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后的素质教育(成长教育吧“双减”后,如何拥抱素质教育)
江西宜春市袁州区寨下镇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花田写生。新华社发
重庆市青龙路小学的板球教练向学生讲解击球动作要领。新华社发
湖北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在学习陶艺。新华社发
是让孩子享受童年,尽情玩?还是拿起书本,拼命学?
新学期开学伊始,以往每到这个时刻,家长们就得怀着纠结和疑虑在“鸡娃”和“放羊”之间做出选择。近日,随着“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强监管”时代,孩子们得以从繁重的校外负担中解脱,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个人兴趣,家长们的心情也变得平静许多。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凸显——负担减下去后,该如何拥抱素质教育,把综合素养提上来?
1、素质教育迎来政策红利期
“双减”政策落地后,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北京家长马冉下定了决心,全家都从“培训班节奏”里解放出来,不再整天忙着补课、写作业,而是带孩子一起去公园、去郊外,过了一个美好愉悦的假期。
此前孩子有近视倾向,医生一再叮嘱要多进行户外活动,可一直腾不出空——小孩才二年级,仅有的那点课余时间,都被学科类辅导班给占满了。马冉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这次,书法班、羽毛球班,马冉也终于能给女儿报上了。这都是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早就想报,“知道这类素质课程重要,父母又没办法教”。羽毛球课安排在周六上午,每到周六清晨,孩子就会催促马冉快点起床,母女俩一起赶过去。
家长群里也有了新气象。马冉第一次发现,有家长为孩子的体育类兴趣爱好“攒班”。羽毛球班刚开始报名,就涌进了许多家长,最后不得不三个班同时开。
比家长动作更为迅速的是,多家大型校外培训机构已集体变更经营范围,新增了艺术、绘本、科技类培训、学生校外托管等非学科类培训内容。例如,某教育机构发布全新产品体系,包括书法指导、剧作赏析、户外锻炼等;有的机构则升级启动素质成长中心,着重于艺术创作、家庭教育等板块;还有的培训机构把重点放在美育,涵盖诵读与表演、故事与演讲等文学素养类课程。
素质教育迎来政策红利期。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按相对中性的增速13%进行预估,2022年,我国素质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329.5亿元。
有专家提示,当家长把大量注意力放在艺术、体育等领域的技能训练时,却容易忽视“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即对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创新和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罗祖兵认为,“双减”为素质教育开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校外培训机构参与素质教育。但是,学校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校外培训机构只能起补充作用。
回顾中学时代,马上进入清华大学就读研一的李严认为,自己正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在家乡重庆就读的那所中学,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选修课,烹饪、模拟飞行驾驶、植物学课程等一应俱全,让大家在高中就体验了一把“抢课大战”。“用另一种方式丰富和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课后还能参加社团,特别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李严回忆。
2、素质教育像一辆小车,家校“力往一处使”才不“跑偏”
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其后,具体内涵和实施要求不断明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了“减负三十条”,其中提到要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往往和“减负”一同被强调,折射出长期以来在追求分数的道路上,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素质教育被逐渐“怠慢”的现实。
“孩子刚上高中,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接踵而至,忙得不可开交,孩子在这上边花的时间比花在学习上的还多。”在家长安开瑞眼里,学校很重视素质教育,但是一旦“占用”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第一个不买账的就是家长。“把过多精力放在素质教育上,高考可能要付出代价。”安开瑞说。
素质教育是个长期涵养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见成效。对于家长而言,在考试赛道上让孩子做素质教育的尝试,也面临多重压力。如果“试验”失败,孩子的人生怎么重来?这是比较普遍的担心。
然而,有些家长已经找到了答案:只要处理得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北京家长沈淑艳是一位“非典型”海淀妈妈。她的儿子言哥从上小学直到高中毕业,一直坚持“裸学”,从没上过课外班。给她十足底气的是,家长会上,老师总是反复强调,“孩子们在这里,请家长放心,不用去外面上课外班。如果学习上有问题,让孩子多找任课老师答疑,老师们比外面的人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言哥从小喜欢跑步,校运会长跑冠军保持了三年;每次都积极参加科技节冲浪纸飞机项目,特别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飞机折叠、改良、试飞上;喜欢弹钢琴,练琴是因为“能培养音乐素养,还可以疏解情感”。
历经数次大考,言哥总是能从容面对压力。他说,“大概得益于在羽毛球赛场上经历的无数挫折吧”。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实施素质教育和全力追逐分数,哪个对孩子更好?结果难以预测,只有回头看才知道成功与否。沈淑艳认为,“过程精彩,结果一定不会差”。
“素质教育像一辆小车,家长、教师、学校每一端都握着方向盘。如果力不往一处使,车就会‘跑偏’,甚至停滞。”罗祖兵表示。
3、兼顾分数与全面发展,需要联动教育评价改革
2021年上半年学期结束后,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海澄小学的学生们拿到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成绩报告单。三年级学生李俊的报告单“雷达图”显示,他在身心健康这一块比学校平均水平低一点,他打算“下学期增加体育运动”。五年级学生王英的学科学习趋势图上,“数学曲线往上走,说明我的数学学习在进步”。
这份“海澄小学幸福少年综合素质报告单”,提出了以身心健康、品行高洁、智能发展、情趣高雅、劳动创新为要素的幸福少年培养目标和评价维度。每个维度有5个关键指标,每个指标下设置若干观察点。从图上的曲线,可以清晰看出孩子在各维度的表现。
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但“考试分数”依然是刚性指标。让素质教育真正扎根、生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土壤?
“分数与综合全面发展并不矛盾。基于此共识,如何在优化考试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推动素质教育,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北京特级教师陈维贤认为,以中高考改革“指挥棒”撬动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总能立竿见影,但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而非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陈维贤说,“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怎样既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升学需求,又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这需要联动教育评价改革,对学校、校长、教师的考验,可谓巨大”。
“双减”意见提出,各地要积极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全国多地正在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目前,湖南、江苏、云南、河南等省已将美育科目作为正式考核内容加入中考范围,其他地区也在加快美育进中考的脚步。上海拟于2022年起,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用于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等过程中,真正做到“见分也见人”。
“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同于学科教学、知识学习,它是一个弥散性的、见效慢的过程,需要全方位地、长期地进行训练与熏陶。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是摆在中国教育面前的一个经典性难题。”罗祖兵表示,解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需要一个过程,说到底,只有在人们淡化了对社会资源的竞争性选择、不那么在意学历高低后,这个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记者 陈鹏 通讯员 褚思佳)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