和孩子的关系,让他们学会爱惜和保护自然,让孩子与生活的环境发生关系。

这种教育形成了他们的朴素气质。芬兰街头,大家拒绝喧嚣浮华,内心安静,不会攀比,走在大街上基本没有什么奢侈品店。

“平等”是贯彻芬兰教育始终的内核。

政府将孩子看成最宝贵的资源,每年会给新生婴儿发放百宝箱,里面可能有奶粉、尿布等等六十多种东西,大量的资源被投资于学校和家庭。

随处可见的儿童博物馆,耳濡目染,培养孩子的美感。

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吃一样的免费午餐。

任何施加给孩子的暴力都不被允许。

定居芬兰的华人张宇飞,6岁的女儿说不想做数学题,弹了一下孩子的脑门,老师上报儿童保护部门,给他和妻子安排了三次到四次的谈话,每个谈话都两三个小时。

这种冲突背后是,家长要像对待成年人平等对待孩子,要尊重他们

如果孩子数学不好,老师会反思是不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而不是怪罪孩子。他们会将数学融入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中,比如小汽车,比如乐高,比如去超市。

跟着拉妮老师去养老院画肖像画时,周轶君在知道邻座老太太从未学过画画时,但几十年来依然坚持爱好,心生疑惑。

拉妮老师道出绘画这件事本质:这些画不是用来竞争的。

周轶君心生感触,委屈地哭了。因为她像太多中国孩子一样,反复经历着一件事:被否定。“你这个也做不好,那个也做不好。”

拉妮老师说,这是这种没有竞争的氛围,让孩子敢于表达自我,敢于联想。

为了让老师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芬兰的老师也没有设置竞争,没有监督员检查教学计划;给了老师更多时间做学习的项目,去实施符合孩子的兴趣方式,为孩子工作,不需要写报告;随着年龄增长,老师没有职位晋升,只有薪资晋升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好呢?

校长说,“现在生活太容易,希望多点竞争。”

9岁的孩子被问到什么是成功时,说,“有份工作,有妻子,有一点钱。”

在中国,成功从未如此简单过。

对芬兰人来说,工作也没有好坏之分。如果你的成绩不足以上普通大学,去上一所技术院校也是可以的。对芬兰家长来说,孩子上不了大学,天也不会塌下来。

对他们来说,芬兰最好的学校,是最靠近家的那一所。

校长说,很担心芬兰变成福利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

————————

看到这儿,大家会发现,到底何为完美教育,纪录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周轶君对《他乡的童年》的定位是:不求答案,只求启迪。

她坦言,这部纪录片无法解开中国父母的补课焦虑,升学压力。但可以见识不同国家的不同育儿理念,当眼界宽阔时,看待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