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从心灵上关心教育孩子)
每个小孩子都需要给予心灵上的关心和教育,就好像种子需要水分一样。认同和爱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父母平时跟孩子接触最多,对孩子有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要有良好的言行才能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有爱孩子的权利,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如何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让孩子在这个家庭当中有属于自己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出发,涉及到“心灵教育”的方方面面,这可以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有哪些?这是很多父母关心的问题。可能很多父母在育儿的时候,常常关注的是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母婴专家指出,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心理需要,这里只例举一二。
(一)需要被爱心理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父母不要嫌弃自己的孩子太粘人,被爱的孩子比较有安全感与价值感。中国的父母总是忽视对孩子示爱,其实当父母对子女示爱的时候,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正确的是非观念。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爱。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爱对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二)需要安全心理
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办法信任别人,就无法和他人建立友谊,也许会发展成为刚愎自用的人。而安全感的建立是从小开始的,包括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周围的环境就不敢自由探索,无法很快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三)需要学习心理
幼儿入园之后,学习就是幼儿的一大任务了。有些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或者没有掌握合适的方法,而产生了学习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针对性教育。
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孩子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所以,当孩子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要有适当的学习机会才能学到新的经验,这样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二、不应该让孩子过分追求完美主义
不应该让孩子过分追求完美。父母的完美主义教育,有时会使孩子产生过分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对自我价值心存疑惑,这种认知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的家长给孩子设定了极高的标准,从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事情都是人生的头一回,可能会做得不好;而在这么多做不好的可能中,孩子漂亮地完成了一件事,是多么了不起,家长一定要进行表扬。这样,家长也不会太在意那些做不好的事情。
(一)追求完美家长的两个特点
追求完美主义的孩子,他们的家长通常会有两个特点:他们对孩子的照顾比较精细,做任何事情,甚至遇到一些没有对错的事情都要有规矩讲对错;另外,他们还喜欢用语言指导孩子的行为,特别是孩子没有做事情之前,就已经不断重复“提醒”,指导孩子该怎么做。
(二)追求完美家长爱与他人比较
处处与别人比较,父母的完美主义教育,有时会使孩子产生过分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对自我价值心存疑惑,这种认知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暗示他们:既要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绝不要为自己的弱点唏嘘哀叹,要学会容纳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
(三)追求完美家长的受挫感很强
这样的表现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当生活中遭遇不完美的时候,他们的受挫感很强。他们不能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朋友的不完美就是我的不完美,他们同样不能接受朋友的不完美。
他们用完美给自己贴了标签,也用完美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建立一道墙,让其他人羡慕而近不得。当预感不能完美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回避问题。
追求完美,可以让生活更美,这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不能过于追求完美,不考虑孩子身心成长的科学规律。过于追求完美就会导致心态上的过于焦灼。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到了花期,自然盛开。如果父母苛刻会伤害孩子的才智,父母应该是引导孩子去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以自己的准则去要求孩子。
三、不要把自己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
家长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自家的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就非常令人满意了。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家长要相信,只要孩子能发展自己的特长,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具有一技之长,就可以成长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
或许父母是想让孩子上进,但是用其他孩子的表现来刺激孩子容易让孩子产生“我的父母还爱我吗?原来我在他们心里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容易让孩子产生叛逆或者颓废心理。与其讽刺孩子表现不好,不如多和孩子沟通思想。
看到父母这样把自己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心理会产生一种自卑或消极的情绪。做父母的还是要用心的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一味的拿自己的孩子去做比较。正确的方法-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好的,教导他并且要他改正 如果孩子有什么不自信的,就去爱孩子,这样对孩子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做父母的要看到孩子的优点,不要只看负面的东西,谁都会有缺点。
这种比较还是少一点好,而且语言应适当。比较可以,家长们坐一起难免会说自家孩子怎样怎样,但要适量,别让孩子下不来台。家长可能认为和别的孩子比比他就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会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心理作用,你要我干什么我偏不干!我是不是不如人家,哪里都不好!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即使产生这种作用,孩子也不会和家长沟通,它会通过行为,可能产生叛逆!如果你在看孩子的图画“嗯,你看,画的不错,还是有进步的,你应该多花点心思就会画的更好,加油!”这种语气绝对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有时候,表扬比训斥的威力更大,那你应该告诉孩子,要认真,也许能养成一种好习惯!
四、不要把培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
作为父母,在督促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分数,更应该看孩子的总体进步。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要帮助孩子认真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孩子才会情绪稳定,自信心增强,身心各方面才会健康发展。孩子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这些都需要父母配合老师对孩子加以积极的引导。
(一)学习成绩不能作为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
父母又该如何看待孩子的知识学习呢?
幼儿园本身不能搞小学教育,即便对孩子的各种活动进行计分,也只能是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验,是老师、家长和孩子自己反馈信息的一个渠道、一种手段,只是测评孩子在幼儿园情况的一个参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用来评判孩子的一切。但在考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分数高低也成了孩子、家长、老师追逐的唯一目标。
而且,还有许多父母把对孩子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把对孩子的亲疏宠责都与考试分数挂钩,逼着孩子去为分数而学习,结果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一个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这就完全弄错了方向。
(二)必须把对心灵的抚育作为教育的重点
学习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一味地以此作为教育的重心会使幼儿园教育出现倾斜。必须把对心灵的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以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商”(EQ)作为重点,重视心灵教育,学习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很多小朋友来到了幼儿园。面对天真烂漫的孩子,一些家长也拉开陪读的架势,一心盯着孩子的功课。对此,专家表示,要想当个称职的家长,不能只盯孩子的学习,更要关注全面成长。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关颖认为,当个称职的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要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上适应孩子自身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把对孩子帮助的劲使到点子上,才能为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三)家长要把调动孩子的主体积极性放在第一位
1、客观面对现实,与孩子一起适应变化。通常,一些刚入园的孩子对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教室和幼儿园环境、小朋友之间的关系都有不适应。对家长来说,切忌在孩子对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出来心理和行为不适应时,抱怨幼儿园和老师。认识和正视这些变化,顺应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条件。
2、重新认识孩子,减少孩子对大人的依赖。专家指出,孩子上幼儿园了,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但在刚刚入园的时候,孩子依赖性与独立性的矛盾较大,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个关键时刻的关键点,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孩子对大人的依赖,始终要把调动孩子的主体积极性放在第一位。“其中的关键在于,家长要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善于发现和挖掘孩子自身的潜能,减少孩子对大人的依赖。”
3、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幼儿园实现优势互补。专家指出,现在一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所有成年人面对的就是一个孩子,教育孩子有着天然优势,而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老师再细致、周到的工作也不可能像家长做到一对一。所以对每一个孩子的培养来说,家长比老师的责任更大、更艰巨,针对性也更强,更容易见到实效。“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与幼儿园老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