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子女(成长快乐教育父母们应该奉行“快乐教育”吗,孩子需要怎样的“快乐成长”?)

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每个父母内心的美好愿望。只是,“快乐成长”的定义有点太宽泛,具体而言,怎样做才能被称之为“快乐成长”呢?

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见解。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快乐成长就意味着眼前即刻的高兴。

如果父母也顺从这样的视角,在生活中就会想要一味地取悦孩子。即便是面对孩子表现出的不礼貌、不守规则的言行,也很容易纵容,还自认为这是在保护孩子的“天性”。

换个视角,如果站在过去的未来(也就是现在)往回看,对童年的“快乐成长”又会有怎样的理解和期待呢?

如果是我,时光倒流,再回童年……

我希望,父母可以给我自由玩耍的空间,因为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探索和发现未知事物可以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感;

我也希望,父母和睦融洽,给我一个温馨的港湾,当我遇到困难、挫折,觉得失望、无助的时候,可以向他们寻求温暖和安慰,他们可以给我正确的反馈、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可以拥有重新获得快乐和信心的勇气;

我还希望,父母以过来人的姿态教导我为人处事、遵守社会规则的同时,也允许我有自己的见解、判断和意志,引导我学会自己去选择和承担,帮助我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让我体验到被尊重的快乐、及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快乐。

……

两个不同的视角,之间划过时光轻盈的弧度、和岁月厚重的磨砺。

站到人生坐标轴上去看,父母作为养育者,责任仅仅是为了让孩子高兴吗?“快乐成长”仅仅一 味地取悦孩子吗?

如果方向走偏了,“快乐成长”的后果很可能和初衷背道而驰。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成长的过程就意味着变化,期间都必然要经历身体的变化、认知的变化、社会化以及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必然会带来不确定性和压力。

当孩子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必将会伴随着挫折、伤心、害怕、恐惧等情绪体验,不可避免。

这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中不存在绝对的快乐,必然会面临很多的不快乐。恰恰就是面对不快乐时的适应性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否拥有乐观的生活心态、能否快乐成长。

因此,帮助孩子练就良好的适应性,就成了父母很重要的一项养育责任,也是“快乐成长”的应有之义。“快乐成长”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在成长中获得快乐。

那么,面对孩子内心的快乐需求,和成长经历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压力和种种不快乐的情绪,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找到平衡点呢?

1、欢笑和泪水对一个人的成长同样重要

首先,从孩童的发育规律来看,成长伴随着不同的情绪体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情绪的渐进式发展,包括羞愧感、尴尬、内疚、嫉妒、伤心和自豪等感受等,这些被称之为:自我意识情绪。

孩子通过与外界产生各种互动来体验自我意识情绪,并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概念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能力的认识,以及怎么看待目标、实现目标等。良好的体验会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反之,则会伤害自我概念的发展。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促进自我概念的发展呢?

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孩子的感受,担心孩子会弄脏、会累、会受伤、会不快乐,并加以阻止,那样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面对的是一个新世界,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当他们爬着拿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当他们费劲地解出一道数学题、当他们想办法达成一个在大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任务……,都会伴随着成就感,都能获得快乐。

当然,在获得这些快乐之前,也必然要先体验自己努力向前爬的辛苦、想不出答案的挫败感、不知如何达到目标的无助彷徨…..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给予的反馈和评价会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把孩子的表现和他们的价值感联系起来,经常做出一些暗含价值判断的评价,如 “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没用”……,这类评价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羞愧感和挫败感,会觉得自己很差劲。

如果父母的评价对事不对人,比如“你这次考试不理想,想想是什么原因”、“你这件事情做的不对,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这样的孩子往往能体验到适当合理的情绪,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更加坚持,比较容易获得自信和快乐。

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当孩子面对压力时,父母能否给予正确评价和正向反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能否勇敢乐观地去应对和适应成长中的各种挑战。

2、不快乐的时刻反而是珍贵的教育契机

有人看到一只蝴蝶挣扎着想从蛹里脱离出来,他出于好奇心,帮蝴蝶剪开了蛹。没想到蝴蝶出来以后,翅膀却张不开,最后死了。

其实,挣扎的过程正是蝴蝶需要的成长过程,你让它当时舒服了,未来它却没有力量去面对生命中更多的挑战,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生活中的那些不快乐时刻,往往蕴藏着珍贵的教育契机。如果父母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并引导孩子,将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比如,孩子在学校学校玩滑滑梯的时候推搡别的小孩,被老师训斥了。回家跟妈妈诉说的时候,满脸的委屈和沮丧,还有满心的愤然。

这时候,妈妈可以引导他去联想一下可能的后果,“你在滑梯上推他,很可能会让他掉下去,如果掉下去,他会怎么样呢?”,“如果被推搡的人是你,你会不会害怕?”,这样可以让幼儿体验适度的内疚感,培养他们换位思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发现,适度的内疚感可以控制孩子伤害别人的冲动,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样以后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融洽和快乐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

另外,妈妈还可以借此机会教孩子遵守必要的行为规则和公共秩序,知道边界和规则的孩子更快乐。

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舍不得给孩子设置行为边界,觉得限制孩子会让他不快乐。这其实还是从成人的感受出发 --- 认为被限制一定不快乐。

要知道,现在的孩子从出生就被当成世界的中心,如果父母不教他遵守必要的行为边界,他会以为到哪里都应该是这样的,还可能会做出一些任性妄为的事情,比如一些比较恶劣的熊孩子事件。

所以,涉及到社会规则、以及相关人身安危的事情时,必须要设置边界,这一点不能妥协。 这样,孩子才会慢慢变成一个“社会人”,才会逐渐有“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父母是有底线的”这样的意识,这是社会化的发展。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发展途中,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容易获得快乐。

总而言之,一个孩子能否能快乐成长,取决他是否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而适应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等教养者是否拥有长远的眼光,着眼于未来,把“不快乐”的时刻看成是为即将到来的快乐做准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