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红色娘子军成立于今天的哪里(江西教育台成长对话【赣鄱红色娘子军之声】答疑:宅家,如何陪伴孩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给原本快乐的节日蒙上了厚厚的阴霾

疫情还未得到完全控制

大家仍不可松懈防控

“赣鄱红色娘子军”宣讲员:李凡

  李凡,教育工作者,南昌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人杰地灵文化促进会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GCDF国际认证生涯规划师。江西师大文学院“卓越实验班”特聘导师,江西教育电视台青少年成长教育导师,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观察员。曾担任《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等书籍副主编。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中小学生是危机事件中比较容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特殊群体。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做好与孩子的沟通,如何把握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疫情如同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是一次放大镜,不仅照出人性的善与恶,也把家庭教育中不少冰山之下的根源问题再次凸显。本次疫情虽然属于危机事件,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危机既是危险,也有机会。有智慧的家长会抓住与孩子共同宅家,面对疫情的机会,真正做到同频共“心”。

  什么是同频?

  同频,就是与孩子的交流在同一个频率上,有能够与孩子交流的共同话题。而本次疫情和所有人息息相关,客观上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提供了共同话题,家长可以就疫情中的相关事件自然地融合到家庭教育中。

  比如:新冠肺炎的感染,可能是由于某些人吃野味导致。家长可由此与孩子交流关于大自然的保护等话题,引导孩子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由内心深处热爱自然,敬畏自然。

  此外,疫情之下,一线医护人员的逆行出征,各行各业志愿者的人文关怀,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其他国家的热心援助等真实事件都是很好的家庭教育机会,能够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能量。如果家长们善于引导,可以让孩子们把平时课文中看到读到的“担当”“责任”“高尚”这些抽象词语都具化到心灵深处。尤其对于像钟南山院士这样的正能量典型代表,实际上就是经典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最好诠释。

  其次,本次疫情,为了减少人与人之间感染的机会,专家号召大家宅在家中,既是保护自己,也是顾全大局,保护他人。这就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做好自己”,这就是重大危机事件中的“做好自己”。并且可以引导孩子:平时也是如此,如果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学会接纳,学会理解,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和谐。

  如何同“心”?

  1、共情

  共情,是与孩子同“心”的首要前提。

  只有先与孩子共情,才能够很好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感受孩子的处境与心境。比如:孩子为何离不开手机和游戏,是游戏与手机的诱惑力太大,还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与价值感?

  在本人做心理咨询的个案中,不少学生和我说:“李老师,您知道我为何喜欢玩游戏吗?因为只有在游戏中,才会有人给我点赞,给我鼓励和理解。而这些,现实中,很少很少……”

  因此,家长们如果能够去了解孩子迷恋手机和游戏背后的深层原因,看到这些表象问题冰山之下的本质根源,那么,对于孩子的共情与理解也就打开了一扇窗。

  2、陪伴

  这段时间,一家人宅在家里,如果只有空间上的近距离,而没有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这并非真正的陪伴。真正的陪伴一定是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上用心地陪伴孩子。比如共读一本书,做一些有趣有益的游戏,谈一谈学习计划,说一说各自的事情等。有效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在于用心的程度。

  如果家长在共情孩子的基础上,用了心,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的交流陪伴,也是非常有效的。反之,如果家长只是完成任务,心不在焉,不换位思考,那么哪怕整天24小时与孩子宅在一起,不仅做不到有效性,反而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边界

  对于家长来说,“平等”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因此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控制孩子,甚至于有时逾越了边界而不自知。

  黎巴嫩著名学者有段名言,相信很多家长都读过:“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

  是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要做的是引领而非控制。

  作为父母,无论是平日还是目前与孩子共同宅家的时期,都要注重边界,给予孩子空间,在保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孩子的生命安全等),不要时刻唠叨孩子学习(一味的絮叨没有效果,只会让孩子更加厌烦),不要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偷看孩子的日记与手机聊天记录,也不要强迫孩子做不愿意的事包括课外辅导班(目前是网课)……如此,才是与孩子同频共“心”地平等对话,而非自上而下的驾驭与管束。那么,方能取得孩子的信任,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与不易。

  反之,很多孩子则会为了保护自己,实现内心的独立自主,会在家长面前伪装自己,从而压抑内心,成为学习的“机器”,成为一个“假人”“空心人”,或者与家长对着来,反抗“叛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很容易出现心理耗竭状态甚至产生相关的心理问题。而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那些看得见的成绩与物质,而是看不见的心灵,是找到那个真实的也有能量的自己。

  总之,教育是慢活,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家长具有宏观思维和大局观念,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真正从内心做到尊重孩子、共情孩子、有效陪伴、厘清边界,做一个引路人,把孩子培养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世间的骄傲。希望若干年后,当孩子们回忆起这段特殊的日子,内心涌现的是温暖与感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