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王健华中师范(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华师大王建军教授“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听课笔记)

一、关于教学设计

现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在做教学科研时试图设计出非常完备的教案模板,以此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但无论模板有多完备,你们(在坐的教师)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把写教案变成填模板。

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教育目标设计为一个二维表。第一个维度将知识分为四个方面: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第二个维度将人的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个层级。其中,“记忆+理解+应用”称为“低级思维”,“分析+评价+创造”称为“高级思维”。第一维度的每一种知识都可以以第二维度的六个层级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化学中“溶液”的定义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这是一个概念性知识。如果以“记忆”为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则可以是教师板书溶液的定义,第一排“开火车”每人读一遍。开完一组后,全班半数的学生基本可以记住。教师把板书擦掉几个关键词,让第二组开火车把关键词补出来。开完一组后,全班七成学生基本可以记住。教师再把板书擦光,让第三组开火车背一遍。开完一组后,全班九成学生可以记住。这个活动可能只要五分钟就能记住一个知识点,但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低级的。

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个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准备三杯水,往第一杯里倒沙子,往第二杯里倒油,往第三杯里倒咖啡,让学生观察三杯水的变化,最后得出溶液的定义。这个活动可能要十分钟,但这十分钟值得花。

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记忆”+“理解”+“应用”+“分析”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带一瓶平时最爱喝的饮料来上课。教师设计一个表格,包含“透明度”、“悬浮物”、“包含物质”等,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饮料填写表格,从中得出溶液的定义。这个过程可能要十五分钟,但值得花。

二、关于听课评课

学习的途径大体分三种:观察模仿、实践修正、听讲阅读。

观察法成本最低,收效最快,但效益会随着观察次数增加而递减。因为随着观察次数的增加,观察者水平会提高;如果观察对象的水平没有相应提高,那么观察者的收获必然不断降低,并最终没什么可学。

因此教师在校内听课活动中的收获必然是越来越少的,如果学校设置听课指标,那么随着教师水平和教龄的升高,教师完成指标的动机就会越来越低,最终当成任务来敷衍。

有很多学校制定了“评课记录表”,分几大类,每个大类下有数个小类,再分好几个等级。听课的人用这张表评课无论对听课人还是上课人都没有任何意义。

观察法往往只能注意、记忆到与自己已有经验距离较远的细节。

反之,被观察者只要做出超出观察者预期的举动,就会被记住。

观察者形成“个人评课系统非常重要”。

聚沙不会自动成塔,要有形成结构的过程。

听完一堂课如果对三个细节印象深刻,这三个细节可能有好有坏,但都说明你对这三个细节背后的东西比较重视。把背后的东西归纳出来,把每次观课当成照镜子,逐渐梳理出自己的评课系统的“要件”,再用逻辑归整。从今以后无论听什么课,都能对自己对他人有益。

三、关于教学反思

1、对象

教学反思是为了重建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和方法。

对象要足够具体,要比“一节课”下位几个层次。例如:板书、导入、小组合作学习。

对象不怕小,只怕大。

2、结构

没有结构就没有力量。

①设计这个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对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②活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偏离预设)?

先归类,再挂现象

③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哪些?

④下次准备做哪些改进?

3、积累

对同一个“对象”连续进行反思。

用到该“对象”的课未必是连续的,但反思可以积累。

把写反思的过程变成做微课题的过程。

四、其他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和研最重要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清晰地知道目标,方法早晚能找到。

中国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发展,又要关注教学,又要关注管理和课程开发,又要关注教育研究,又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甚至还要关注学校组织制度文化革新,实在太累了。

一线教师做教育科研要学会做减法,绝不能做加法。要在教学实践中寻找、积累科研材料,不能等需要发论文了再去从零做科研。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