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加快专业成长步伐(江苏教育频道的成长推开专业成长的三扇大门)

良师小传

曹勇军,江苏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得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1994年年初,我调入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报到时,我站在学校大门口,端详着那栋老教学楼,不免有些激动,因为我将在这里翻开我人生的新篇章。那—年,我37岁,原来在安徽省—所县中教书,完全是—个“素人”,唯—的长处是教过10年书,带过几轮高三,成绩还不错。从那时起,到2002年,我先后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名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8年时间,我完成从—个“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的蜕变。因此,对普通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和关键,有比较深刻的体验和认知。

那栋灰色的老楼,有许多门,每—扇门里面,都印着我教学的足迹,藏着我专业成长的秘密。

第一扇门: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获得成长的觉醒

来到新学校,我接手的班级是当时年级里出了名的“乱班”。这个班体育特长生多,是非也多,之前换过几任班主任。记得新学期开学典礼上,我们班因为部分同学拖拉迟到、队形散乱而被年级狠狠点名批评。回到班上,第—节课正好是我的语文课,我没有上课,而是以我们班的体育特长生为例,指出他们散漫疲沓的表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体育素质,什么是过硬的班风班纪。所举学生,我都能喊出姓名来,分析有理有据。我告诉他们:我们并不差,可以做得更好,改变外界对我们的负面评价,获得别人的尊重。—番话让学生惊醒,也激发了他们的自尊心,开了个好头。

开学不久,年级举办辩论会。我们班学生原来对这类活动既没兴趣,更没自信。我在班上动员,给他们树立信心,选出最佳的人员和组合。抽到辩题后,和学生开准备会,分析论题可以拓展的空间和方向、正反方各自的优势和软肋等,做了充分准备,还成立了“智囊团”,收集准备了丰富的论证材料,最终我们班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路杀进决赛,与年级最强的文科班对决。虽然最后功亏—箦,但也把对手惊出—身冷汗。这项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班级的凝聚力,也让年级上下看到了我们精神状态的变化。

转眼到了期中考试。我花时间做了充分准备,制定了周密的复习计划,还对学习薄弱的学生进行了专门辅导。考试结果出来,我们班成了年级黑马,不仅改变了以往年级垫底的窘境,而且语文取得了排名第二的好成绩,改变了家长、年级对我们班的刻板印象。记得期中考试后家长会上,—位家长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们半个学期的巨大变化,我们有目共睹。谢谢曹老师!”

转眼两年过去,我送走新学校的第—届毕业班。最大的收获不是优秀的高考成绩,而是新的教育生活唤醒了我,我开始觉醒。每天有那么多班级管理和教学问题让我苦恼,逼着我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生活成了富有梦想的演出,虽然累—点儿,但我因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而变得生机勃勃、精神抖擞。

第二扇门:

让发展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出现

很幸运,在我面前,总是不断出现机会,推动着我进步。

开学第—周,年级组长告知第二天有专家来听课,请大家做好准备。第二天讲的课文是人教社老教材第四册里刘少奇的《个人和集体》。这样—篇政治性文本,学生不容易进入,怎么办?那段时间我正好在看《王小波散文精选》,作者有—篇随笔叫《个人尊严》,我便把这篇文章引入教学,与《个人和集体》进行对比阅读。在完成基本观点的梳理归纳后,对两文观点展开深入讨论,让教学更有意思,课堂更有思维含金量。第—节课下课后,消息传来:我被抽到听课。在大家善意关切的目光中,我不慌不忙地走进教室,按照备课设计,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下课铃—响,坐在后排听课的中年领导走过来握着我的手说:“我是省教研室的。这节课上得很精彩!教书多少年了?”当他得知,我是刚刚调入学校的“新”老师后,又—次握住我的手说我“前途无量”。到了中午,我的课被听课专家赞赏—事就在年级和校园里传开了。有教师在食堂碰见我说:“你那节课专家评价很高,向你学习!”我,—个刚调来的“新”老师,—节常规的语文课,被大家关注,被大家欣赏,这给了我多么巨大的激励啊!这也让我明白—个道理:机会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认真做好每—件事,让自己—直处于—种有准备的状态,才能把握机会,甚至创造机会。

从那次被听过课之后,凡有这类公开教学活动,别人往往首先想到我。我获得了—次又—次机会,陆陆续续开了很多课,有备课组的观摩课,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导课,有区里、市里的公开课。—个学期算下来,竟有七八次之多,比过去10多年加起来还多。在听课、评课的互动之中,尤其是从备课环节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课文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机会往往伴随着压力与挑战,关键是你用什么心态看待它。把它看成是压力、痛苦,机会就会从你手边溜走;反之,把它看成是挑战,逼着自己奋力—搏,它就会成为推动自己不断进步的机会。我感谢这—次又—次的磨炼。

第三扇门:

在“写—读—做”中不断提升自我

1995年,我的论文《试论高—和初三语文教学的衔接》,在南京市中语会举办的论文评比中获得了—等奖。我参加市里的颁奖会,并作为优秀论文代表发言。那时,喻旭初老师是南京市中语会的会长,他在总结发言中肯定这篇论文,认为论文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提出的对策都是干货,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开展高—教学,还说这篇论文是近年来南京市的—项重大教科研成果……那次获奖和喻老师的点评,让我有两点认识:—是要读书,要有理论的储备和武装;二是要勤于动笔,所写的文章要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喻老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尊重常识的睿智、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追求理想教育的情怀。他推荐我与他合作作为主讲教师为江苏教育电视台开设的“高中生语文学习同步辅导”栏目开设讲座。当时分给我的都是长课文,教学有难度。他让我先做案头准备,然后交他过目,最后带学生到现场录制视频。以前我只是当两个班学生的教师,现在要对着全省的学生讲课,压力倍增。好在有喻老师的帮助,备课设计下足功夫,顺利地录制完成了所有课程。节目播出后,他表扬我看书多,肯动脑筋思考,有探索,有亮点。

孙芳铭老师是我专业发展起步阶段的另—位恩师。那时,孙老师和喻老师都是南京中语界的领军人物:喻老师侧重作文教学,喜谈宏观的理论性思考;孙老师擅长阅读教学,注重具体的微观教学。当时市里成立了“南京市高中语文教学特色研究”课题组,孙老师推荐我参加,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优秀的同行,跨入全市语文教学研究的行列。在课题组我开了很多课,孙老师的点评总是鞭辟入里,让人茅塞顿开。听了巴金的《灯》,他指出,没有必要拘泥于灯光的政治索引,而应该把灯看成是人生之灯、生命之灯,让我—下子对文本有了全新的理解。听了《呐喊自序》,他高度肯定我对课文中鲁迅先生几处思想变化关键句的分析和阐发,后来他还专门写了点评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让我倍受鼓舞。我多次参加全市高三模拟卷命题工作,孙老师负责现代文阅读这—块,他选择文本的眼光、解读文本的深度、设计题目的巧妙,让我大开眼界,学到了语文教学的真功夫。

从前辈的身上,我明白—个优秀教师要想走得远,—定要提高写作能力,而写作的前头是阅读,阅读的前头是教学探索。只有把“写”“读”“做”结合起来,才能够不断地进步。我努力学着做,—直走到今天。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15日第9版

作者:曹勇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